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市场化转向下的淮阳泥泥狗形象新变

2023-07-21朱烨王丽丹

流行色 2023年3期

朱烨 王丽丹

摘 要:本文以淮阳泥泥狗的艺术形象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淮阳当地多个泥泥狗生产村庄的田野调查,从造物的不同角度,分析其在审美市场化转向下显性外在表征的呈现与变迁,挖掘出其隐性内在资源的精神和价值。通过对淮阳泥泥狗的色彩表现等艺术形象产生新变的缘由进行分析,阐释出其不同阶段形象嬗变的具体表现,探索传统民间工艺在审美市场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方向。

关键词:淮阳泥泥狗;审美市场化;形象新变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new image of Huaiyang Clay Do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fieldinvestigation of several local Clay Dog production villages in Huaiyang,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creation,analyzes the presentation and change of the dominant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under the aesthetic marketization,and excavates the spirit and value of its hidden inner resourc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newchanges in the artistic image such as the color expression of Huaiyang Clay Dog,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specificmanifestations of its image evolu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explores the inherit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irection of traditional folk craft under the aesthetic marketization background.

Keywords: Aesthetic marketization;Huaiyang clay dog;the new image

民间工艺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被交易已成为普遍现象。它们一方面排斥商业和利益,一方面又寻求延续出现在买卖现场。其作为艺术商品而存在时,本身就已具备了矛盾双重属性,这也决定了它们在商业市场中的行为与方式。随着市场化审美愈发地趋于统一化、精细化、时尚化的发展态势,民间工艺想要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就必须摒弃艺术本身的神圣性、原始性,逐渐向当下的审美市场化转向。淮阳泥泥狗(图1)作为原始图腾文化下遗存的民间泥塑,承载了我国的一些传统美学思想,如以黑为尊的色彩观念,观物取象的造物理念,神秘狞厉的图腾符号等审美特征。其以虚幻怪诞的题材为创作中心,通过对“澄泥”进行手工拍打、捏制成型,结合浸染、点画等工艺技法进行装饰处理,具有祭祀把玩和收藏观赏等价值,在每年的二月会 进行售卖,形成了自身的生产节奏和销售模式。但时代的快速变迁和审美市场的多元需求打破了淮阳泥泥狗原本生产与销售的平衡状态,迫使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产生艺术形象的新变。

1 淮阳泥泥狗审美市场化的转向因素

“每一个个体的行动会被其所处的场域所影响,场域不仅包含了行动发生的物理空间环境,还包括与个体行为相关的诸多社会因素”[1]。民间工艺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的个体相同,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之所以会出现明显的融合和变迁现象也离不开其特定的生存场域与社会因素。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影响着淮阳泥泥狗的发展方向,进而使其艺术形象发生改变。

淮阳泥泥狗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耕文化下的自然造物,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对其地方文化的促进和引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其形成了人、物、事三者紧密完整的地方文化形态,在2014 被选入了“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过去,淮阳泥泥狗完全依附着当地民俗太昊陵庙会的祭祀活动赖以生存,其主要功能是祭祀和玩乐。随着现代文化资源的普及和流动,当地艺人也开始关注不同种类民间工艺的发展现状并进行交流互动。迫使泥泥狗艺人打破原本禁锢式的创作思想,在艺术形象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随着淮阳旅游经济的发展,审美市场化下的经济效益吸引了大批泥泥狗生产村庄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传承手艺。此时的手艺人已具备良好的市场洞察力,在强化泥泥狗本土特色的前提下发展和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及价值功能,开始将现代市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特征移植到淮阳泥泥狗的艺术表征当中,实现从手中把玩的泥玩到具有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的蜕变,功能属性逐漸多元。

2 淮阳泥泥狗形象新变的具体表现

2.1 情感诉求的多样与题材之“繁”

据于1991 年出版的《淮阳县志》[2] 记载道,淮阳泥泥狗的捏制品种可分为四大类,近五百多种,鸟兽虫鱼应有尽有。现如今的手艺人在创造力的驱动下,将其创作题材分为七大系列 ,不同造型的演化可高达八百多种。泥泥狗创作题材的选择不仅折射出了远古先民对自身心理和生理不同层面的诉求表达,还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自然物象及生殖信仰。据当地手艺人任国伦介绍,泥泥狗关于对原生型动物的捏塑在最早期就已出现,如斑鸠、燕子、猴等,但未组合成体系。早在1982 年左右,民间艺术研究者彭兴孝和倪宝诚先生就已开始走访淮阳各地,挖掘研究泥泥狗的艺术价值。于2008 年左右,开始搜集十二生肖,鼓励和引导当地手艺人对原生型泥泥狗进行整合创作,尝试赋予其新的文化价值。于2010 年泥泥狗十二生肖完成了由祭祀功能向市场审美的属性转变,发展成体系包装,成为具备泥泥狗文化和生肖文化的双重价值载体,至今都是泥泥狗销量最高的产品。

