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与和谐
2023-07-21陈多琳
陈多琳
摘 要:约翰内斯· 维米尔是17 世纪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他的绘画技法极具个性化特征,他的室内场景画彰显出静谧而和谐的氛围。维米尔却沉浸于用单纯色彩与柔和光线表现充满诗意的家庭日常生活,反映出代尔夫特地区富裕家庭生活的平静及自我满足的精神世界,维米尔作品中静谧、和谐的氛围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平庸。本文通过研究维米尔室内场景画中的色彩特征和其用光技巧,探析维米尔作品呈现出静谧与和谐特征的绘画技法因素。
关键词:维米尔;色彩;光影
Abstract: Johannes Vermeer is a representative painter of the Dutch Small School of Painting in the 17th century.His painting techniques are highly personalized, and his interior scene paintings show a quiet and harmoniousatmosphere. However, Vermeer was immersed in expressing poetic family daily life with pure colors and softlight, reflecting the peaceful and self-satisfied spiritual world of rich family life in Delft. The quiet and harmoniousatmosphere in Vermeer's works made his works beyond mediocrity. In this paper, by studying the colorcharacteristics and light techniques in Vermeer's indoor scene paintings, it explores the painting technique factorsthat make Vermeer's works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quility and harmony.
Keywords: Vermeer;color;light;shadow
1 17 世紀荷兰绘画与维米尔早期风格
17 世纪初,欧洲宗教分裂成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尼德兰地区也被分成两部分——南部的佛兰德斯和北部的荷兰,其艺术也因此发展出不同面貌。在当时的尼德兰,南部的佛兰德斯受天主教控制,艺术以宗教绘画为主,艺术家如鲁本斯等依然是受教堂、君主和国王的委托绘制巨幅绘画。而北部的荷兰,因新教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壮大的新兴市民阶层成为了荷兰绘画的主要受众群体,传统的大型宗教绘画不再流行,市民们对日常生活和周遭世界的关注促成了一个新兴的风俗画群体——荷兰小画派的产生[1]。该画派的画家们用非理想化的手法描绘出了市民所熟悉的风景、静物及日常生活景象,且画作尺幅通常较小,符合民居装饰需求。该画派主要包括格拉尔德· 德鲍赫、彼得· 德· 霍赫、阿德里安·凡· 奥斯塔德等一批画家,而约翰尼斯· 维米尔是他们中最杰出、最独特的代表。
