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渝打造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

2023-07-21万明

决策 2023年6期
关键词:双城成渝两地

万明

上升国家战略三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锚定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标,先后确定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为双城经济圈万亿级产业。2022年上述四类产业产值规模分别达到2.2万亿、7500亿、1万亿和1.48万亿元,总规模达5.43万亿,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雏形已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万亿级目标已经实现,正朝着提质增效进发。

汽车作为川渝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中,唯一一个尚未突破万亿的产业,成为两地协同发力的关键所在。

2022年12月3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在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上实现更大突破,共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共抓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共育高成长性未来产业集群。

川渝汽车协同发展

迈进成型起势期

汽车产业是川渝的主导产业、核心产业、优势产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渝地区是全国重要的汽车消费市场,成都和重庆两大极核城市汽车保有量均超500万辆,仅次于北京,分别位列全国汽车保有量第二、第三名。

同时,川渝两地也是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现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1600家,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10%,已形成以一汽、东风和长安系为龙头、十余家整车企业为骨干、上千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汽车生产体系,基本形成了集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销售、维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

自锚定合力建设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以来,川渝两地将汽车产业作为推进产业协同发展的发力点,高位推进对话平台、合作平台、承载平台建设,共同推动打造全球重要的汽车研发、制造、应用基地。

目前两地在汽车产业上已经构建起“供需对接、产教合作、顶层统一、区域协同”的发展大框架。

供需对接是产业协作的有效提升方式,也是川渝汽车合作的“先手棋”。2020年6月,川渝创新联合打造汽车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为两地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免费提供供需信息发布及共享服务。该平台上线不到一个月,便有数十家企业在平台上发布供需信息,进行有效对接,上线当年累计采购金额超过8亿元,有效激活了两地产业协同配套水平,打破了产业链行政分割和市场单元割裂的“孤岛化”态势。

2022年,川渝兩地经信部门已共同报送汽车供应链“白名单”500余家,实现了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从白纸立项到成型起势的跨越。

汽车产教融合联盟

产教融合是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方式。为打造政校企联动、产学研优势互补发展态势,2022年7月1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教融合联盟在重庆成立。

该联盟由重庆市经信委和四川省经信厅指导,成渝地区大型汽车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26家单位共同成立。联盟成立后,联合产学研各方力量,聚焦信息共享、专业共建、产教融合开展互联互访,以联盟为平台推动互联互通,为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打造成渝汽车产业集群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构建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协同创新新生态。

产教融合联盟是继川渝汽车供需平台后,又一重要联合布局,它是统筹推进“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系统发展的关键载体,是推进汽车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的重要平台。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川渝两地汽车合作走向了纵深,实现了以协同创新促进汽车合作转型的新格局。

环节疏通后,当前川渝各地的区域合作共链载体正加速推进。在省级层面,川渝已完成首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创建,正组织申报第二批。在地市层面,四川多地已与重庆的区县开展合作,通过合作园区等方式,形成产业配套加速跨区域发展的结构。

如四川广安市与重庆北碚、渝北、长寿、合川、璧山、潼南、垫江、两江新区等8个区县合作共建制造业协同发展区,其中邻水县高滩园区已成为川渝汽车产业合作典范,园区中 84%的企业由重庆企业家投资兴建,85%的产品为重庆企业配套,90%的企业“瞄准”重庆汽车产业。

四川南充营山县依托重庆汽车、摩托车等优势产业,建立重庆配套产业园。成都汽车重镇经开区(龙泉驿区)和重庆经开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着力实现生产要素配套合作对接,推动产业发展从结构层级向实体形态深化。

此外,川渝两地还将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耦合。

根据规划,两地将共同打造示范应用场景,联合争创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推动成渝氢走廊建设,加快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渝专线、港口物流等示范应用场景,共建成渝高速自动驾驶测试示范线路,共同瞄准发展下半场“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

竞争格局下的差异和共性

汽车产业是各大产业中链长、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战略性产业,过去由于行政割裂加之两地资源禀赋、生产要素相对均等,川渝围绕汽车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招商引资到组织层面的产业功能布局均相似,这直接导致川渝汽车产业出现了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和已形成的同质化产业中,寻求合作,实现“合大于竞”的态势,是眼下川渝发展的主旋律,也是跨区域合作的重要尝试。

经过分析研究,川渝汽车产业虽然竞争态势突出,但仍有三个差异化特征。

一是发展优势不同。目前,重庆已形成了以长安系为龙头,十余家整车企业为骨干,近千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1+10+1000”优势产业集群,具备年产400万辆的综合生产能力,在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桥、内饰系统、空调等各大总成方面有较完整的供应体系。四川在中高端车型导入上较快,整车企业包括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神龙、沃尔沃、吉利等,零部件企业涵盖了动力传动系统、底盘悬架系统、电子电器系统、车身及内外饰等产业链各个环节。

二是产品结构不同。总体来看,重庆乘用车和商用车产量比例为2.7:1,四川为2.6:1。分产品类型看,2020年“重庆产”轿车26.07万辆,是四川产量的11.3倍。两地产轿车均集中在2升以下排量大小,且以1-1.6升为主;重庆生产多功能乘用车(MPV)和交叉型乘用车,而四川无产量;“重庆产”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和载货汽车分别占全国产量的6.8%和8.3%,分别比四川高2.1和4.1个白分点;“重庆产”改装汽车 5.50万辆,是四川的1.5倍;“四川产”低速载货汽车 5.7 万辆,而重庆无产量。

三是企业效益上各有优势。四川在汽车整车制造业、重庆在汽车用发动机制造业和汽车车身、挂车制造业上各具有比较优势。从企业效益看,2020年四川汽车整车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76%,高于重庆2.94个百分点,这与四川持续引入中高端整车企业的发展思路密不可分。另一方面,重庆在打造汽车制造全产业链上发力。2020年,重庆汽车发动机制造业和汽车车身、挂车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分别为11.43%和9.79%,分别比四川高6.48个、9.15个百分点。

重庆市青凤高科产业园赛力斯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的智慧车间

工人正在神龙汽车成都工厂总装车间工作

同时,川渝两地汽车也存在一些共性特征,如本地配套率不高、核心配套缺失、产业持续性发展动能不足、研发能力偏弱、新能源转场速度较慢(现行燃油车产品价值面临持续下降)产业链发展受到市场大环境挤压等。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两地是背后的建设主导者,也是受益者。过去三年,川渝两地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两地合作体系,召开6次党政联席会议,推动出台20项规划方案,加快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10个毗邻地区功能平台。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87.99亿元,占全国比重为6.4%,占西部地区比重达到30.2%……重庆西扩、成都东进态势强劲,川渝两地交流之活跃、合作之深入、联系之紧密同样前所未有。

汽车产业仅仅是川渝合作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现如今,川渝汽车发展已然打破各自为政的旧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默契,探索出两地经济合作的协作之路。

(作者单位:成都浩产智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双城成渝两地
活色生香新成渝
脚下较量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