APP下载

人何以为“义”

2023-07-21邹晓丹

今古文创 2023年27期
关键词:四书理想国正义

【摘要】“义”作为一种理想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语境有其不同的阐述方式。但无论是西方哲学著作《理想国》,又或是东方的《四书》,其文本都将“义”指向了一种完美人格,可以说,“义”是以一种世界伦理所构想的价值观。本文拟通过分析《四书章句集注》《理想国》当中的“义”,从个人德性、群体利益、实践行为三个方面对“义”进行探讨,并进一步了解“义”究竟所指什么,能够构建出一种怎样的理想人格。

【关键词】正义;义人;《理想国》;儒家;四书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7-007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7.023

基金项目:2022年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领袖素质培养项目《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编号:CXQX2015307)。

孔汉思曾在其所著的《世界伦理手册》当中提出:“世界伦理构想所涉及的是不同世界观,所共有的向善精神的可以寻溯的最小值。” ①而不论是《四书》还是《理想国》,当中都出现了“义”。可以说,“义人”是三份文本所想追求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因此,本文拟通过分析《四书章句集注》《理想国》当中的“义”,从个人德性、群体利益、实践行为三个方面对“义”进行探讨,并进一步了解“义”究竟所指什么,能够构建出一种怎样的理想人格。

一、指向个人德性的“义”

一个人在社会之中何以立足,最基本的点首先在于其自身。如何让自身达到“义”这一境界,《四书章句集注》《理想国》都有着不同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本文内容将围绕着:儒家的君子修身为本与素其位而行、《理想国》中城邦中的个人,正义是分工与灵魂的安分守己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儒家的君子修身为本与素其位而行

首先,在《论语》的语境中,君子是人所要追求的理想品格,也是成为君主的基础。而人在追求成为君子时,必要条件便是“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 ②此话中的成人并非年龄已达十八岁,而是其品行达到了君子这样理想的人格。在这一句话中,首先就提出:见到并且获得“利”就当思考“义”,实际而言,此话当中所说的“义”便指向否符合自己身份的获得。综上,对于君子而言的“义”,便指向了人的各安其分,素其位而行。

其次,孔老夫子曾說:“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本话当中所说的“义”实际上就是指自己所得的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儒家所追求的“义”并非丝毫不取,而是看自己所获得的钱财是否为自己应得的。再进一步而言,就是在每一件事情当中做到见得思义,凡事自己所经手的,都应当反问自己这件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是不是自己应当拥有的,是否占用了别人的,时刻反省自己的身份,追求修身为本。

综上所述,在儒家的语境下,君子作为理想人格代表,君子之义着重体现在其获得的事物是否为其身份所有,并在此之中指向君子的素其位而行。

(二)《理想国》中城邦中的个人,正义是分工与灵魂的安分守己

首先,《理想国》所探讨的正义实则很简单,“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 ④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以金银铜铁四种人做比喻。金种人是一个城邦当中最宝贵的一类人,有着优越的天资,能够做一个城邦的统治者。次之则是银种人,这些人适合当辅助者,做一个城邦的军人。再次则是铜种人与铁种人,铜种人与银种人大部分是农民,也是一个城邦中最大基数的存在。柏拉图认为金银铜铁四种人在城邦当中的分工应当是互不干涉同时又听从分配与指挥的。作为统治者的金种人不应当追求银种人的军旅生活,反之,作为被统治着的铜种人也不应追求金种人的统治生活。每一个人都应当让其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在城邦当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生活,安分守己的生存下去,互不越位。可以说,《理想国》当中的每一个人,对于城邦生活的正义便是让自己安分守己,通过安分守己的和谐生活达成了城邦的和谐即正义。