二十世纪以前,泥泥狗在伏羲文化的笼罩下依然以信仰和祭祀为主要功能。因交通不便捷,考虑到来往香客的携带性,其造型都偏小巧。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传统农耕文化下的民间工艺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及审美意识,当地居民对信仰的追求从代表崇神意识的象征性内容逐渐转变为世俗功利化的观念层面,进而也引发了泥泥狗手艺人在审美市场发生变革的背景下,创作题材上的思想变迁,开始选择具有吉祥寓意、现实功利的创作题材,如马上封侯、福禄寿喜等,在体型上也越来大和精细化,使其具备现代商品的审美特征。“这也就昭示传统工艺美术需要超越原来的实用主义目的,而进入审美资本主义时代”[3],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泥泥狗需脱离原始的生存空间,由生殖信仰转化为审美娱乐,进而符合现代消费心理的文化形态,得以生存和延续下来。

在乡村振兴的推进下,泥泥狗因国家政策和文化空间的不断转变,目前更多地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创作,在形式上更加旅游商品化,创作题材逐渐弱化其生殖崇拜与祭祀文化等原始特征,出现潮流热点化的趋势(图2),如省级非遗传承人邵波 在2022 年2 月4 日采用直播的形式为大家展示制作冰墩墩造型的泥泥狗形象,此时的泥泥狗只具备显性的外在表征,其承载内在资源的精神和价值却消失殆尽,仅作为一种赋有地方文化符号的娱乐性产品而存在。泥泥狗虽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探索了新的发展路径,创作题材逐渐由单一转向多元,但这种题材的创新和文化的变异,看似充满生命活力,实质是其本质上的文化消亡。传统工艺在面对社会转型和新兴文化的影响时,不应急于求成,只将文化的外在表象进行简单复制,淡化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属性和价值。

2.2 新型材料的诞生与色彩之“变”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色彩观念是由民众群体对自然属性的内在感知,重视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心理。淮阳泥泥狗的色彩观念在历经千年的延承下,虽然一直遵循着中国传统正色的色彩体系,但也并非一成不变。据淮阳当地老一辈手艺人所说,泥泥狗最早期的底色是用麦苗的汁水加入少量锅底灰、香油和红薯淀粉搅拌后使用的,大多偏青绿色。在解放后,由于农村土地实施承包制度,手艺人开始重视粮食的生产状况,调整了原色彩材料的配比,把家中锅底灰的比例增大,将其刮下与香油或骨胶放在锅中熬煮后混合使用,这一时期的黑色较纯。因泥泥狗的生产制作分布于淮阳区城东的数十个村庄中,每家每户都呈不同的艺术特色,如许楼村的许传科 和许高峰 二人善做花馍形式的泥泥狗,将米黄色作其底色,后施加黑、蓝、红三色作为装饰点缀。目前市场上泥泥狗底色的统一是由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考究其文化内涵,对黑底泥玩的历史渊源产生了民族认同感,并在市场上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因此淮阳泥泥狗的黑底艺术风格逐渐得到统一,并演化成其标志性特色。

在社会早期,手艺人就地取材,以植物或矿物为原材料为其上色。如锅底灰中的黑,蒲棒中的黄,麦苗中的青等。手艺人会根据不同植物的季节制作相应的颜料存放使用,但由于生活环境的制约,这些植物型颜料会出现因寒冷自然结块,因燥热散发异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手艺人。在中期,手艺人曾购买粉状的矿物颜料,加入滑石粉进行调配,使其粘稠易上色。直至20 世纪80 年代后,新型材料的出现逐渐代替植物颜料,也使后期泥泥狗的色彩更加艳丽且不易脱落。进入新世纪以来,泥泥狗手艺人为迎合大众审美,增强自身在商品市场的话语权,开始在不违背传统色彩体系的情况下,融入主观意识的创造,在造型和色彩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逐渐具有市场品牌化思维(图3)。因新材料的便捷性和丰富性给手艺人的创造性表达奠定了基础,目前市场上的泥泥狗绝大部分都出现了属于红色体系中的品红前进色,目的是更好地提亮作品。只有较少的手艺人利用自己丰富的设色经验在泥泥狗五色的色彩体系下加入了蓝色,如许述章 、任国和 、任恒伟 等。新型材料的介入虽然打破了泥泥狗原始色彩的古朴气息,使图腾纹样在视觉上更具层次化和丰富化的色彩表达,但其色彩恒定性的表现形式上遭到了一定的冲击和转化,弱化了原始性文化特质与传统色彩观念的文化内涵。

2.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工艺之“新”