维米尔于1632 年生于荷兰代尔夫特,由于画商父亲的影响,维米尔自小就热爱绘画。15 岁的他开启了学徒生涯。维米尔一生只留下了30 多幅作品,而且他的画在有生之年并未被人们重视,1675 年,43 岁的他在病痛中离世。虽然维米尔的一生贫苦交加,但是,生活之艰难并没有阻碍维米尔对绘画的完美追求,维米尔始终以严肃认真的精神沉浸于绘画世界,在他成熟时期的画作中,那和谐而单纯的色彩、柔和而颤动的光线,都流露出维米尔内心世界中对宁静与诗意的情感追求。他的作品与17 世纪其他风俗画家热衷于描绘市井闹趣、群像盛况不同,维米尔的画面静谧且纯粹,处处浸透着理性的精神和人性的尊严。历史没有忘记这位光色大师,200 年后,他的调色方法和绘画技巧被印象派画家所推崇。
《基督在马太和玛利亚家》(Christ in the house of Marthaand Mary)(图1)是维米尔在21 岁成为画师后的早期作品,从这幅宗教题材的室内场景画中不难看出传统欧洲艺术理念对他的影响。维米尔在这幅画中对色与光的运用预示出他后来强烈的个人绘画特质。画作中,维米尔使用了大面积暖色调和低饱和度的暗色调,使画面呈现出多色彩低饱和度的和谐感,体现出他在色彩过渡和色彩搭配上的天赋[2]。画中的光柔和且散漫,为三人夜谈场景增添了静谧祥和的氛围感,同时显示出维米尔对侧光的偏好,这种偏好在他中后期的室内场景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总之,静谧与和谐之意,在维米尔早期作品中已然显露。
伴随着风俗画在荷兰的流行,维米尔很快转变了画风,开始了以室内场景画为主的风俗题材创作,描绘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倒牛奶的女人》(The Milkmaid)、《写信的女子》(A Lady Writing aLetter)、《读信的蓝衣女子》(Woman in Blue Reading aLetter)等经典名作。画风转变之后,维米尔的作品中光与色的表现也有了转变。在色彩上,维米尔的画面有了更多蓝色的介入,使画面由最初的暖色调变为冷色调,并且重视画面中色彩之间的过渡与呼应。在光线上,维米尔采用了自然天光的明暗表达,并明确展示出光源——窗户,同时,对暗箱的巧妙使用强化了他对光的控制力,增添了画面空间的立体感与氛围感。怎样用色与光表述世俗生活中的诗意是维米尔后续生涯中艺术探索的主题。
2 维米尔室内场景画的色彩特征
2.1 和谐的色彩搭配
维米尔在室内场景画中运用的色彩不多,往往是柠檬黄、群青、白色、褐色、赭色及灰色。虽然维米尔使用的色彩相对单纯,但他能通过对色彩色相、明度和纯度的超强把控力,使色彩在并不降饱满度的情况下,尽显丰富与和谐,并流露出平静安宁、沉默肃穆之美。
维米尔善用黄蓝的色彩对比。黄色与蓝色是维米尔在室内场景画中常常使用的颜色,用黄蓝组建色彩关系的技巧,维米尔在多幅作品中都有运用,例如《画室》中女孩被黄、蓝两种主色调围绕,明度较高的蓝色长袍、黄色书本的组合让她成为了视觉的中心,这又与前景中明度较低的黄蓝相间的帘子相呼应,整幅画面的色彩充满跳跃感却又不失宁静与庄重。《倒牛奶的女子》(图2)也显示出这种跳跃而和谐的色彩关系,女子黄色的上衣和蓝色的围裙是画面中最鲜艳的两块颜色,棕黄色的面包与蓝色的桌布与女子身上的色彩相呼应。总之,维米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色彩和谐对比关系。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图3)同样体现出维米尔对黄蓝两色的娴熟运用,并且显示出维米尔用色彩对比来营造情绪氛围的超高技巧。画面中,少女回眸的瞬间被画笔记录。少女头巾的蓝色是以昂贵的青金石细心研磨而得,纯度和明度极为漂亮,与少女头上垂下来的纯度略低的柠檬黄头巾和棕黄色外套形成强烈的对比,提高了画面中色彩的冲击力,同时也更加凸显出少女白皙清秀的脸庞和淡红色的嘴唇。而整个画面背景统一的黑色又与柠檬黄的头巾、白皙的面部形成分割感,突出了少女的整体形象,同时营造出了画面背景的纵深感。维米尔通过改变这幅画中主要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使画面色彩显示出丰富变化,最终带给观众静谧的情感体验。