其次,个人的义还体现在灵魂的分工之上。《理想国》的语境下,柏拉图先用城邦的金银铜铁四种人在城邦当中的结构做大范围的比喻讲解,而后将视野缩小至一个人的灵魂上。人的灵魂同样也是成比例的,组成比例的三部分便是:理性、激情以及欲望。理性针对着代表最高等追求的沉思,激情针对代表着中等追求的荣誉,欲望便针对代表最低等追求的俗乐。在柏拉图的论述当中,最为理想的灵魂构成理性主导着激情与欲望的。因为理性针对着自足的沉思,不需要依托他人的满足就能够实现。当荣誉与欲望支配人的灵魂时,人无时无刻都在用理性算计着自己怎样做可以从他人当中获得什么,如若他人不满足自己的欲求便是一种痛苦。可以说,《理想国》所认可的理想灵魂便是被理性所主宰的灵魂。人灵魂之义便蕴含在理性统治之中。

综上所述,《理想国》所探讨的个人身上的正义主要体现在了只做最适合自己天性的工作上面,同时还应当让自己的灵魂被理性所统治,追求自足的快乐。

(三)总结

在儒家的语境下,一个人的义主要体现在素其位而行以及对于个人修养的涵养之上。在《理想国》当中,正义在个人上的体现便是灵魂被理性所统治,而在城邦中每一个人的都按照自己的本分去生活。综上,两份文本所探讨的个人的义实际上都指向了人的内心或道德的涵养,指向人的德性。

二、指向群体利益的“义”

人是社会的动物。而人作为社会当中的一分子是会通过其自身的行为影响着整个环境的进程。在笔者看来,《四书章句集注》《理想国》当中都通过不同的方面讲述了通过个人追求义人这一理想人格境界,最后对于其所在的群体而言达到了群体之“义”的效果。因此,本节将围绕着儒家的仁政、《理想国》的哲学王统治进行论述。

(一)儒家的仁政

《大学》以“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⑤结尾,换而言之,一个国家的立邦之本便在与“义”,以“义”为最终的国家价值导向。《孟子·梁惠王上》中,梁惠王认为孟子不远千里而来,是给他带来富国强兵之战争之术,而实际上,孟子却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⑥对于儒者而言,“利”不会成为价值观。因为“利”成为价值观后,会被在上位者成为谋求个人欲望的借口,国家与人民变成了手段,而作为头领的君主之个人意志变成了目的,即“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⑦可以说,对于立邦之本的“义”而言,义代表的便是百姓,只有当“义”成为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导向时,才不会成为君王达到自己的目的之手段,黎民百姓的生活才会成为国家的中心。

进一步而言,对于领导者而言,真正做到“义”只需谨守:“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⑧一个国家真正要追求的“利”实际上是民之所向,换而言之,对于领导者而言,履行并完成了人民百姓对于生活的诉求,便是一个国家的“义”。领导者只需要谨守本分,让自己的意志不凌驾于民生诉求上,去帮助百姓追求百姓所向往的生活,这便做到了国家之义。

综上所述,对于影响着群体的君王而言,一个国家的义首先体现在树立“义”这样的国家价值观,其次便体现在领导者谨守本分,为百姓追求真正百姓所希望的生活,而非让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其上。

(二)《理想国》中的哲学王统治

在《理想国》的文本当中,柏拉图由大到小的推演城邦与个人的正义,而作为影响局部的整体,如何让城邦达成正义实为最重要的话题。总的来说,让城邦达成正义最核心的内容便体现为:让哲学王执政。

首先,哲学王的灵魂是理性居于主导地位的人。上文论及,最理想的灵魂构成便是理性作为主宰者,换而言之,哲学王的灵魂构成便是人格当中最理想的结构。一个城邦的正义实行就体现在让有理性主导灵魂的哲学王统治之中。因为哲学王的品质当中,有十分重要的两点内容:对于自身心灵的快乐与节制。针对自身心灵的快乐而言,哲学王的获得其自身认为最快乐的事物的途径是通过沉思。沉思不依靠任何他人相助,仅仅需要哲学王自己在空暇时与自己独处,在哲思中获得他的快乐。针对节制而言,便是对于欲望以及荣誉的获得。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王并不会把人心追求财富以及巨大花费所要达成的目的当作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实际上,哲学王已经通过自足的沉思获得了其最重要的事情,而依靠他人或钱财去完成自己所想要到的事情,在哲学王的眼中并非所要真正追求的目的。当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其灵魂是被灵性所主导时,便不会让百姓成为他完成自己欲望以及荣誉追求的手段。

