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与审视
2023-07-21王海月
王海月
摘 要:红色有着独特的心理效应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在1978 年到2000 年间的中国当代艺术中运用得尤其广泛。本文运用艺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这一时期作品中红色的文化内涵,企图还原艺术映照下的社会现实与大众情感。这种映照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共同展现改革开放后的前20 年的时代特性。
关键词:红色;中国当代艺术;色彩内涵;色彩表达
Abstract: Red has a unique psychological effect and rich symbolic significance, which was particularly widelyused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from 1978 to 2000. This paper use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art sociology todeeply analyz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red in the works of this period and attempts to restore the social realityand public emotion reflected by art. This reflection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which jointly show the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st 20 year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Keywords: Red;Chinese contemporary art;color connotation;color expression
中国古代绘画以墨色、青绿作为常用色,自二十世纪初西方造型艺术的涌入,中国架上绘画的色彩运用更为多元。建国初的艺术作品很多都呈现一种革命红色和代表无产阶级的泥土色,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环境与人们心态的剧烈变动,此时虽然也涌现出大量运用红色的作品,但其色彩意义与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更融合东西,从较为单純的革命的意味转变成一种反复叩问、突破桎梏充满思考,反映出2000 年前当代艺术虽位于地下,但躁动不安、寻求突破的艺术特质。
1 红色的心理效应
1.1 红色的单纯性心理效应
在可见光谱中,红色波长最长,处于可见的极限,所以容易引起注意,导致兴奋、激动、紧张。由于红色光的波长最长,穿透空气时形成的折射角度最小,在空气中辐射的直线距离较远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位置最深,给视觉以迫近感与扩张感[1] 。再者发光体辐射的红色光传导热能,让人感觉到温暖。
红色有着丰富的变调手段,它可以在冷暖、明暗之间做广泛的变化,而又不破坏红色的特性。朱红致密,厚重深沉带有温暖;而蓝调红色压迫中带有沉静。
1.2 红色的间接性心理效应
红色引起的间接性心理效应分为红色引起的联觉和红色流传下来的文化内涵,也就是它的文化意义。红色使人联想到具体事物,如红领巾、红旗、太阳、火焰、血液,也让人联想到抽象事物,如热情与喜悦、野蛮与危险。不同民族的历史与习惯形成了不同的色彩象征意义。东方将红色当做权利、喜庆、生命、幸福的象征;西方则是将其象征为祭祀、牺牲、危险,深红象征嫉妒和暴虐。
2 中国当代艺术中红色的运用与表达
2.1 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中的红色
吕胜中以民间经典的抓髻娃娃为原型,设计出了独特的“小红人”形象,此形象在其的不断创作中稳定在一种蛙型与单纯的红色,吕胜中的蛙型娃娃脑袋硕大圆润,双臂双腿以一种青蛙起跳的形态展开,富有活力。蛙型除去本身极具动感,其文化含义也蕴含着生命力,“蛙”因其繁殖能力强,在远古时期便被作为繁荣、圆满的象征,如女“娲”同“蛙”。红色如血,更赋予小红人生命感和牺牲感。其作品常采用大片的红色和个体的大量复制,通过精心的布置而达到一种暗流涌动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效果,代表作品《招魂堂》(图1),小红人充斥着整个空间,数以万计的红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至天顶,而后落下,无论是传统剪纸的朱红色运用,还是招魂的主题,吕胜中的招魂系列都富有中国传统的民间色彩,充满着神秘感与生命意识。朱振庚擅长重彩人物,在1994 年创作的《辟邪》(图2)同样吸收了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整体色调以黑白红为主,两个门神的面部以不同块面排列整合在画面中,具有西方立体主义特点,凸显了门神的威武。
