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文化传承的基础教育双语课程体系构建

2023-07-21张硕颖王琳桑南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文化传承

张硕颖 王琳 桑南

摘   要: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全面实施对中华文化的输出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华文化国际输出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双语人才为目标的基础教育阶段汉英双语教育,为中华文化走向国际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其中,有效构建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教育双语课程体系至关重要。基于此,依据“泰勒模式”,以唐山东方学校双语教育实践为案例,从目标、结构、实施和评价四个维度,探讨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教育双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关键词:双语课程体系;基础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8-001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多次在不同场合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为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强大动力和行动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学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基础教育中双语教育的耦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走出去”战略全面实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迫切需要提升中华文化输出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而中华文化输出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在此背景下,促进了“国学热”“来华留学潮”以及“孔子学院”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以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国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进入大学和中小学课堂,而且部分课程以双语教育形式得以呈现,起到了“中学西渐”的效果。汉英双语教育作为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教育,在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中学西渐”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传承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双语教育有机结合,开发建设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教育双语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灵魂,能够在国际舞台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语人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更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要义。

基于此,唐山东方学校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汉语双语教育、国学双语教学和多语种教学为阵地,以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为手段,坚持边研究、边实践,系统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基础教育双语教育内在关系,以创新性构建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教育双语课程体系,以培养双语人才,为提升中华文化输出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和智慧。

二、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教育双语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根本保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课堂的深度、广度和效度不够,更多停留在经典读诵背、道德教育等层面,形式化、偏执化、散乱化和功利化倾向明显,系统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资源匮乏,课程体系不健全,实践成效不显著。因此,构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双语课程体系是基础教育阶段双语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基于此,依据“泰勒模式”,结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实际情况,探索性构建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教育双语课程体系。

(一)确立双语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在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程设置、内容选择、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依据和标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以汉语和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双语教育,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对既精通学科专业,又熟谙一门外语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迫切需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最直接、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改变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英语教学与学习中长期存在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问题。通过变英语是“语言教学”为“教学语言”,进而拓展英语教与学的领域和途径,以提高中小学生听说读写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水平,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双语人才,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合作,最终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由此可见,培养“汉英兼通、中西兼融、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国际化、复合型双语人才,是我國基础教育领域汉英双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围绕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这一核心目标,我校从语言、学科和文化三个维度对基础教育双语课程目标进行细化和具体化。语言目标即掌握并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成为双语人;学科目标即达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的课程目标;文化目标即通过汉语学习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通过英语学习实现对其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拓展视野,开阔眼界,形成开放、包容、尊重、理解的文化心态,同时,实现用英语传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积极建立并持续提升文化自信。

(二)构建双语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依据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目标和双语课程目标,结合我校实践经验,构建了语言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四位一体的基础教育双语课程结构。

1.语言课程。语言是汉英双语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专业进行“语言教学”,而非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加以使用,同时,英语教学中秉持“重输入轻输出”的语言学习假设,造成我国英语教学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问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水平薄弱,难以适应汉英双语教学对英语语言能力与水平的高要求。因此,强化语言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前提性基础工作。双语教育实践中,学校确立“两条腿走路”的语言教学方针。一方面,落地落实落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系统的语言教学与学习,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同时,增设外教口语课,围绕日常交际用语,创造机会让学生零距离、面对面向外教学习英语,用英语进行交流交际,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俄、日、韩、德等多语种教学,对接《义务教育俄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丰富学生高考外语语种选择,通过海外直通车项目、多语种传统文化解说和多语种经典诵读等活动,鼓励学生把中国传统文化“讲给世界听”,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

2.学科课程。语言是学科教学的媒介语,是工具;学科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目的。基于此认识,学校确立了“语言是前提、学科是根本”的双语学科课程建设思路,积极建构“主体学科课程+支撑学科课程+补充学科课程”三位一体的基础教育阶段双语学科课程体系。其中,主体学科课程是指在遵循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础上,在音乐、体育、美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施汉英双语教学,要求各门学科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设计3~5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案例或公开课,以实现培养既精通学科又熟谙英语且能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语人才的双语课程目标。支撑学科课程是指为适应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需求而开设的国学双语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使用英语传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并提升文化自信。补充学科课程是指向基础教育国际化和中外教育交流合作深化发展而引进的国际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理解能力以及深度参与国际事物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

3.活动课程。双语活动课程是以汉语和英语为媒介语,以学生的兴趣动机和生活经验为中心,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双语教育实践中,学校秉持“语言输出假说”和“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原则,充分有效利用学校国家级“国学双语研学基地”、诵读社、民乐团、志愿者协会等各类社团组织,系统开展经典诵读、与历史人物面对面、走进传统节日、古诗词大比拼、舞林大会、曲艺展演、国画鉴赏、英语问候、英文歌曲歌唱比赛、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赛、双语课本剧、双语小品、双语主持秀、双语知识竞赛等以汉英双语为媒介语的系列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把双语教学中学到的英语运用到日常生活和交流交际中。有效拓展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时空与路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不断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水平,持续增强学生使用英语准确表达、有效传播、广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能力和自信。

