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2023-07-21黎玲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策略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点之一。高校学生学习共同体强调成员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要求、现实需求契合,符合高校学生成长发展诉求。结合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系列举措,从支持系统和实现路径两方面入手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即一方面,按照层级逻辑,搭建包括物质技术支持、制度管理支持和文化心理支持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外部支持系统;另一方面,按照时间顺序从“合理划分小组确立规则,明确学习共识”“打造真实情境躬身实践,强化合作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展示成果,共享学习成果”和“规范个人小组反思评价,提升合作境界”四个步骤着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定位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探索学生学习共同体,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学生学习共同体在华中师范大学思政课的实际运用,提出构建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具体策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

一、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特征

(一)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内涵

187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其发表的[2]《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第一次对“共同体”作出界定。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共同体”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3]20世纪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4]中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这是“学习共同体”概念的首次提出。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通过交流沟通、分享互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解决学习问题,逐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习共同体内学习者的个人成长。“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在共同愿景、价值和情感的基础上,学习者通过与其他学习者、助学者持续深层地探究、交流和协作,在完成真实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个人和共同体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组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的特性,“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是指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群体动力理论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为基础,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为总目标,依托小组合作的形式,基于共同愿景和综合运用多种信息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社会性交互学习的学习组织。

(二)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既是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它具有下述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在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中,共同愿景与个体目标具有一致性与兼容性。共同愿景不同于由外界规定的目标,它是学习共同体中成员共同持有的意向或愿望,这种意愿或愿望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渴望,主动地参与学习、分享经验。[5]在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中,既存在整体的、共同的愿景,也存在成员个体自身的价值需求和目标。共同愿景的设定以最大限度考虑尊重个体的真实需求为前提,因而能够较好地将个人目标同共同愿景相整合。[6]在互惠式交流学习、实现共同愿景的同时,成员的个体目标也将得到最大限度地实现。

其次,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兼具活动时间的持久性与学习情境的真实性。从时间跨度上看,同合作小组相比,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时间安排有更多的自主权,并不拘泥于课堂。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使得成员能够实现身份转变,获得知识与情感的满足。从空间维度上看,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必须为学习者提供置身真实情境的机会,即提供与知识对象有关的具体情境的机会,通过真实的或仿真的实践活动和真实任务,将真实世界中的学习方式带到思政课堂中。

最后,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注重人际交往的主体间性与民主性。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以交往与对话为手段,以理解为目的达成的一致性和共识。[7]正如杜威所言,“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8]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主体间性与民主性不仅表现为交往过程中从“主体-客体”关系走向“主体-主体”关系,也表现在成员间的“对话”上,即坚持平等对话、彼此尊重,在共存共容的前提下,通过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主体间将形成强于学习小组的紧密关联。

二、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价值意蕴

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对高校思政课和高校学生主体而言都具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同高校思政课内在要求、现实需求契合,符合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能够强化高校学生发展的综合能力,为高校思政课提供支持环境。

(一)内在要求: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9]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同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教学是做人的工作,关乎人的思想觉悟提升、道德规范养成和价值理念建构的课程。人的思想和行为根源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10]办好高校思政课的效果在学生,学生能否将思政课所学内容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是衡量课程有效性的直观标准。[11]因此,思政課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决定了思政课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需求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逻辑起点,构建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

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为高校思政课发展提供有利环境,在提升思政课实效上具体体现在如下三点:其一,构建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是对主客体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超越。人际交往的主体间性是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一大特点,其实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视和发挥,确立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理念,有助于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从而带动学生自身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的发展。[12]其二,构建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遵循了对话教育原则。“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是“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建设性的讨论、质疑和批评都是其稳定的对话方式。[13]通过对话,增进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沟通,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在互动开放的环境中进入高校学生的头脑和心灵。[14]其三,构建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有助于解决“小我-大我”关系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正是一个直接以“培育人”“塑造人”和“发展人”为中心任务的领域,如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如何使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发展,牵涉到思政课“小我”与“大我”关系上的价值引领问题。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培育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锻炼学生融个人目标于共同愿景之中的过程,锻炼学生处理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相应能力的过程。在此意义上,构建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符合教学相长的规律,适应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

(二)现实需求:破解高校思政课大班额教学难题

为保思政课的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中规定,思政课“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推行中班教学,倡导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350-400配备,专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按师生比1:550-600配备。”但是高校师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目前大量高校仍然难以达到中班教学的要求,大班额教学仍是当前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师生教学互动难以实现,制约着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据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思政课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够深入,存在小组划分简单化和小组角色固定化等问题,“搭便车”现象时有发生,优秀学生控制了合作话语权,其他学生成为“沉默的羔羊”。[15]学生难以从合作中真正受益、缺乏合作热情,小组学习实效不佳。因此,为破解高校思政课大班额教学难题和保障合作学习实效,从组织管理上细化大班规模、遵从异质性分组原则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将合作小组提升到学习共同体水平势在必行。

