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选修课程
2023-07-21盖兵
摘 要:近年来,与大学生相关的校园贷和金融诈骗案件频发,严重损害大学生的各项利益。为了向学生普及金融安全知识、提高学生防范金融诈骗的意识,课题组设立了金融类选修课——《金融与诚信》。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此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标准,并提出了做好课程定位,进行师生角色转换,完善选修课教学体系和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与诚信 选修课 课程设计 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7-178-04
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知识教育发展长效机制。为持续深化山西省《金融与诚信》知识主题教育活动,课题组于2020年设立了新的选修课程——《金融与诚信》。课题组通过调查学生选修课课程选择情况,对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标准,并提出了做好课程定位,进行师生角色转换,完善选修课教学体系和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课程改革建议。
一、《金融与诚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金融案件在大学生群体内频发,多部委提出增强金融诚信教育的目标。近年来金融案例的频发,多部委设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系列金融知识传授。针对大学生们面临的校园贷和金融诈骗案件,中国人民银行对大学生提出了培养金融素养,防范金融風险,提高诚信教育的目标。《金融与诚信》正是基于国内教育部门和中央银行在内多部委发布的金融和诚信的教育目标设立的校级选修课,其课程名称也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局等部委给与参考的。
选修课面向全校师生,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取合适的内容组织开展。由于大学生对于现代金融内容的渴望、高校学生金融案件的频发及教育部等部门的要求,课题组于2020年设立新课程《金融与诚信》,采用的是教育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基于高校教育方向给定的名称。
2.《金融与诚信》选修课程的现行状况不容乐观,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亟待解决。
(1)金融类教学内容专业性强,非金融类专业的学生接受度低。选修课程面向高校各个专业的学生,非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在本课程的受众主体中占比高,而且此类学生的金融学知识基础薄弱,对金融类专业知识的了解度低、接受度低。另外,《金融与诚信》选修课程的教学老师主要来源于专业的金融学领域,在指导非金融类专业学生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专业名词过多、基础概念讲解不够通俗等教学盲区,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学内容,从而降低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2)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性”的学习,课堂积极性不高。传统课堂上,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学生则是充当着“跟随者”或是“被推动者”的角色,在这样“被动性”学习的课堂里很容易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无法跟上学习进度等问题,更无法有效拓展学习思路、创新学习思维和增强学习兴趣。另外,在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弱、积极性低,会使部分学生形成逃避心理从而选择旷课、逃课、代课等错误行为,造成课堂出勤率低、考试通过率低等问题。
(3)传统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实质性的教学效果不明显。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这些21世纪的大学生思想多元化,主观意识较强,并且乐于接受不同文化知识的碰撞;有强烈的抵抗和反叛意识,身处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从多角度寻求自我和解;聚焦自我发展,勇于展现真正的自我意识;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认同感,包含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力量。但是在国内传统教学工作中,或是一味地进行专业知识的灌输,亦或是机械化地读枯燥的PPT内容,长期保持着老师从头讲到尾的固定学习模式,这样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无法满足“00后”独具一格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单一的教学形式下,《金融与诚信》选修课无法达到提高学生金融安全意识的教学目的。另外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思维状况、反应速度、理解程度等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同学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
(4)传统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结课后的学生反馈回收率低。传统选修课的教学体系中包括课程选择、课程录取与调剂、课程教学、结课考试和课程评价五个部分,课程评价对本课程未来发展的实际价值较高,但是事实上结课后的课程评价与反馈的回收率不高,以至于真实有用的意见反馈很少。
二、针对选修课课程选择的调查分析
本来认为很受学生欢迎的《金融与诚信》选修课程,却连续多次在学生选课过程中落选,让课题组对于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否合适提出了疑问。于是,课题组对同学选课的标准进行了调查。
学生在选修课选择中,能得到的信息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名称;二是,课程的简介,尤其是新设课程,主讲教师录制一个简短的视频介绍课程设立的目的和课程包括的内容,有些工科课程可能还包括实验要求;三是,开课的学院,比如《金融与诚信》课程就设置在经管学院名下;四是,开课老师,有些课程是由一个老师单独完成,还有些课程是由团队集体完成,都会有相关老师所涉猎的专业、完成教学和科研的简介。
针对学生选修课的选择标准和课程大纲设计,课题组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97份,收回有效问卷113份,有效率57.36%。
1.选修课学生选择标准的客观分析。在问及同学们“选择选修课的标准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
(1)在问及选修课选择标准的时候,有80.53%的同学选择“兴趣爱好”。这是所有选择标准最高的比例,可见兴趣爱好是学习的重要驱动力。同学在所有选修课中选择感兴趣的学科,这个时候学科名称可能影响较大,同学对感兴趣的学科进行重点分析,通过课程简介了解课程相关内容,再次判断是否对此课程感兴趣。