4.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对学生的知识、价值、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产生重要且深刻影响的教育实践和结果。隐性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往往能够起到显性课程所起不到的作用。双语教育实践中,基于隐性课程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功能,学校积极构建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位一体的双语教育隐性课程结构。其中,物质文化层面开展校园双语环境创设活动,遵循“处处、事事、时时”原则,通过双语标语、双语板书、双语板报、双语展览、英语广播、英语沙龙、英语角、双语标志牌、双语仪式活动等方式,在学生眼睛所及之处、耳朵能听之时以及校园和教室所能之处都印刻“双语标识”,让学生如临其境、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感受双语。制度文化层面开展规章制度建设工作,遵循“制度育人”的理念,通过制定学校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实施方案、教师双语教学激励计划、双语学习奖惩办法、双语教学评价制度、双语教育研究行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激励师生使用双语。精神文化层面开展双语跨文化交际活动,遵循“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理论,通过课堂教学、主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养成多元文化意识和双语思维方式。

(三)提供双语课程实施建议

双语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离不开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二者是制约双语课程实施的关键性因素。

1.关于双语教学模式选择的建议。当前,国际上有沉浸式、过渡式和保持型三种主流双语教学模式。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其相应的满足条件和适应范围。双语教育实践中,我校在科学评估语言环境与氛围、师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水平、支持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系统推进”的基本原则,在学段上先由低年级开始,逐步过渡到中高年级;在学科上先由音体美课程开始,逐步过渡到数理化生等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先采取“渗透式”模式,逐步过渡到“过渡式”乃至“沉浸式”模式;实际教学中先渗透具体学科核心概念、专业名词、专业术语的对应英语词汇,在学生熟知掌握学科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上,再过渡到对句子和段落的英文理解与表达;英语使用上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逐步加大英语使用比重,具备条件的班级可以考虑全英文式(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

2.关于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双语教学不同于一般教学,其对教师的英语水平、双语教育理论知识、双语教学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等都提出了高标准和高要求。然而,由于我国师范教育采取单学科培养模式,高校更没有设置专门的双语教师教育专业,导致专业化的双语师资严重短缺,严重制约基础教育领域汉英双语教学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学校确立“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原则。一方面,积极与长春师范大学合作,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学科专业设立“卓越双语教师班”,选拔英语基础好且乐教的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实际操作上,双方聚焦双语教师岗位需求和能力标准,采取“反向設计、正向施工”的订单式培养,在招生选拔、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实践环节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立等环节加强深度合作,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反馈机制,充分保证双语师资培养的适用性和高质量。另一方面,有效开展双语教师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活动,通过“请进来、送出去”“校本培训”等方式,针对教师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水平、学科专业知识与水平、双语教学知识与能力、国际视野与国际课程教学能力、双语教学研究能力等实施一系列提升行动,持续有效强化在职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学科专业水平、双语教学及研究水平以及国际课程教学水平。

(四)建立双语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评价的价值功能,以及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双语教育评价存在理论和理念滞后、价值导向偏差、指标体系不健全、结果使用不当等突出问题,学校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了纵横交错的立体化发展性双语课程评价体系。

1.横向评价体系。横向上,构建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双语课程实施评价层次分明、整体联动的评价体系。其中,学生评价旨在通过课堂观察、平时表现、学业成绩等方式对其思想品德、语言能力与水平、学科知识、双语思维、文化素养等进行跟踪分析和综合测评,以确定双语教育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教师评价旨在通过随堂听课、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教师自评等方式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语言能力与水平、学科专业知识、双语教育理论知识、双语教学实践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等进行跟踪分析和综合测评,以确定教师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学校双语课程实施评价旨在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周期性地对学校双语课程实施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进而寻求改进,以形成促进双语课程不断革新和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充分有力地保证双语教育质量。

2.纵向评价体系。纵向上,构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互补互促、全程跟进的评价体系。其中,诊断性评价着眼于教与学的起点,重点在于了解学生的情况,比如学生的知识储备、英语水平、文化知识、身心状态以及可能的不利因素,并据此确定学生的起点层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策略。形成性评价着眼于教与学的过程,重点在于了解教与学的效果、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并据此提供改进信息,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过程。总结性评价着眼于教与学的结果,重点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相互间的差异,证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据此进行分层或选拔,同时预测后续教学的可能性,以及为相关决策提供信息和参考。

综上所述,发展性双语课程评价体系的核心在于“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不在于甄选而在于发展”的评价价值功能定位,以及注重评价主体(自我与他人)、评价内容(语言教学、双语课程、真实表现、学业成绩等全要素考察)、评价方法(听课、考试、问卷、访谈、教学检查等多样化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结果的合理有效使用(与评奖评优、福利待遇等挂钩),以服务于改进和发展的评价目的。

参考文献:

[1]詹   瑜,王富平,李存生.教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宏德.关于双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01):38~41.

[3]程耀忠,饶从满.理念—實践—反思—评价:美国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黏合的闭环[J].外国教育研究,2021,48(05):3~14.

[4]尹小霞,徐继存.西班牙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02):94~100.

[5]郑书林,田震华,李义举.构建小学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4):62~64.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文化传承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