(三)主体需要: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主客观诉求

高校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正处于人生三观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体现出诸多矛盾,特别是“小我”与“大我”的矛盾,这些矛盾性使他们迫切需要正确的引导。[16]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满足了当代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诉求和情感诉求。

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推动高校学生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自为能力。高校思政课中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与目标追求就在于学生自我成长的实现和自为能力的提升。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支持空间和环境,赋予学生相应的自主权。自由民主的组织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动力,对其发展成长产生积极效能。此外,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也通过群体动力效应吸引学生个体参与其中。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激励支持学生超越课程目标、追求更高的愿景,促使学生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实现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二是有助于培养和提升高校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助力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学习共同体不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与精神。它强调沟通与协作,强调通过共同体内部成员的协作来增强团队凝聚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深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影响。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能够满足高校学生人际发展的需要。通过参与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学生能够在共同体中学习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合作、如何分享成果等各种合作技能,不断增强学科素养和沟通能力。在共同体浓厚的合作文化中,学生获得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理解的情感,感受和习得社会公共空间文化,树立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17]

三、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育构建的产物。华中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高校,在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以华中师范大学构建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系列举措为蓝本,从实现路径和支持系统内外两个方面来探讨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结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华中师范大学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实例,从内外两个方面,按照时间和层级逻辑搭建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框架(如图1所示)。一方面,按照层级逻辑,搭建包括物质技术支持、制度管理支持和文化心理支持在内的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外部支持系统;另一方面,按照时间顺序从“合理划分小组确立规则,明确学习共识”“打造真实情境躬身实践,强化合作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展示成果,共享学习成果”和“规范个人小组反思评价,提升合作境界”四个步骤着手构建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支持系统

构建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支持系统,首先需以相应的物质技术支持为基础。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在线上,华中师范大学通过搭建校园“云课堂”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利用慕课等其他线上学习平台,为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提供丰富的课下学习资源,为学生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交流讨论提供课后学习交流的平台,使其能够在线上完成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学习任务。正如同学在“小组课堂学习记录”中所言“大家积极完成讨论区发布的帖子,在线上聚在一起讨论,不仅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也能对他人独特的解读产生思考”。同时,华中师范大学也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举办“学马列 读原著 育新人”系列主题活动。这有利于增进各个学生学习共同体间的互动交流,补充丰富政课课堂学习内容。在线下,华中師范大学着重利用智慧教室(如图2所示)等空间地点,为学生学习共同体提供更有利的学习空间。智慧教室有利于根据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人数等基本情况自由组合、灵活调整,便于其展开合作互动。

构建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亟须制度管理系统的支持。在制度建设中厘清班级、学校各个管理部门在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中的职责,才能保障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持续健康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在制度管理层面的一大特色是设计《小组学习记录手册》,以纸质材料的形式对学生学习共同体运行过程中组长的具体权责、成员的行为规范、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管理体系等多方面内容在制度管理层面予以规定。同时,华中师范大学将《小组学习记录手册》纳入思政课个人和学生学习共同体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以期提升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合作实效和学习成效。

深入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也离不开文化心理的支持。一方面,学习共同体的目标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文化,因此,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要加强合作文化、学习小组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合作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中良好的心理氛围是指平等对话、彼此尊重、民主自由的氛围。通过为学习小组取名、确定小组学习宣言、展示小组成果等多种方式营造合作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心理氛围,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小组学习记录手册》中就在首页“小组基本信息”设置了“小组名称”“学习宣言”和“成员合影”三项内容予以支持。

