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元认知

2023-07-21韩晨光赵辉张艺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业元认知

韩晨光 赵辉 张艺

[摘 要] 创业教育的元认知是对创业教育这一教育领域的理念和行为进行根源上的反思性认知。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實践,具有实践导向性等若干特征,在功能上体现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二元特质,在目的上具有国家层面、学校层面、课程层面、教学层面四阶结构,在价值取向上也具有社会本位、个体本位的二元特质。在表现形式上,需要辨别在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中看似实行素质教育但其实仍以传统教育形式为主导的现象。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元认知

[中图分类号] G 647.3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0310(2023)04-0037-07

Metacogni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HAN Chenguang1, ZHAO Hui1, ZHANG Yi2

(1.Teachers'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6, China;2.Student Affairs Division,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The metacogni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the reflective cognition of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and behaviors in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ess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s a practice of quality education, with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ractical orient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dual-characteristic functions of individual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along with four-level structure of objectives: national level, school level, curriculum level, and teaching level. It also has a dual characteristic of social standard and individual standard in its value orientation. In terms of manifest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the phenomenon that in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t seems to carry out quality education, but in fact it is still dominated by traditional education form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Metacognition

0 引言

历经近20年的发展,创业教育在应用型大学中已经获得长足进步,在理论探究及实践探索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2022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教高函〔2022〕2号),其中对创业教育实践提出新的要求,指出比赛要“更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等教育新时代塑造力。在探究“去向”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创业教育的根本问题凝聚共识,使创业教育发展得更加稳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对某一事物认知加工过程的反思、评价和调整。因此,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元认知,就是对应用型大学所开展的创业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根源进行反思性认知。创业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本文拟站在教育学的角度,对创业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进行再认识。

1 对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本质认识

对于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元认知探讨,要从创业教育的本质开始,逐步厘清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成和基本特征,探究其在应用型大学中的表现。

1.1 创业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随着创业教育在我国逐步深入,实践和理论界对创业教育本质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学者的研究角度各异,从不同视角提出对创业教育本质的理解。其中有创业教育的一元说,例如罗志敏等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素质的人才,具体来说,就是指在高校中实施的旨在培养大学生现在或未来开拓事业所需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1。刘坤等在援引陶行知关于行动与创造的教育理念之后提出,使受教育者具有创造能力并且成功地进行“创造”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才是“教育的完成”2。还有学者将创业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拆分,提出广义与狭义的创业教育二元说,例如杨庆华等认为,广义上的创业教育是一种能够促进人创新能力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而狭义上的创业教育则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3。近几年亦有学者提出创业教育的多元说,如刘志提出,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可以有“创业者”“创业过程”“创业认知”“创业方式”4种不同的视角[4。综合上述学者观点可以看出,创业教育既不是指向技能培养的就业教育,也非企业管理课程训练所能涵盖的,其立足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型综合能力,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这是创业教育稳定不变的本质属性。

对应用型大学而言,其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实用性人才,对于理论的探究以“实在”和“实用”为方向,因此,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应是通过开展创业相关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践。其具体的教育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创造能力,通过创新行为解决不确定环境下的问题并创造价值。

1.2 创业教育的构成

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实践的教育,主要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四要素构成的。

创业教育者是指在创业教学活动中起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外显表现为担任创业教育教师、创业导师、创业孵化指导专家、创业竞赛评委等多个角色,其核心是在学校承担创业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创业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到主体作用,具体承担3项职责:领导整个创业教育活动,指导、评价、校正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控制教育活动的进程和内容。在创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中,创业导师同样在项目指导过程中完成上述3项职责。

创业学习者是指在创业教育中进行学习的人,其核心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接受创新创业相关教育的学生。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在整个创业教育中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继承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尝试重组与创新。对于创业学习者而言,顺利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不仅有赖于智力要素,情志等非智力要素也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是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承续创业教育的主旨,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含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创新创业素质及对创业的正确认识等;创新创业能力,含批判思维、决策力、抗挫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领导力等;基础知识技能,含开展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涉及企业和行业环境、创业机会评估、创业风险评估与应对、商业模式设计、营销策略与技巧及融资策略等。

创业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媒介,包括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在应用型大学中,教育者除利用教材进行讲授外,还应重视运用沙盘、孵化器、多功能教室等教学载体,采用虚拟演练、实训、实验等教育手段来完成面向实践的应用型创业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