画作通过黑色的背景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稳定,给人以神秘、紧张之情绪。少女明度较高且色相偏暖的肤色,降低了色彩纯度,给人以安静、舒适之感。少女头巾的柠檬黄和身上外衣的棕黄色相呼应,二者色相相近但头巾的纯度、明度较外衣更低,颜色更加轻盈,赋予整个人物上轻下重的稳定感。属于头巾的蓝色所代表的忧郁情绪更是烘托出少女似有似无的伤感表情。总而言之,在这幅画中,尘世的黄色、冷静的蓝色,加之纵深的蓝黑色,三主色和谐统一,营造出了静谧的情绪氛围。
维米尔画面中色彩和谐而不杂乱,他能使纯度、冷暖差异较大的色彩和谐地呈现在画面之中,其主要原因在于维米尔很好地控制了色彩的纯度,并增加了灰调在画面中的比重,而这也是维米尔作品尽显静谧的原因之一。通过对比维米尔与鲁本斯的作品可以发现,鲁本斯在画作中运用了大量较纯的颜色作画,画面充满了色彩的张力,显得艳丽而活泼,而维米尔作品的整體色彩偏灰,色彩虽丰富却不显得张扬,色彩搭配上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均衡,既不过分鲜艳,又不至于沉闷,呈现出静谧、庄重的画面感[3]。
2.2 自然的色彩变化
维米尔使用的色彩虽然有限,但他却能营造出色彩的跳跃感,原因是他善用不同纯度或明度的同一色彩,使该色彩在画面中不会显得单调,同时又让色彩之间的过渡显得十分自然。
维米尔在绘画中常用“四级亮度”去刻画同一色彩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色彩的“四级亮度”指的是同一色彩中较暗的底色、与底色相似的过渡色、自然光下的自然色、比自然色更亮的光泽色。例如在《倒牛奶的女子》一画中,女子衣裳的明黄色、金属发亮的金黄色、面包的明度较高的棕黄色以及墙上藤篓的明度、纯度较低的棕黄色,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黄色在画面中相互映照、相互调和。而女子衣裳上的黄色也显示出“四级亮度”,使得光影的效果更加自然。“四级亮度”使得维米尔作品画面中的色彩过渡显得非常自然,有些部分甚至达到类似摄影的虚焦效果。例如《倒牛奶的女子》中窗户旁两面相交的墙的色彩过渡显得朦胧自然,视觉上应该存在的墙线被艺术家用蓝灰色的色彩过渡代替。锐利的边缘被虚化了,仿佛薄薄的雾气在画面中流动着。维米尔用色彩柔化边缘的典型作品是《写信的女子》,画中身着黄衣的女子正伏案写信,画中女子的手臂、头和衣物边缘完美地和周围昏黄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形成色彩微妙的过渡,营造出由近到远的递进空间。同时,维米尔将画面底部和左侧处理得极为模糊,将色彩的明度降到了低点,从而使得女子和桌面上的道具在整幅画面总体朦胧的效果下得以彰显和突出。画面中,色彩的微妙渐变恰到好处,让色彩显得朦胧却不轻飘。
3 维米尔室内场景画的光影作用
与年长自己26 岁的伦勃朗一样,维米尔也是用光的大师,不过不同于伦勃朗用强烈的聚光形成的明暗对比来表达物体的形与质感,维米尔通常捕捉从窗户中透进来的自然光线,并描绘出漫射在人物和各物体表面的光之变化。简单来说,二人用光差异在于,伦勃朗借光造型,而维米尔以形显光。维米尔独特的用光技巧使光线在画面中显现出自然且真实的过渡效果,为营造整体画面的静谧与和谐之感做出了重要贡献。而维米尔光影效果对于画面的作用,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3.1 明暗对比突出主体形象
《倒牛奶的女子》是维米尔著名的侧光作品,女子是画面的主体,维米尔出了用黄色与蓝色的对比使女子成为视觉的中心之外,还用光突出了女子的外形。画面中,窗户透进来柔和的天光,女子左边的背景墙较暗,衬托出左边肩部的纯色,而女子右边的背景墙较亮,相应的上衣的纯色与明亮的灰墙之间有一个阴影部分的过渡,以此通过光影对比勾勒出人物的外形。在《画室》中,用光凸显主体的效果体现得淋漓尽致,整幅画的视觉焦点集中在了后景中沐浴在侧光下的女孩身上,前景的帘子、中景的画师虽然在画面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因光线较弱、阴影较多而无法获得视觉主体地位。