(2)同时有59.29%的人选择“课程名称”。当时课题组在决定课程名称的时候,有两种观点,一是,年长的老师提出,推荐使用教育部和人民银行给的名称——《金融与诚信》,并且课程也是围绕这两个主题进行设置,学生只通过名称就可以知道课程的主体内容,方便学生们选课;二是,部分年轻老师提出,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作为“90后”和“00后”,他们更愿意接受并选择有个性的课程名称。例如,把创业的课程名称设计为“创业那些事”等,这样比较贴合互联网潮流的名称,同学们的接受度也会相应提高。因为《金融与诚信》这个比较传统的课程名称,使得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是较为刻板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不高,导致多次选课失败。
(3)有50.44%的同学在选修课选择标准中选了“课程介绍”。将课程介绍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分析可知,当课程介绍和同学的兴趣爱好相吻合的时候,这门课被选择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课程介绍要求课题组在简洁的几段内容里,不仅要把此课程的大致框架、对学生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和适用性介绍清楚,更重要的是要介绍本课程更加贴合大学生群体的创新点,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另外,在建设选修课程的时候,要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建设选修课程,即按照学生的真实需求,精准定位课程内容,根据学生需求建立选修课,使选修课贴合学生的需求。
(4)有33.63%的同学选择“授课老师”和22.12%的同学选择“同学推荐”。在实际学习中有部分选修课同学是经济学专业的,因为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教學中得到学生认可度较高,可能导致部分同学依据教师选课,往往可能因为喜欢教师个人讲课风格和特点而选择课程,同时可能在经管学院内其他专业学生中传播,导致部分同学是根据同学推荐选课。同时并不排除通过其他途径向其他学院同学传播教师授课情况。
(5)剩余不足10%的备选项是9.73%的“随机选择”和5.31%的“依据选课人数多少选择”。因为本校要求每学期学生都要有选修课,而且毕业时有选修课的学分要求(但部分同学在毕业时选修课学分都超过学校要求的必要学分,即使有一门选修课未能获得学分,照样能够达到毕业学分要求)。另外,选修课有截止时间,部分同学由于前期没有对本校的选修课做相应的了解和分析,后期在匆忙中赶在截止时间之前随意选择了某一门选修课,他们随机选择的课程可能并不适用于他本人,甚至是可能选上他根本不感兴趣的课程,就可能在学习中掉队,影响课程的考试通过率,或是出现逃课、旷课的情况,影响课程的出勤率。选修课人数较多,指导老师不能随时观测到每个学生的上课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逐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2.选修课学生选择标准主观分析。课题组在设计问卷时,对“学生选修课的选课标准”提供了可选择的几项客观内容,但毕竟不能全面的概括学生选课的依据,所以在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设计了“你认为一个好的选修课包括哪几项内容”这样的一个主观问题。通过问卷星的词云图分析得到的结果有以下几点:
(1)有26.55%的同学认为选修课应该内容丰富、PPT精美、理论知识讲解详实,同时应该有拓展性知识。有17.70%的同学认为老师应该是一个耐心、认真、负责、讲课细致的好老师。对老师的标准提出了高要求。
(2)有11.50%的同学选择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一个是有助于理解理论知识,一个是了解在实际中如何用到知识的情况。案例分析比例较高可能和非经管专业学生占有一定比例有关,在讲解中尤其是专业课讲解中如何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专业术语的内容,而且准确便于理解。另外这门课程以解决学生在生活工作中存在的金融风险防范为主要目标,必要的案例内容有助于同学们认识金融诈骗、校园贷的危害和如何防范此类金融风险,不是每个同学都会遇到金融诈骗,所以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同学们知道哪些内容属于应该防范的内容。
(3)有11.50%同学认为一个好的选修课应该有有趣的讲课氛围。《金融与诚信》这个课程本身配备的老师都属于有激情并且幽默的老师,拥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
(4)选择“兴趣”的同学只有9.73%,这个结构是课题组没想到的,因为在客观选择中有80.53%同学选择选修课的依据是“兴趣爱好”。课题组之所以把主观选项放在最后,也是希望同学们在填写过程中尽量不要受客观题的影响。从结果分析应该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数据相差较大。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当时问卷中客观题给出的选项相对较少,同学们只能选择相对比较认可的选项;二是可能受到了课程的影响。调查是在结束课程的时候调查的,同学们一学期都在学习《金融与诚信》课程,在课程选择中不可避免地受课程教学的影响,认为一个学生心目中理想选修课是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讲授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知识拓展能力、案例贴近学生等方面内容,与兴趣爱好的吻合程度不是太高。通过分析课题组认为客观选项的可靠性更强。
(5)有9.73%同学认为课程应该结合实际。结合实际包含两部分,一个是实践机会,二是结合大学生实际的金融生活。这可以通过设置课程实践任务、增加实际金融案例分析来满足学生的要求。
通过主观调查可以看出学生选择一门选修课的主要标准在于课程内容、老师的能力与风格、贴合实际生活的案例分析和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所以修改课程大纲和课程设计可以在这几方面着手。
三、《金融与诚信》选修课程的实践建议
1.做好课程的目标定位和内容定位。《金融与诚信》公开选修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普及金融安全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金融安全意识,从而减少金融诈骗案件的发生,维护学生的利益。并且此选修课程的受教主体以非金融类学生为主,设课教师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金融相关基本知识,比如,加大实际金融诈骗案例分析在课程内容中的比例、专业名词通俗化、教学内容去繁化简等方式,以提高金融知识在非金融类专业学生中的普及度。