1.3 创业教育的特征

第一,创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实践导向性,由于创业活动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因此,创业教育具有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的特点。第二,创业教育具有普及性,这一特征要素已经体现在各级各类文件法规中,例如,《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规定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5。第三,创业教育具有终身性,随着全球教育终身化和数字化发展趋势不断加速,大众对创业的理解从“自主创业”向“开创事业”逐步转变,创业教育开始显现终身化、全民化的特点。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例,其参赛范围从普通高校逐步扩大至中学阶段,并以单设职教赛道的规定来吸引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此项赛事。第四,创业教育具有变革性。创业活动是一项面向未来发展的探索式活动,因此,与之相呼应的教育形式就不会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活动,而应保持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与包容性,并尝试不同领域的跨越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普及性、终身性及变革性,均与应用型大学的性质高度契合。

2 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功能元认知

创业教育功能,研究的是创业教育对人与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体现的是创业教育能做什么的问题,它表现出创业教育实然的作用。当前对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功能的探讨,侧重于学生创办企业对社会的价值功能,对于创业者功能的研究则主要站在管理学、心理学的立场进行考量。回归教育的元认知,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其个体发展变化的规律更值得重视。

2.1 创业教育的个体功能

创业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創造能力的人才,它是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所以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功能。教育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项社会活动,而创业教育主要是影响和促进学生“心”这部分的发展,即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各种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

2.1.1 提升学习者的社会胜任力

创业活动是社会化程度最高的人类活动之一。创业行为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创业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通过接受创业教育,学习者对社会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对应用型大学在校生而言,团队建设、资源整合、组建项目等创业实践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接受社会价值与社会规范,使个人创业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并使其掌握所需技能,学会认同个人在未来生涯发展中的身份和在不同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在实现创业教育个体功能的过程中,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孵化器、校外实训基地、训练营等则起到教学辅助功能。

2.1.2 促进学习者个性的发展

创业教育是基于创新的教育过程,创新则是一种推陈出新、追求创意的鲜明意识,一种勇于思索、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机敏和灵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6。从这一角度出发,整齐划一、规格一致的教育形式是无法胜任学习者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为此,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对学习者个性发展的作用,就体现在促进其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方面。创业教育使学习者逐步形成主体意识,并认识到个体独特性的价值所在,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创新创业是基于实践的社会化行为,学校教授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最终发挥作用。

2.2 创业教育的社会功能

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创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属于创业教育的派生功能。

2.2.1 创业教育的政治功能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这标志着创新创业成为我国施政的战略方针之一[7。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以下简称《深改意见》),其指明了教育在创新创业领域中的功能。其指导思想是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8。从这一思路出发,创业教育的政治功能在于培养符合国家社会政治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广大学生群体形成创新创业的价值共识,并由此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2.2 创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创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放大学习者的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及其他可以影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这是应用型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基于创新驱动的创业教育可以通过传播科学技术创新生产和商业服务模式,进而提高生产效率。站在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为学界所公认,一些学者通过各种方式计算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学者提出,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经济效能、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福利这4个宏观经济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4

2.2.3 创业教育的文化功能

创业教育,尤其是文创方面的创业教育在文化领域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为实质的,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因素,是一個广义的概念[9。具体而言,创业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一是有选择地传承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物质载体;二是按照价值目标,对现实中的文化状况进行评价,并以创意创新作为文化改造的具象。此外,面对异域文化,创新驱动下的创业教育通过了解、认识、借鉴、吸收等方式,从模拟创新到改造创新再到源创新,形成文化的融合与自我表达。应用型大学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大量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3 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目的元认知

如果创业教育的功能是体现其实然价值,则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其应然价值,即创业教育预期的效果。就应用型大学而言,创业教育的目的反映出应用型大学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清晰且完善的目标体系是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影响了教育评价的标准。

3.1 创业教育目的划分

狭义的创业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创业教育最根本的要求,它规定了学校的创业教育应当培养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由此出发,创业教育的目的可以被划分为4个层次。具体到应用型大学,其创业教育目的分层举例如表1所示。

3.1.1 国家层面

国家层面的创业教育目的通常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以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令为形式,公开向全社会发布,有利于国家统一规范、指导和管理全国的创业教育事业。创业教育的上位法是2021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第一章第5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这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的最新表述。2015年《深改意见》中对创业教育目标做出规定,即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这是创业教育领域对总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表述。

以德育为例,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3个方面。对于创业教育的要求可被理解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方向、科学的思维观念、善于创新的思维特征,以及具有遵守社会公序良俗及伦理的意识和行为习惯等。再如,智育在创业教育领域的落实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其核心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1.2 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制定的针对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以及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对应用型大学而言,在2015年《深改意见》发布之后,各学校均以该文件为指导,根据学校实际出台了相关意见。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近几年开展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评优工作。在各项评优工作中,教育部均发布了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评审指标,并对应用型大学、研究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做出了相应区分。参评学校以指标体系为标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梳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在应用型大学领域内逐步形成了一批创业教育先进典型。

