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

2023-07-21王茜朱晨溪

今古文创 2023年27期
关键词:庄子

王茜 朱晨溪

【摘要】庄子的认识论是否包含着相对主义,是研究庄子认识论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多数学者都对此进行过探讨和研究。对此,各家说法不一。本文将从相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者两个概念出发,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说明。不可否认的是庄子对外物的认识确实符合相对主义的基本范畴,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相对主义观点;但庄子并不是一个相对主义者,其最终的落脚点并非阐发相对主义的绝对性,而是要超越这种相对主义达至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庄子;相对主义者;精神追求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7-006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7.021

庄子是否为相对主义认识论者,国内外学者评价不一。有些学者从辩证法的角度来探讨,认为庄子的认识思想中是存在着辩证法的观点,但总体来看多数学者还是认为庄子是持相对主义的思想。还有一部分学者主张庄子的认识论就是诡辩论、不可知论或者怀疑论。当然,从不同的角度立论进行说明就会有不同的结论。这些概念本身就具有内在联系,只不过是发展路径不同。故本文在此就不对这些概念的区别进行具体的分析,直接就庄子是否为相对主义认识论者进行讨论说明。

一、相对主义

(一)起源

学者们普遍认为,相对主义的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他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口号:“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 ①这里存在着主体“人”和“我”,前者说明了人是能够作为衡量万物标准而存在;后者说明了由于主体“我”的不同,其对于同一事物的判断结果也不同。那人又是通過什么标准进行判断?他举例说,一阵风吹来,有些人冷,有些人不冷。很明显这是通过人的感觉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风本身是不存在冷与不冷这些说法的,只是具体感知的人的不同才会赋予风冷或是不冷的概念。

其实,从中可以看出普罗泰戈拉的这些观点用“感觉相对论”更加符合,即认识皆以具体个体的感觉认识为主。因而,不能将此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相对主义的基本概念,只能是作为相对主义发展的萌芽阶段或者说相对主义是这种感觉认识论后期发展的结果。

(二)界定

相对主义是指世界万物都只能是相对的。在这个范畴之下具体划分为道德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识相对主义等等。在此,本文主要就认识相对主义做出简要解释。《哲学大辞典》对相对主义定义:“片面的夸大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否认事物和认识的绝对性,最终否认事物客观存在和可知性的学说。”“相对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割裂事物的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认为相对只是相对的,相对中并无任何绝对的东西。它必然会导致否认事物在一定界限内的质的确定性。” ②相对主义将事物与认识,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相对性绝对化,其结果则必然导致没有客观的评定标准和否认事物的本质规定。而批判庄子为相对主义者的学者们也多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这其中需要注意就是相对性和相对主义两个发展阶段。

列宁也说道:“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相对主义,不仅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并且还否定任何为我们的相对认识所逐步接近的、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的准绳或模特儿。” ③相对主义否认客观事物的存在,但就相对主义以相对性为前提这一点来说是与辩证法相同的。这其中有个需要注意的就是相对性和相对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因而要想理解庄子的认识论也必须从他对事物的相对性认识入手。

二、相对性产生及原因

庄子对于具体事物的相对性的认识是其认识论的出发点,他从各方面充分揭示了事物认识的相对性,并总结出这种相对性产生的原因。

(一)相对性的揭示

1.事物的相对性

庄子曾说,梁丽能够冲城,但却不能够窒穴,这就是指不同的器具有不同的作用,此为“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能够奔驰数千里路程,可是捕鼠时还比不上野猫和黄鼠狼,此为“言殊技也”;猫头鹰夜间能够抓取跳蚤,眼睛能够明察毫末之物,可是在大白天它睁大着眼睛却连丘山都看不见,此为“言殊性也”。④以此举例说明,一切事物的属性和功能都是在相对待的情况和状况下才会出现,会随着不同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就此可见,这足以说明事物及其存在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2.认识的相对性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莫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⑤朝三暮四的故事可以说是众所周知。庄子通过这则故事想讲述的并不是狙公(养猴人)的聪明与猴子的愚钝,而是为了说明每一个主体都会由于主观诉求上的种种原因导致认识的相对性。同一主体会这样,那不同主体的认识亦会产生对同一对象认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

