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青少年网络德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2023-07-21杨凯
杨凯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学校德育工作与互联网并未深度融合,网络德育研究目前还过多存在于理论层面,缺乏足够的实践探索。探究提升青少年网络德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网络环境,需要社会各部门加强网络管理,通过创建精品德育网站和开发应用教育软件,积极构建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创新学校网络德育管理体系;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性,重塑网络道德的自我认知,逐步形成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内生动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德育;德育工作;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8-0029-04
加强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有助于在德育实践中引导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提高其网络道德素养,增强规则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其满足信息时代需要的德育素养。这既包括发展青少年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道德层次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需求意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网络德育工作要想适应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要解决好青少年德育面临的新问题,就需充分利用网络的独特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新路径。
一、创建社会良好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自身网络道德素质高低、德育工作者能力强弱、家长对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支持程度,这些内部因素直接影响着网络德育工作成效。良好的网络外部环境对网络德育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事物的发展,仅有内因是不够的。面对青少年网络德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紧密配合,明确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打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优化德育外部社会环境。
(一)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网络环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内容多种多样,互联网的使用人数不断激增,由于互联网使用者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等的不同,人们会运用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判断力去对待及评判同一条网络言论。为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必要加大力度对网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在网上建立和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网民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道德水平;二是要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网络具有隐匿性、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因此有必要加强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教育,规范其网络行为,可通过学校的网络伦理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三是要及时关注网络上的热点新闻,针对网上捏造事实、传播谣言、违规宣传等行为,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同时,要根据事实真相,有针对性地加强正面宣传,在网络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开发创建精品德育网站和软件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高效、简单、方便,网络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然而,网络空间有多大,德育空间就有多大,要积极创建适合青少年年龄和心理特点的精品网站,并在这些网站中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因此,在创建新时代德育网站时,技术人员要注重德育养成APP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推动网络德育健康发展,进而提升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强化青少年的责任意识。
二、创新学校网络德育工作
开展学校网络德育工作,发挥学校网络德育主体作用,需提高学校网络德育管理水平,以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修养。学校推动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需注重发挥德育功能,网络德育要注重内容、形式上的创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使学校德育工作做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做到让学生在不同发展时期接受不同形式的德育。网络德育工作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味迎合网络时代的到来,应注重网络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前瞻性。为此,学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网络德育工作水平:
(一)建设可持续發展的网络德育教师队伍
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德育教师队伍的道德素养和个人能力所决定的。学校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网络技能培训和常规制度管理,确保网络德育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德育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自身形象、综合素质、道德品质、个人魅力等是影响网络德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网络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和道德品质更直接影响着网络德育的效果。受管理体制、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对网络媒体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还存在着认识不足、投入较少、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网络上的德育出现真空现象。要想在学校德育领域中抢占互联网制高点,必须加强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真正从思想上转变德育工作理念,从而创新网络德育工作形式。教师要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网络,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自身对德育信息的搜集、判断、分析、整理能力,并掌握编辑、修改等技能;二是要及时转变网络德育教师的思维方式,坚持优秀的传统德育内容与现代化的网络德育形式相结合,与时俱进,了解科技进步对青少年思想、情感、生活方式等的影响,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多角度、全方位地做好新时期的德育工作。
(二)积极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