3.1.3 课程层面

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指通过课程的实施所要达到的标准和目的,这是国家创业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是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准则和指南。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5个部分作出要求。在该文件中,同时公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对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课程要求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与教学要点给出指导性意见[11。此外,应用型大学的创业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并创新求变,鼓励学生发挥专业所长并服务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经济社会的动态变化,成为能干事创业、敢于担当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1.4 教学层面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后,希望学习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即学生获得的学习结果。对于创业教育而言,由于创业活动具有高度实践性,如果仅从课程目标出发,其规定性是相对抽象的,所以,还需要教师进行细化,而且,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相同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可能会不尽相同。

3.2 创业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与实然状态的“创业教育功能”相对应,创业教育的目的也存在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二元价值取向。

3.2.1 社会本位认识

社会本位论反映在开展创业技能教育的早期阶段,关注创业带动就业及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价值,到发展期则更加关注创新与创造在创业教育中的价值,以此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新驱动力的重要源泉。为此,创业教育体现出国家和政府主抓的制度性特点,在评价创业教育效果时也非常关注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就应用型大学而言,我们在评价创业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特性时应注意,从教育的元认知来看,教育本身存在对社会既适应又超越的特点。适应是指创业教育对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适应,超越是指教育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前瞻,而创业教育鲜明地符合了这种特点。因此,在判断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时,要坚持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统一,不能仅注重创业技能的有用性和实效性,却缺少了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潜质的关注。例如,从教育目的来看,对应用型大学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的定位应是创业教育实习实践环节的基地,在行为上属于应用教育的一部分,既不同于大学科技园,也不同于社会上实现商业价值的创业孵化器。那么,对此类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的评价应体现教育特色,调高对创新想法、团队潜质发展等指标的权重分配,而不应对创业企业数量、签署就业合同数量、实现盈利等指标过多倾斜。

3.2.2 个体本位认识

随着创业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在创业教育早期出现的“人的工具化”问题受到多方关注。教育界开始重新审视创业教育的价值问题,开始重视维护人的价值,倡导人的主体精神,把培养人的独立自主性、个性的自由发展以及个体的创新发展等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目的。在教育評价方面,将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考评的主要指标体系。应用型大学应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的创新创业过程与社会发展过程的互依性和互利性。同时,应用型大学的教育行为不同于职业技能培养,并非着眼于某一种知识或技能的习得,因此,从价值实现的最终着眼点来看,还是要落到人的全面发展上。当前,多数应用型大学比较重视个体的发展,但落实程度不够,仍旧存在标准划一、学习封闭、程序机械等问题,而创业教育强调多元培养、开放式学习及教学手法灵活多样。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重视专兼职结合,以此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的实现。总之,把创业教育配置在应用型大学教育结构的关键位置,将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有力贡献。

4 开展基于素质发展的应用型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需要创业教育工作者去建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框架。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应是人通过适合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并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对学生而言,这些特征的综合统一构成了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12。素质教育就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和创新的人的教育12。从这一角度出发,需要辨别在应用型大学当前创业教育中看似素质教育但其实仍以传统教育形式为主导的现象。表2是基于素质发展与传统教育形式创业教育的特征比较。

总之,应用型大学应开展基于素质发展的创业教育。其内涵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德育和智育为核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并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及兴趣爱好设计课程,在创新性探究中激发学生勇于实践的创业意识,从而促进其自主地开展创业相关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1):29-33.

[2] 刘坤,李继怀.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演变及其深化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17-120.

[3] 杨庆华,徐玉成.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本质和功能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3):125-128.

[4] 刘志.创业教育的本质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7(2):95-100.

[5]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EB/OL].(2018-09-26)[2022-12-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9/26/content_5325472.htm.

[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77.

[7]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EB/OL].(2015-06-16)[2022-12-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6/content_9855.htm.

[8]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2015-05-13)[2022-12-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9] 王仲士.马克思的文化概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20-26.

[1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EB/OL].(2021-04-29)[2022-12-1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29/content_5603947.htm.

[11]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EB/OL].(2012-08-01)[2022-1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208/t20120801_140455.html.

[12] 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07(8):10-14.

(责任编辑 白丽媛;责任校对 柴 智)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创业元认知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焦虑研究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应用型大学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