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FG模式的区域教研实践探究
2023-07-21
【摘 要】教研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本文基于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学区英语教师教研实践,阐述了CFG模式引入区域教研的实践策略与思考,以期为教师专业发展寻找新路径。
【关键词】CFG模式 区域教研 研修实效
教研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教育部及各级教研部门对于教师的职后研修非常关注。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实施学区制改革,这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制度性变革。学区承担组织开展学区内中小学教育教学交流研讨活动,统筹学区内各类教育资源,推进学区内设施、师资、课程等资源共享等职能。笔者基于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学区英语教师教研实践,探究如何基于CFG模式(Critical Friends Group,诤友团队模式)提升区域教研实效性。
一、CFG模式的内涵
CFG模式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规定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来提升他们的教学实践,小组由8~12名教育工作者自愿组成,同时,要求他们的活动频率为每月至少见面一次,每次进行大约两小时的学习,从而起到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在可信任的共同体内提供朋友般的支持;二是用批判性的眼光反思教学实践以促进学习和变革[1]107-109。
在美国,CFG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师、校长的专业发展中。2011年开始,CFG模式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王春晖将CFG译为批判性诤友团队,将其引入国内,并通过一项越南外语教师运用CFG模式的研究为例,提出此模式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有借鉴意义[2]。王娟总体阐述了诤友团队模式[3]。
CFG模式是在国外教师专业发展中运用非常广泛也非常成熟的一种教师互评互助团队模式,是教师自愿组成,并以学生进步为目标,需要合作和互促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目前,国内关于CFG 模式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相关实践也未有先例。
二、基于CFG模式的区域教研实践
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学区在基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小学英语教师教研中运用了CFG模式。
1. CFG团队组建及分工安排
教研团队的组建是CFG模式非常重要的环节。CFG团队中有四类角色,分别为CFG团队教练、促进者、展示者和讨论者(其他参与者)[1]110-111。基于对成员角色的分工要求,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学区在英语教师教研中也进行了团队组建与分工,即CFG团队教练—了解团队成员需求,确定活动协议,保持与市、区教研机构的沟通与联系;促进者:活动中的主持人在每次活动前,需要和展示者共同确定活动协议及聚焦的问题,同时,在活动中要引导每一位参与者遵循活动协议,把握时间,保证团队聚焦展示的问题进行探究;展示者—在活动开始前,与促进者商定活动协议,提前准备并清楚地描述要解决的问题或困境,在活动当天适时保持局外人的身份,不干涉参与者的评价,可采用展示后在团队之外记笔记等方式,但在活动的最后要进行汇报总结;讨论者—所有教研活动的其他参与者在活动中要为展示者提供反馈,反馈形式在促进者和团队教练的引导下,可以进行赞成型、质疑型等反馈,但都需要详细表述,为展示者提供实际建议。
团队组建和分工安排的明确是CFG模式中的重要环节,这样可以让团队所有成员更加清晰地明确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每一名成员参与其中,并发挥自身的价值。
2. CFG模式下活动协议的制订
CFG模式下的活动协议是指为了推动团队开展有意义的高效交流,提高问题解决与学习效率而设置的结构化活动过程或活动指导准则。它为积极的倾听与反思提供了时间,确保团队中所有声音都能被听到并且得到尊重,也保证活动不偏离路线,提高效率。
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学区在英语教师教研实践中选取了其中的协议进行了“模仿—改良—本土化”,主要来源于:团队教练和各层级教研部门沟通获得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政策要求;展示者的困惑或问题;促进者和展示者根据问题细化或归类引申的核心点等。这些不仅包含国家和市、区教研层面的要求,更侧重展示者个体的难点、疑问。有时候,展示者的疑问来源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时候,展示者的疑问来自自身对政策理解落实的难点。
笔者以“向学生作业学习”的活动实施进行说明。在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学区英语教师“向学生作业学习”教研实践中,团队教师在以往协议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并在协议的基础上拟定了活动实施计划。在实施前,团队教练、促进者和展示者确定了如下内容。(1)选择要分享的学生作业。展示者首先选择要分享的学生作业。在和促進者沟通后,确定选择涉及大量思考的作业,避免那些答案唯一且不需要很多解释的作业,那些令人困惑的作业往往能激发积极的讨论。(2)分享与展示学生作业。为了避免教师回到常规教研交流方式,教师要采用结构化对话模式。这种方式明确规定谁应该在何时谈论什么内容,一个有明确定义的结构使团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对管理讨论和保持讨论的焦点非常有效。比如,在此次分享中要求展示者分享作业时,不应当提供关于该学生或者该作品的任何背景信息。
具体的教研实践如下:
(1)开场
促进者强调此次活动规范,即团队成员是建立在协作和共识的协议前提下的,任何观点的发表都没有对错,并与团队一起为流程的每个部分设定时间限制。同时,在展示者分享后接下来的四个步骤中每一步的时长都要进行控制和约定。展示者保持沉默,直到第五步“反思过程”。小组成员应避免与展示者交谈。展示者可以背对大家做笔记。
(2)所有参与者描述学生作业
· 促进者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 在此过程中,团队尽可能多地从学生作业中收集信息。团队成员描述他们从学生的作业中看到了什么,避免对其质量进行评判,或对学生在做什么进行猜测、解释。同时,促进者将团队的观察结果列举出来,进行讨论。
(3)解读学生作业
· 促进者询问:“从学生的角度,他们当时在做什么?”
· 在该阶段,团队要努力搞清楚学生当时在做什么、为什么。团队讨论者尽量收集证据做出推断:学生当时在思考什么、理解了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是怎样理解作业的。同时,思考这份作业对于学生是否有意义,尝试用学生的视角看待作业。在聆听彼此观点时,适当提问,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4)对于课堂实践的启示
· 促进者提问:“这份作业对教学与评价有怎样的启示?”
· 根据上一个环节的情况,教研团队就作业可能会对课堂教学与评价有怎样的启示进行讨论,并思考:教师可以对学生采取什么举措?什么教学策略可能是最有效的?以上讨论让你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5)对学生作业进行反思
· 展示者通过各环节记录下来的信息,分享对于学生、学生作业的了解,以及团队现在的想法,然后请参与者就学生、同事和自己学到了什么展开讨论。
(6)对过程进行反思总结
· 此时,邀请展示者回到团队中,进一步反思:整个教研效果如何?哪些进展顺利?哪些需要改进?与自己的困惑是否契合?是否得到了启发?
三、区域教研引入CFG模式的思考
通过将CFG模式引入区域研修并进行相关实践,更强调反思、反馈,更关注不同人提供的不同见解对于团队其他成员的启发。在基于CFG模式的教研活动中,有团队教练,有促进者,但在教师群体间不存在指导者。参与者需要摒弃从专家那里得到解决办法的想法。而是在实践中研究,通过团队里面每一个人的个体意见,迸发不同观点,实现共同进步。
在基于CFG模式的教研实践中,教研主题多为团队教师根据自己教学中的困惑或难点选取;教研流程是依托协议开展的,制订协议后,团队教师严格按照协议流程实施;教研目标是为教学中的问题寻求方法,从团队中获取更多的解决自身问题的策略;教师参与度是建立在团队协议上的参与,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对教师自主性要求较高,需要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教研效果是依据展示者、讨论者的反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卢立涛,刘小娟,梁威.CFG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3(7).
[2] 王春晖. CFG: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以一项越南外语教师教育的研究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1(5):55-59.
[3] 王娟.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诤友团队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3-10.
本文系2021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科研课题“基于CFG模式提升学区学科教研有效性的对策研究—以学区英语教研基地為例”(课题编号:KT145212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学区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