刘晓刚的《血缘· 大家庭》系列(图3)描绘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式家庭。作品以家庭的旧照片为灵感,画面人物的脸上或者身上的光斑、折痕等仿佛是岁月附以照片的痕迹。画作多运用红色和黄色,且画中人物用红线串联在一起,这里的红色运用,红线像血管,暗示血脉相连、亲人间无法割舍的羁绊,红色的婴孩在此刻被赋予一种中国传统红色的幸福、庄严、尊贵之感,寓意家族的延续与继承。张晓刚的艺术立足个体却折射历史。一组照片记录着一个时代,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浮在表面的人物面容,更重要的是在剧烈变革时期,游子对家庭的思念与中国家庭观思考。
魏光庆的红墙系列(图4),利用红墙作为视觉文化符号,配以《朱子治家格言》等中国传统道德启蒙读本中的图像,让人联想到中国当代文化墙里墙外的问题,促使人反思在受商品经济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的无所适从。“回顾在过去教育中需要我们掌握的行为规范。现在社会更加开放,产生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但是面对被摧毁的社会伦纪,其实我是有很多困惑与忧虑的”。 在这里红是权利的象征,在古代只有皇家能拥有红墙,平民不具有拥有红墙的权利,红色的视觉符号体现了古代传统文化道德在中国过去几千年的统治地位,以及对中国人心理性格的全方位影响。
2.2 延续革命意志的红色
吴山专八五时期创做了《红色幽默》系列(图5),在吴山专的世界里,红色是一种观念,是意识形态的装备,是革命的、正面的、進步的。因为黑体字的工整肃穆被选为政府公告的首选字体,因此具有权威特质,在吴山专看来在中国,特别是大红色的黑体字,意味着最高权威。他的艺术擅长使用铺天盖地的红色与文字,采用波普语言、伪造汉字、反讽语言符号等实验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幽默、嬉笑怒骂的艺术风格。除去鲜明的艺术风格,他的艺术作品十分具有观念性,广泛思考和探讨了中西当代社会的很多争议话题: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记忆,对消费主义的关注,关于日常生活与艺术的界限与关系问题的探讨等等。鲁虹称他为“‘八五美术运动时期最早意识到本质主义危机的艺术家之一”。
谷文达85 时期的艺术作品也常用红色,这种创作受影响于“文化大革命”的黑红、黑白红的大字报书法,谷文达认为大字报的书法是他目前为止最有创造力,最有激情的。谷文达年轻时师从陆俨少,与其他前卫艺术家学习西画、雕塑、设计不同,谷文达的国画背景启示他,前卫不一定是反传统,而是向现代派做出挑战,建立属于中国的当代艺术。他认为“拿来只是一个过程,只是为了突破一个什么禁锢,或者一个现状”[2]《遗失的王朝——图腾与禁忌的现代意义》(图6)以具有设计感的红色为底烘托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静则生灵》是运用具有中国特点的材料做成的装置艺术,主体部分不再是文字,而是红线布成的编织装置,“静则”“生灵”立于两侧。朱红色的圈叉进入书法绘画,呈现出鲜明的反主流意识。刘骁纯将谷文达的实验水墨作品归纳为中国传统文人画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成功案例[3]。
王广义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波普艺术家之一,他的《大批判:可口可乐》(图7)发表在意大利 Flash Art 杂志1991年的封面上,为他赢得了海外知名度。大批判系列将文革时期的工农兵图示与商业图示相结合,红、黄、绿、黑纯色色块的碰撞具有海报、招贴画特性,极具视觉冲击,而从文革中继承的革命红色更是图像中从不缺席的颜色,强势指向对“乌托邦”和“拜物教”关系的思考[4]。
2.3 表达生命情感的红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西方女性艺术信息的流入,一批女性艺术家尝试进行不同于男性经验和话语表达的艺术创作。在架上女性艺术中,不仅花与女人体常作为画面主体,纤维因与大众认知中女人所具备的柔韧特性相符合常被用以表达,红色的牺牲、危险的象征意义也常用以体现女性角色的弱势地位和生理特质。蔡锦的美人蕉系列(图8),不同于以往女性艺术家大多客观描绘花的美丽,而是将美人蕉的表面呈现出一种斑驳粘稠的质感,叶片的经脉如同血管,大面积的红色颜料让整个画面呈现一种渗血的效果。鲁虹说评价说“这不仅突出了被人蹂躏的意象,也暗示了女性受虐与受到伤害的性质[5] 。”2018 年殷双喜在前波画廊“蔡锦· 阆苑仙葩”研讨会上的发言谈到:“蔡锦绘画里的自传性质不太明显,更多是心理上的变化和转变 。”,所以说蔡锦的美人蕉展现出新时代女性的心理变化,是一种更加外放的自我表达。刘虹的自语系列(图9)也突出得运用了红色,画面中的主体是女人体,头部被红布或缠或遮,遮蔽了个人化的特点,突出了画面主体的女性身份。身体姿势舒展,手势似佛像坐禅,背景使用大面积灰调给人一种理性、冷寂之感,而画面表达因受西方影响较大,红色更让人接受为一种暴力血腥之色,红布也显得如梦似魇,让人不由得感觉画家企图让人冷静地关注女性可能受到的某种暴力。另一位艺术家陈羚羊拍摄的摄影作品《十二月花》,以花作衬,铺设以传统文人氛围,直接拍摄女性的每月的经期现象,全套共十二张照片,隐喻着女生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都要经历的生理事实,更突出一种时间感和轮回性。此刻的红色可以说是血色,让人直面女性的生理特点,突破了传统的表现禁区,极具冲击性。