其次,让哲学王执政最关键的一点便在于哲学王能够让城邦当中的每个人的都各安其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以僭主作反例论证。僭主这一领导者,其头脑中充斥着如何讨好别人,以此让别人帮助他达成他的目的。而与此同时,僭主也要时时刻刻担心着别人对他的反杀,担心自己所获得的这些荣誉以及物质享受被曾经他讨好的人所剥夺。僭主实际上是一次又一次通过把自己统领的百姓当作手段,以此完成他个人的目的。而被僭主所统治的人在这样的统治下未必都能够达成自己的善业,按照自己的天性进行生存,可以说,僭主所领导着的百姓都是统治者的工具。那么,哲学王则相反。柏拉图提出:“在凡是被认定为统治者的人最不热心权力的城邦里必定有最善最稳定的管理。” ⑨实际上,哲学王同样体会过三种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其最能比较哪一种快乐是最长久的也是最为重视的。在哲学王的经验与比较当中,哲学王的最重视的事情只需要通过他自己的来完成,这便是沉思,在沉思过程当中哲学王还会知晓“本身”才是其应当所追求的。可以说,权力并不是哲学王所要追求的,反而只是他的職责与工作,权力不是哲学王所要追求的目的。⑩哲学王在有这样的认识与思想之后,才会在其治国期间让每一个人都按照其本性生存,而不是让百姓成为其追求自己权力的手段。

综上所述,《理想国》所提出的城邦的正义实际上需要通过哲学王的执政来完成。哲学王作为理性主导的人格,其自身所追求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沉思,而沉思又是自足的。相较于处处靠人上位的僭主,哲学王治国不以满足个人的权力为目的,正因如此,哲学王才会真正地做到让每个人都按其本性而生存。

(三)总结

针对追求内圣外王的儒家而言,仁指向的是人的内心,而义则是将仁实践出来,在群体之中达到义。《理想国》当中,哲学王的执政同样也是实现城邦群体的正义。在哲学王执政过程当中,人不会成为哲学王完成个人目的的手段,群体才是成执政的目的。综上,无论是《四书》还是《理想国》都是针对着影响着群体的领导者而言的,而实际上,当一个义人作为领导者时,其义的目的落脚点便是指向群体的共同追求与共同利益。

三、指向行为的“义”

孔汉思在其所著的《世界伦理手册》中曾提及本文当中所提及的完美人格,他们不仅宣告了理想的处世范式,更是身体力行,让别人跟随其一齐在行为当中完成义举。?而实际上,本文所探讨之“义人”也在其不断地实践当中去成就着义。因此,本文将围绕着儒家之“义,人路也”、《理想国》之正义与行为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儒家之“义,人路也”

孟子认为仁指向的是人的内部,而义则是人在处世之中对于外人展露出来的准则。孟子与告子在对话当中,告子提出仁主内,而义主外。孟子进一步之名,仁是表达为内在自觉这一方面上,而义则表现为人与人在行为准则中的义务上面。因此,孟子才会阐述仁义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仁指向人心,而义则是将仁行动出来,在世间当中完成仁的举措。可以说,义是需要人在实践当中,去操守的仁心。

就群体中的个人而言,实则是时刻牢记“义”是最终的理想人格追求,并且按照“义”所指引的素其位而行,各司其职,在实践当中完成“义”的追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矣。” ?在孟子看来,德是通过修养而获得的,实际上君子在听取了关于“义”的教导之后,最关键的应将其付诸行动,如若不付诸行动便是令人担忧,唯有通过行动才能够自己所学来的内容真正掌握。