3.2 散点高光表现物体质感
维米尔的光线之所以显得真实自然,除了光线从窗户投射进屋内由亮到暗的自然过渡,还离不开维米尔对物体高光的巧妙运用。维米尔十分擅长用散点式的笔触画出小而精准的白点、黄点、粉点等作为物体的高光色融进物体的固有色中,使物体表面光泽闪烁,从而表现物体的质感。正如弗莱明所说:“他捕捉色彩光亮的方法十分特别,以微小如珍珠的亮点构成物体轮廓。作品中聚焦平均分配,因此显得平静、客观、类似玻璃版画的效果。”[4] 例如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维米尔在少女唇边画上了两个重叠的粉色高光小点,塑造了少女嘴唇的光泽与柔软度。而这幅画中最为出彩的便是那颗在脖颈的阴影中垂挂的珍珠,珍珠表面聚集了从窗户透进来的光线,银白色的高光熠熠生辉,显示出了珍珠的饱满光泽。在《倒牛奶的女仆》中维米尔也运用了这样的非凡技巧,他在挂着的金色器皿身、女仆衣扣、蓝色罐体、藤蓝把手以及女仆手中的陶罐口沿处,用散点笔触点缀了高光色,从而让观众沉迷于窗外光线散射到屋内物体表面所闪烁出的迷人光泽之中,也使画中的室内场景变得真实无比。
3.3 光影变化营造空间感
对光线的巧妙运用是维米尔的作品具有超凡效果的重要因素,维米尔的室内场景画基本使用从左侧窗户射入室内的光线作为光源,表现出光线投射到室内后由强变弱、由明至暗的光影变化,由此营造出整体画面真实的空间感以及景物的立体感。在《倒牛奶的女仆》中,维米尔让天光从左边的窗户照射进来,使得女仆的侧身和她右上方的墙壁显得极为明亮,女仆左边的墙和右下方的墙因为有遮挡物,其光线亮度逐渐减弱,伴随着光线的减弱,画面的明度也越来越低,而画面的各种空间物体因位置的不同又使光线被遮挡产生出光影的复杂变化。这种光影的微妙变化符合人的视觉经验,维米尔在二维平面上营造出了一个立体真实的空间。
维米尔成熟时期室内场景画之所以立体真实,原因是他使用了暗箱来辅助作画。暗箱是照相机最早的形式,它可以投影现实影像并能让艺术家捕捉事物的轮廓与光影变化,而对透镜的使用能够使人更加清楚地看到物体在高光处产生的明亮光点[5]。维米尔将这种光学痕迹艺术化,使得画作的光影空间更具真实性。
4 结语
概言之,维米尔在早期作品当中使用的多色彩低饱和度的用色技巧和柔和侧光表现已然显示出艺术家作品的风格特质:静谧与和谐。而在维米尔风格成熟时期,由于他使用暗箱来辅助作畫,其对色彩和光线的把控变得更加精准,他用和谐单纯的色彩、柔和散漫的光线将一个个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化为充满静谧氛围和艺术感染力的绘画图景,把代尔夫特的日常生活谱写成诗意的篇章。在维米尔的室内场景画中,观者可以明显感受到这样的视觉特征:色彩搭配自然且过渡和谐;光线对比突出主体形象、散点高光表现物体质感、光影变化营造空间感。这些绘画技巧使他的作品与17 世纪其他风俗画家热衷于描绘市井闹趣、群像盛况不同,他的画面静谧且纯粹,处处浸透着理性的精神和人性的尊严。
5 参考文献
[1] 平野. 维米尔与荷兰小画派[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2] 侯萍. 维米尔和他的色彩世界[J]. 美术教育研究,2010(06):37-39.
[3]王振志.论维米尔油画的艺术特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4] 梁天元. 浅析维米尔绘画作品中“光”的表现[J]. 中国文艺家,2020(04):20.
[5] 吴江艳. 新的眼光——维米尔绘画中内嵌的西方绘画暗箱机制探究[D].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