首先,要了解网络的利与弊,网络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惑和负面影响,如对先进技术手段的滥用和误用、网络使用者价值取向紊乱等,网络技术成为人们牟取暴利、不择手段的工具。为摆脱这种负面影响,青少年在学习使用网络的同时,要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其次,要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虽然传统道德与网络道德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这样说,在网络技术上是“允许”的,并不等同于在网络道德上是“可行”的。人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入他人的“领地”,但都属于“不应该”做的事,这些“不应该”做的事一旦出现,将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再次,要把网络德育与网络技术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学习和掌握,在让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同时,要提高其网络德育意识,积极正面引导学生,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开展网络心理辅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抵制种种网络诱惑,守住良知,拒绝堕落。
三、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的内生动力
当下的网络环境是一个相对缺乏道德约束的环境,青少年如果失去了道德约束,对网络世界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那么就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思想混乱、出现自闭倾向等。解决网络道德问题,需对青少年做好积极引导,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疏导,从根本上建立道德秩序。对于新时代的网络德育问题,我们不能一味灌输、压制和控制,而要适应新时代和网络媒介的新要求,帮助青少年形成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和网络道德人格。
(一)养成网络道德自律性
要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网络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而不应控制和支配人类。网络本身没有“德性”,但其使用者是有德行的,网络使用者的德行不同,最终造成的结果也会不同。因此,要提高学校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就需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使学生能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更有价值的内容。
当前网络社会真正需要的道德是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这种自律性道德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和控制的前提下,个体依然能够遵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能够做到自我约束。当今的网络时代极需这种上升到道德层面的自律性和自控力,以对个体网络使用者起到更好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目前,青少年使用网络具有随时随地性,且能自由选择,浏览的内容基本由网络使用者的内心信念和道德自律情况所决定。因此,学校要加强培养青少年的自律意识,努力推进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现实生活由于经济条件逐渐变好,部分家庭的教育方式出现了相应的问题,部分家长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放纵孩子的错误言行,未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識,加之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倾向于讲大道理,而不注重细节的重要性。事实上,人只有内心向善,发自内心的道德自律,在伦理上才是自由的,人格才是完整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二)重塑网络道德自我认知
德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一方面,青少年在接受网络道德信息时,要有意识地过滤、筛选,对当前的网络道德经验进行重新建构和超越,最终成为自己的经验;另一方面,青少年在提取网络道德经验时不能随机或全部提取,而是要根据当前情况做出选择,重新设计以与新的外来经验进行创造性整合,实现网络道德经验的增加和改善,从而使青少年的网络德育素养发生量的变化,最终发生质变。对网络德育学习的重视,使青少年不再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界的道德信息,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积极主动地选择、建构自己的道德体系,不断地提升青少年的自我认知水平,进而形成良好的网络德育人格。青少年日后必当融入社会,在社会中体验各种事物,这就需要他们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网络,避免在网络社会中迷失自我。最初的纯粹自然意志是未经教化的个体的本能意志,个体道德一旦建立,就会激发出善心与善行,进而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产生指导和调控作用。然而,道德自律不是生来就有,也不会自发产生,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并不是每个人在青少年时期都会自然形成道德自律,要推进个体从自然意志向伦理客观意志转变,则需要主客观互动。为此,需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体制上和制度上的道德建设,规范道德伦理和道德秩序,重塑青少年网络道德自我认知。
(三)提升网络道德自我修养
当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且呈年轻化态势,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更是层出不穷,提升青少年道德修养迫在眉睫。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坚持以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导向,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网络的应用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网络使用者的群体也在不断壮大,当今的青少年也变成了“上网一族”,他们利用网络学习、聊天交友、玩游戏等,由于青少年心理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加之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种缺乏监管、一切靠道德约束的网络环境里,他们很容易迷失方向,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正确引导,学校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不该做,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自己要管理好自己,要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自己, 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围绕学生出现的道德问题进行分析、说教,但在网络社会中,一味地说教难以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初中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是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道德品质和自律能力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对于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转变陈旧观念,要理解学生,勤于沟通,善于倾听,进而有效提升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
研究青少年网络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对策,是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德育工作要顺应网络发展趋势,扩大德育的覆盖面,增强德育的渗透力、影响力,充分发挥各主体作用,社会、学校、家庭要多方联动,发挥各自效能,不断创新网络德育方式,将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有机结合,学校要保持清醒的阵地意识,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积极应对网络挑战,把网络平台和优秀的网络德育资源作为重要抓手,呼吁社会形成健康良好的网络氛围,着重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的内生动力,进而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性、自我认知、自我修养和选择能力。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姜 希.网络文化与道德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3]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