实际上,相对于庄子对相对性的揭示,他对产生相对性认识原因的分析则更加有趣,让人无从辩驳。

(二)相对性认识产生的原因

1.自然性质的限制

世间每个物种的根本属性就是其自然性,这是万事万物皆有其特殊本质的根本原因。庄子认为物种受到自然性质方面的限制就会产生认知的相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物种的类本性

首先,由于本性不同,感知也会相异。庄子有举例说到人睡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则会腰脊受损,甚至半身瘫痪,“鳅然乎哉” ?人住在高高的大树上就会提心吊胆,颤颤巍巍,“猨猴然乎哉” ?人、鳅、猨猴三者究竟谁懂得居处的标准呢?不同的物种有着不同的认知与选择,通过“正处”这个方面可以说明不同物种之间认知的不同是由其自然属性本身所导致的。本质属性的不同会引起认知选择上的相异,因而面对同一事物就会产生相对性。

其次,由于个体能力的有限性,认知也会受限。“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 ⑥由于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认知能力方面也会产生差异,进而形成相对性。在庄子看来,人的视力相对于“明”;听觉相对于“聪”来说,都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是大相径庭。因而,人通过感官所认识到的相比于不知道的可以说是牛之一毛。同样,马克思也主张世界是无法被认知完的。

(2)时空的限制

在庄子看来,人的类本质属性所引起的认知的相对性,知识主体作为自然物只是一个方面。除此以外,时间和空间对主体认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也是无法突破的自然方面的囿限。

在时间方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⑦“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⑧。个体自然生命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认知是无尽的。正如清晨出生晚上死亡的菌类不知道什么是黑夜和黎明;寒蝉也不知道什么是春天和秋天一样。由于个体生命的时间限制,认识必然也是不全面的。在空间方面:“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⑨由于所处空间(往大地说亦可理解为环境)的有限性,个体的认识也会受到影响。就像井蛙无法理解大海,河伯以河流为最美。

2.社会性质的限制

作为认识主体,人不仅是自然的更是社会的,从出生日起就始终处于某种社会关系之中,始终是社会的存在。所以,认知活动必然会受到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历史观念的影响。这就会造成同一事和物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上产生不同的评判结果,因而是相对的。其主要体现在所处时代和立场不同两方面。

(1)时代

“时”的概念在《庄子》文本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在庄子思想中也是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在他的生命哲学里“时”自始至终都是构成人生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前面在论述自然方面的囿限时谈到了个体生命的“时”,这里的“时”则是针对不同主体所处的时代来说的。

庄子在谈及朝代的更替时说到同为禅让,尧、舜和之、哙不一;同为争战,汤、武和白公相异。一为“篡夫”;一为“义徒”。结果的不同,评价方法也就会大相径庭。究其根源,是因为“贵贱有时,未可已为常”。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同样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因而看法也就会形成相对性。

(2)立场

庄子也指出即使在同一时代背景下,人们由于观察事物时所处立场的不同亦会形成影响认知活动的因素。

庄子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⑩万事万物如果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即使是毗邻的肝与胆,也会像楚国和越国一样相去天渊;如果从同一角度来看,两者都是身体的一部分,都相差无几。在庄子看来,人们平时认定地对事物存在状态和价值的认知都是相对的,亦会随着观察立场和角度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因而任何评判都是没有意义的。

庄子对于相对性产生的原因分析可以总结为以上几个方面。由此可见,庄子是在较高的层次上发现和论述的认识的相对性的,并非凭空而论。和古希腊的智者普罗泰戈拉相比,庄子的论述是较为全面的,从自然到社会,从时间到空间。