(二)构建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1.合理划分小组确立规则,明确学习共识

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形式是学习小组,灵魂是共同愿景。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运行的第一步是组建小组,形成共同愿景、明确学习共识是其核心。学生学习小组的构建主要围绕如下四点展开:首先,不同的分组标准会呈现不同的学习小组样态,教师应在分众化基础上确立分组标准和规模。结合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特性,教师作为助学者应综合考虑教学专题单元和班级人数,明确学习小组的数量和人数,在指导学生遵循异质性原则分组的同时,也交还学生组合自由。华中师范大学在分众化教学基础上,以学期甚至学年为单位、实施课堂座位固定化等措施确保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组建时间的持久性和互动的便捷性。其次,采取灵活分工,避免成员身份转换僵化。同普通学习小组相比,学习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学习者。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推进和人员的流动,学习共同体会产生新的初学者,原先的初学者可以逐渐变为专家进入中心角色。结合思政课大班额教学现状,学习小组组建既要选出组长助力学习小组合作沟通衔接,又要尽力避免学习小组其他成员边缘化。对此,采取组长竞选制,提升组长职责意识的同时,也应鼓励成员在不同活动中协商分工、相互补充,确保身份转换的灵活性。此外,学习活动形式内容的多样性也能加快学生学习共同体中成员角色的转化与流动。不同的成员在不同的活动形式中发挥各自的优势,都能有所借鉴、学习和成长。再次,充分运用载体建立共同愿景。建立共同愿景在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后续构建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奠基作用。高校思政课学习小组确立后的第一要务是明确共同愿景,这需要学习共同体成员协商。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不仅是共同目标与最终目标的确立、个人目标与共同目标的融合,也是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第一次尝试以合作达成共识的过程,更是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持续稳步运行的第一步。华中师范大学设计的《小组学习记录手册》中“小组基本信息”下“学习宣言”的撰写,即是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共同目标、共同愿景的确立。它的确立将为学生学习共同体在思政课中的发展确立目标和方向,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动力和凝聚力。最后,要真正发挥自主性确立合作规则。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需要成员间实质性的合作,实质性合作的前提是合作规则的确立。在规则的指引下,每个成员参与其中,共同承担学习共同体的责任,共享学习共同体的成果。高校思政课学生学習共同体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合作规则的制定并非教师单方面的规定,而是教师指导下成员的自主确立。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规范和《小组学习记录手册》中的“小组成员表现记录”从考勤、发言等方面确保量化规则的施行;另一方面,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成员需结合本组特色和成员意见确立合作规则和行为规范,使其内化为成员行动的指南。

2.打造真实情境躬身实践,强化合作意识

真实任务是学习共同体维系的驱动力量,能让成员自觉发现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成员感受到学习的现实意义。真实的学习任务在思政课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不局限于课堂,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共同体提供更加真实的情境和场所,实践活动主题的设定也同成员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华中师范大学一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小组实践活动,在课程大类下予以成员主题选取、形式呈现、活动场所选择等多方面的自主权。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社会主义接班人第八小组”以原创诗歌朗诵和情景剧的形式完成了《学习马旭老人的优秀品质》专题实践活动,他们在“小组成员实践体会”中如是写道“录制是一个小组作业,它的完成需要成员之间协作、沟通及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思政课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小组成员实践体会”中普遍表示小组协力参与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特长,合作完成实践任务,使他们懂得了配合。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一定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打造真实情境,进一步强化成员的合作意识。

3.运用多种形式展示成果,共享学习成果

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成果展示能够加深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成员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其对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小组合作学习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互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这会使小组学习扩大到班级,有助于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在实操中,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小组讨论后以委派小组代表发言或进行举手发言同小组分值挂钩等形式呈现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成果,也可以通过课堂研讨、实践成果展示等诸多形式展现成果。成果展示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学习内容,更重要是有助于激发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强化成员的合作精神和共同体意识,增强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现实也对此点作出了回应,王瑜洁说“小组齐心终得作品呈现,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结束时的掌声是对我们小组的认可,这是我们实践而得的最美的勋章”。

4.规范个人小组反思评价,提升合作境界

反思与评价包括对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反思评价、对个人和小组的反思评价。个人层面,过程性的反思和评价多见于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课堂讨论交流和《小组学习记录手册》“小组成员实践体会”中,例如在第一次活动中被其他成员批评的吴凌然写道:“这次活动中我吸取了经验教训,并在第二次活动中积极主动,迅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成员在合作后对个人进行的及时反思和评价具有公开性和动态性。对于结果性的反思和评价,个人更多地采用《课堂学习手册》“课堂小结”撰写记录的形式进行,在学期末对个人表现和教师教学予以评价。这样不仅有助于个人总结,也为教师教学提供改进方向和灵感。在小组层面,过程性、结果性的反思与评价主要表现在《小组学习记录手册》上,其中既包含了对到课情况、发言次数等方面表格评分式的量化评价,也包括了如独特表现、创造性成果、合作态度等在内的小组表现評价和其他成员的质性评价。同时,手册中也通过对课堂学习情况和实践情况的记录,将成员对思政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总体性的评价囊括其中。

参考文献:

[1][9]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6][7][15]潘洪建,沈文涛.大班额教学新视野: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45,53,55,26-30.

[3]易显飞.“学习共同体”的哲学理解及思政教育中的运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4):44-48.

[4]Boyer,E.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for learning.NJ:the Carnegie Fou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J].Cambridg Upsurge a University Press,1995.

[5]范彦,金鑫.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04):99-101.

[8](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7.

[10]曾何.高校思政课“需求导向”教学模式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3):48-50.

[11]田鹏颖,宁靖姝.论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J].思想教育研究,2019(12):81-85.

[12]石书臣,周跃新.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发展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1):7-10.

[13]赵迎.论学习共同体及其教育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12(05):3-6.

[14]万美容,廖宇婧.对话: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模式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17-20.

[16]杨洪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17]李莉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18]贺占魁,黄涛.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设理念、模式与应用展望——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1):54-60.

责任编辑  苗存龙

作者简介:黎玲,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策略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