除去女性声音,红色也传达了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变化与观念更新给人的拉扯与桎梏。邓箭今1993 年到1995 年创作了一批作品,如《来访者》(图10)《沐浴》《容颜》画面中的人目光似不善,裸露着大面积肉体,扭曲的笔触使人似乎能看到皮肤下肌肉蕴含的力量,大面积的红、绿、黄直接做肉体肌理,为画面更添一丝压抑。基调的暖昧、情色、不安,表现出大都市在新旧转变过程中,人性强烈的扭曲与冲突。曹丹成名作《没有门的空间》(图11)也呈现了一种冲突。红色空间里,左边的女性正面向观者,相对赤裸,右边男子背向观者,两人似在一个时钟般的圆形装置里不停走动,寓意着时间的转动。 二人上侧的古代男女头像似在窥视两个现代年轻人,象征了传统观念对于现代人的束缚。也暗示了生命本能与传统观念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徐芒耀1987年留学归国创造出《我的梦》系列,其中《我的梦之二》(图12)获得“全国首届油画展”金奖,在当时备受好评和关注。画面描述了一场写实的梦境,主人公想要奔跑穿过墙壁,身体一半已穿过墙壁,一半被墙壁桎梏其中。徐芒耀注重颜料的品质,他所使用的法国颜料与国内偏粉的棕不同,能非常深,且细腻润泽透明 ,整体画面的红色深沉透亮,更能营造出梦境的梦幻感和对个体的禁锢感。
3 红色透镜下的时代特性
3.1 “人”的兴起
1979 年文代会报告指出,我国的文艺指导思想由“艺术为政治服务”转变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随之思想逐渐开放、言论更加自由,话语氛围由五六十年代的“批判”转变为“争论”,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对美术理论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充分地讨论。随着西方哲学与西方艺术形态传入中国,开眼看世界与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加深,艺术家广泛地继承传统,运用各种艺术形态,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中国艺术经历了繁荣时期,批评家们称之为“八五新潮”。
3.2 困惑的时代
随着艺术进入商品经济的浪潮,艺术开始更为关注消费主义、城市变化对人的影响。观念的变化,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观念对人们的撕扯,这些现实都使人沉思,这些问题都让人困惑。艺术家用艺术作品揭示了这种困惑。
4 结语
中国的1978 到2000 年是社会急速发展、急速变化的20年。在这20 年里,这二十年中经历了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社会心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面对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如何处理相异的东西方观念的问题;市场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人民的心理和社会心态变化的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艺术家广泛使用不同的心理效应和象征意义的红色,这些红色作品有延续中国传统生命、辟邪、幸福、权利内涵表达当下态度的;有模仿文革美术样式、对当下生活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也有用以描摹女性牺牲、思想桎梏等压迫特性,表达艺术家对当下生活的困惑、警醒与审视。这些表达一半革命宣告,一半表情揭发,展现了这二十年艺术家作为思想解放运动旗手的深厚责任感。
5 参考文献
[1] 辛华泉. 形态构成学[M].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2] 谷文达, 葛玉君, 刘学明. 从水墨先锋到经典波普——对话谷文达[J]. 东方艺术,2012,259(15):96-111.
[3] 刘骁纯. 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 刘骁纯卷[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4] 黄专. 当代艺术中的古典世界——论王广义[C]// 王俊艺编. 王广义的艺术与思想: 批评与访谈文集.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5] 鲁虹. 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18[M]. 河北: 河北美术出版,2021.
注释
①洪镁:“傅中望& 魏光庆”德国波恩双个展:换个空间形成另一种观点和立场,2019 年5 月20 日发布于雅昌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②殷双喜 2018 年 4 月10 日在前波画廊“蔡锦· 阆苑仙葩”研讨会上的发言,发表于2018 雅昌艺术网。
③吴顺华: 他将画油画比作炒菜,往里加了一味秘密佐料 独家专访徐芒耀,转自2017 年4 月25 日《美术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