三、相对主义的确定

相对性在庄子这里成为人们认识的障碍和困境。庄子说:“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肴乱,吾恶能知其辩!” ?在庄子看来,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世间处于皆是皆非的相对性之中,无法辨其根本。

首先要确定的是相对性和相对主义的区别。列宁说道:“相对主义,即我们知识的相对性的原理。” ?这句话很明确的指出相对主义是相对性的理论层面。崔大华针对庄子的相对性总结道:“认知相对性困惑的相对主义解决”,即“认知相对性中所固有的那种感性的、经验的因素被理智所淡化、抑制;并且通过某种理论的中介,相对性本身被上升为可把握的,具有确切性的理性观念,这就是相对主义。” ?相对性和相对主义的不同点就是由个体感性的经验认识到普遍的可以把握的理论认识。

庄子对事物的相对性感到困惑,因而庄子更进一步对此做出理论上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便为相对性找出了本质上的立足点。

(一)万物殊性

万物皆有各自的本性,庄子以鲁君养鸟为例,说明从前有一只海鸟栖息于鲁郊,鲁国国君以对待人的方式对待它,给它献酒,演奏乐曲,制作筵席。但是它却不吃不喝,很快就死掉了。这是因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自然和社会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区别于他物的本性。这是确定的,无法改变的。由此,庄子得出,单一的物种之性没有相互联系便不会引起相对性和相对主义的观念。

(二)万物同机

庄子说:“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又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从事物本源意义上讲,“机”和“种”为同义。万事万物随形态各异,但最后的根源都是相同的。庄子在“万物殊性”和“万物同机”两个观念中,为事物的相对性找到了一种理论根源上的解释。

四、超越相对“道通为一”

虽然庄子持相对主义的观点,但笔者认为庄子并不是彻底的相对主义者,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并非阐述相对主义的绝对性。多数学者多是从两个方面说明庄子是相对主义者:一是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否认事物质的规定性与多样性。对于第一点多数人是没有异议的,庄子本人也对此做出了明确说明。而对于第二点笔者则有不同的见解。

首先,庄子将事物的存在分为两个层面,一就现实事物而言,庄子明确表明事物皆有自性。前面说到的:“言殊器也;言殊技也。”“殊器”“殊技”充分说明事物的本性。二就事物本源而言,“万物同机”,故庄子可以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在这里“一指”“一馬”只是代表,并非具有实质意义。

其次,庄子并非真的将相对主义绝对化。庄子是为了让人们从更高的层次上来看待万事万物,而不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没有意义的争论上。庄子所要追求的是境界意义上的“道”,庄子的“道”继承于老子,然与老子注重的“道”的创生义和规律义不同,庄子对道的追求更多的是从境界层面来讲。在对道的形态的解释上庄子与前者并无差别,因此,庄子哲学的最终归宿不在于将经验、感性层面的相对性发展至理性层面的、成体系化的相对主义,而是从普遍存在于经验、感性层面的相对性中“复通为一”,实现认识和境界的超越而“达”“道”。

从这两个层面来讲,在认识论上庄子是持相对主义的观念。但不应将庄子视为彻底的相对主义者。因为庄子最后所突出的并非相对主义的绝对化,而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注释: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8页。

②张岱年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1页。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36页。

④方勇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61页。

⑤方勇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6页。

⑥方勇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78页。

⑦方勇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4页。

⑧方勇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页。

⑨方勇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59页。

⑩方勇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77页。

?方勇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5页。

?列宁:《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1页。

?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5頁。

?方勇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92页。

参考文献:

[1]喻立平,江畅,徐瑾.大国之魂——中华优秀文化通俗释讲[M].武汉:崇文书局,2022.

[2]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冯达文,郭齐勇编.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王茜,女,山东济宁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朱晨溪,男,山东菏泽人,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庄子
跟庄子学说话
庄子之论
《樗树·社栎(读〈庄子〉)》
《庄子 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七)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一)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