综上所述,在儒家的文本当中,仁针对的是人的内心当中,而义则是将仁付诸在行动之中。同时,也唯有通过义的实践,人才能够真正地将自己所学得的精神,例如德实际的获得。

(二)《理想国》之正义与行动

爱智者能够成为最理想的义人人格,实际上也是通过实践比较出来而获得的。柏拉图在《理想国》当中曾提出一个问题:爱智者、爱胜者、爱利者,这三类人究竟什么样的人是最快乐的。在柏拉图看来,爱利者只体验过由金钱与欲望带来的快乐;爱胜者体验既体验过金钱与欲望带来的快乐,也同样体验过争强好胜与荣誉带来的快乐;爱智者则是体验过除上述两种快乐之外的第三种快乐,针对理性与哲学的快乐。因此可见,爱智者正因为有着三种不同的实践,才能够比较得出最快乐的应当是在针对理性的沉思。正因为爱智者由三种快乐的实践才能够知道何为最快乐,在实践当中获得真正的正义,也就是把什么类型的快乐放在首位去追求。

除此之外,影响着整个群体的哲学王,同样也是通过行为而成就城邦的正义。柏拉图所说的哲学王,实际意义并不知在于其“空洞”的思考,而最关键的是哲学王将自己的理性通过实践放入城邦的治理当中。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是这么说的:“用自己制定的习惯和法律培养他们成人。” ?实际上,哲学王对于城邦正义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其执政当中的实践,即制定法律与百姓的行为习惯准则,修订适合城邦人民的生存法律,以此培养每一个人的德性。?哲学王制定法律培养每一个城邦的人民,实际上是通过法律的实践为城邦达成每一个人的正义。

综上,在《理想国》的文本当中,爱智者通过实践的行为才对比出哪种生活是应当被加以重视与追求的,唯有通过实践,爱智者才能获得其真正的正义追求。对于影响着整个城邦的哲学王而言,其对城邦正义的实现同样也是通过制定出最适合人民的法律,并且将法律付诸实践。

(三)总结

就儒家的仁义理念当中,孟子强调着仁针对着是人的内心,而义则是将人所知道的仁通过实践落实到行为处事当中。在《理想国》当中,无论是爱智者所获得的最高快乐还是哲学王的执政,都是通过实践去完成其对应的正义的获得。总览两个文本的内容,可以看出,人的义实际上是将自己的指向善的内容化为行动,通过行动才能够将义完全的掌握。

四、结论

《四书章句集注》《理想国》两部中西方的思想著作,同样都在追求“义人”这一理想化的人格。而两份文本其首先落在对于个人德性的追求之上,儒家通过修身为本与个人身份素其位而行对个人之义提出了要求,而《理想国》则通过灵魂的理性统治以及每个人城邦当中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对正义进行论述。再进一步便是将德性放置国家领导者而言落回到群体利益之中。儒家以“以百姓心为心”作為论证,而《理想国》则是以哲学王统治作为出发点。针对群体利益而言的,同样都是在追求以人为中心的执政义举。最后便是义是实践的准则。儒家讲求的仁指人心,而义则是将仁落实到实际的处世当中。《理想国》则体现为哲学王在执政当中通过理性去为城邦制定法律这一实践行为。

综上,《四书章句集注》《理想国》所讲求的义实际上回应着孔汉思在《世界伦理手册》当中所寻求的理想人格。因为义首先指向了个人德性的修养,让每个人都完成自己的善业。再进一步而言便是对于人所生存的群体而言,每个义人的实际行为也就是义举实际上便是整个群体所达成的共同善业,让每个人都追求更为理想的生活,达成一种共同的伦理观念。

注释:

①?孔汉思著,邓建华、廖恒译:《世界伦理手册:愿望与履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②③⑤⑥⑦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④⑨?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⑩毛佳佳:《孔子和儒家的理想国》,《教育评论》2017年第3期,第157-161页。

?谢文郁:《寻找善的定义:“义利之辨”和“因信称义” 》,《世界哲学》2005年第4期,第30-41页。

参考文献:

[1]谢文郁.界定正义概念——以《理想国》和《罗马书》为文本[J].基督宗教研究,2019,(01):114-133.

[2]吴之声.《论语》与《理想国》的理想人格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1(04):59-62

作者简介:

邹晓丹,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四书理想国正义
论陈普《“四书”讲义》中的“为学”思想
大理:梦游理想国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直销理想国
传统的新芽,国学的新发
——《四书释注》读后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理想国——马来西亚的车与“道”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法律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