2.以生为本,完成师生角色的转换。大学教育是国家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更是以生为本的充满爱的有温度的教育。以生为本要求将大学生视为具有主体地位的教育参与者,老师则是作为教育的辅导者,尊重学生的独立主体、独立个性、独立思想和独立诉求,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使被动受教育转变为自我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感、需求感与获得感。另外,可以利用金融诈骗小品模式或布置拍摄“金融知识小课堂”系列短视频的任务,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带动学生主动学习金融知识,加深学生对金融诈骗案件的分析了解,“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3.改进考评办法和反馈机制,完善选修课程的教学体系。一般选修课考评都是以考勤率和结课论文为主。其实选修课程存在一个博弈,就是课程考核简单,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压力不足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但考核严格,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通过率不高,选择选修课的学生较少,可能致使选修课因为达不到选修课下限人数无法开展。其实应该改进考评办法,以过程考核为主,辅以其他考评方法。成绩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以考勤和网上作业为主,目的简单了解学生章节学习情况;过程考核是重点,通过实验、模拟实践,比如在《金融与诚信》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全国金融精英挑战赛进行了金融模拟实践,当然这个在教学计划中必须事先安排,因为很多赛事时间基本固定,过程考评还应该包括对于事实问题利用所学知识的分组讨论的考核;结课考评不一定采用结课考试或结课论文形式,可以采用例如金融案件辩论、金融事件分析、校园贷和金融诈骗小品模式给出结课成绩。而且这种模式学生参与度高,同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活动,课堂更活跃。
另外要建立良好的问题反馈机制,要将问题反馈和评价阶段提前安排到教学阶段的最后一节课上进行,更加真实有效地收取第一时间的问题反馈和评价信息,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反馈意见的收集率,再通过问题反馈来逐步调整教学内容。
4.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1)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设计教学方案。选修课一般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拓宽视野、发展业余爱好和补充生活应用型知识的过程,所以选修课程的管理没有必修课的严格,如何让“把学生留在课堂”,转变为“学生要留在课堂”,选修课的内容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结合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
(2)动态调整选修课程教学内容。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由老师设计、学生选择转变为老师和学生同时参与设计课程内容,调整课程实践方案。但不是說课程有学生参与课程内容就不再变动,而是动态调整的。学生由“90后”到现在的“00后”、未来的“10后”,每个时代学生的情况不同,可能“90后”学生参与设计内容不适合“00后”。而且不同时代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处环境等会有较大的不同。以个人金融风险为例,需要向“80后”介绍银行存钱取钱方式,如何保存存单;“90后”存单由纸质变为银行卡模式,告诫学生如何保护好银行卡信息;“00后”同学商品交易都是用手机支付,基本不去银行转账交易,直接网上银行交易。数字化货币出现带来了方便快捷,也面临新的问题,信息泄露,诈骗模式多样,金融风险防范提出新要求。课程内容就必须及时更新,介绍新的知识内容,符合新时代学生的需求。
(3)丰富课上教学内容。在课程中增加运用知识的实践内容。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知道如何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在《金融与诚信》课程设计中,结合全国金融精英挑战赛的赛事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发现学习中的不足。通过这个比赛,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提问和赛事相关问题的同学开始增加,听老师讲解赛事相关内容的同学越来越多,说明同学在实际使用金融知识的时候,明显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另外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老师可以适当开设金融案件辩论、金融事件分析、校园贷和金融诈骗小品模式,丰富课堂内容,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结束语
任何课程的开展都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当今时代下大学生校园贷和金融诈骗案件频发,出于提高学生金融安全意识和强化防范金融风险能力的需要,本课题组在太原科技大学设立了金融类公开选修课——《金融与诚信》,并对此选修课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建设性的发展建议。但课程实践者仍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未来不同的情境下利用恰当的方式切实地向大学生普及金融安全知识,及时解决此课程在未来不同情况下的其他问题。另外,其他高校在借鉴过程中也应该“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实践探索,选择适合本校师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基金项目:太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金融与诚信>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2072)。]
参考文献:
[1] 王艳,李楠.高校公共选修课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1(10)
[2] 王志钢.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类选修课建设路径[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8)
[3] 王悦,徐弘昭,迟宝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选修课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21(02)
[4] 高腾刚.浅谈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通识选修课《大数据概论》的课程设计和教改思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05)
[5] 刘妍,岳悦.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现状与主体行为研究[J].高教学刊,2018(02)
[6] 陈红,魏舒宁,杨学梅.“00后”大学生群体画像:基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02)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0)
[作者简介:盖兵(1973—),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讲师,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企业社会责任。]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