随着技术的发展,淮阳泥泥狗在销售市场的扩大和同行竞争的压力下,制作工艺也发生了改变。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力成本,泥泥狗手艺人开始制作简单的石膏模具代替手工生产泥泥狗的捏塑步骤,这一模具的特点是弹性大,不易断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模具的产生只是帮助手艺人加速完成造型的捏制,缩短了生产周期,最核心的点彩部分仍然是由纯手工完成,半手工的加工制作不能否定其属于民间手工艺的核心地位。十二生肖及生殖繁衍系列因其有固定的造型和结构,目前已经发展为套装礼盒,占据了泥泥狗大部分销售市场,在分别走访手艺人的工作坊时,制作这两类的模具随处可见。其他复合型或体积较大不适合批量生产的泥泥狗依然遵循着选泥、捶泥、和泥、捏塑、晾晒、染色、施彩等传统工序,且同一题材具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存在同质化。

在原始工艺中,手艺人为摒弃泥泥狗原生态的哑光土质感,追求光滑油亮的胎质,将松香研磨成粉状,再加入水和汽油进行熬煮稀释后涂抹在泥泥狗身上,为其抛光。在20 世纪90 年代后,直接改用清漆为其增亮,使其具有瓷光感(图4)。泥泥狗因用实心胶泥捏制而成,运输和携带方面不具优势,一些资历较老的手艺人至今都延续着实心胎体的制作工艺,但仅限于体积较小的品类,局限了手艺人的发展空间。目前以邵波为主的年轻手艺人开始引入电磁炉烧制技术,将材料换成特制的陶泥,将其晒干后装窑烧制,并作空心处理,减少原材料的用量。与原制作工艺相比,改良后的泥泥狗虽在工艺上提升了难度和步骤,但解决了抛光和不宜运输的两大问题,在保留原有艺术形式完整性的基础上具有表面光滑、不易开裂、色泽度持恒等特点,更具备收藏价值。

淮阳泥泥狗在制作工艺上的部分变迁是手艺人在熟练掌握并运用其材料和工艺后,充分发挥其制作技术性能的结果。其新型制作工艺的诞生是对社会进步的回应,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探寻传统工艺與现代工艺的转换方式,看似是制作工艺的创新,实则是手艺人的造物思想变迁和灵巧智慧的体现。

2.4 精致化审美趋势与装饰之“精”

在1995 年以前,泥泥狗因市场的限制一般只出现在二月份的太昊陵庙会上进行售卖。它更多地是服务于民俗祭祀活动和作为儿童玩耍的泥玩具而存在,带有教化和玩乐功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泥泥狗的存在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审美活动,它是民众群体心理活动和情感思维的物化表述。当时的手艺人在对泥泥狗进行点彩装饰时讲究的是效率和速度,很少去考虑其线条的粗细和整体的虚实,重技不重艺的思想促使泥泥狗形成了较为粗犷质朴的装饰风格。在装饰纹样上更多的是远古生殖文化的体现,如女阴纹、三角纹、蝌蚪纹等,纹样背后展现的是手艺人在点彩时的熟练速度和高度概括的表现能力。

在1995 年以后,泥泥狗不再受传统文化空间的限制,在任意时间都可以销售。因市场需求增大,手艺人开始出现由副业转化为职业的现象。它的传承发展是一项集体性活动,普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制作,是夫妻二人或家族老少的人员结构所存在,一般分工都是男塑形、女施彩(图5)。因一般女性的耐心和精细程度远超于男性,以及点彩工具已由不易上手的高粱杆转变为不同型号的毛笔,导致后期的泥泥狗装饰纹样逐渐出现高度对称统一,点线粗细均衡的形式美感。

随着民间手工艺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加入其中,因新兴力量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表达与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一辈手艺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其表达核心依然是生殖崇拜和消灾纳福,但这种无意识的形式感与装饰性的输出,折射在了泥泥狗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中。现代泥泥狗在装饰纹样的点画中更加注重与底色间的空间层次感,根据不同造型结构选择性地应用图腾纹样。在纹样的视觉呈现上遵循对称均衡、简化重构、结构韵律等形式美法则。这种高度专业化和秩序性的设计感使泥泥狗的外在表征看似完美,但却丧其本真,缺乏乡土性,原始古朴的气息逐渐消解(图6)。

从淮阳泥泥狗装饰点彩的形式中可以看出它正处于由传统意义上低廉、保守的民间手工艺转向高级、创新的专业化艺术生产活动之中。而当代传承人群正在争先恐后地拓展造物题材,调整装饰手法,努力走出对传统表现形式的模仿和复制阶段。随着审美市场的转向,泥泥狗民俗感的底色逐渐淡化,更多的是以审美艺术品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商店及艺术市场中。

3 市场化转向对淮阳泥泥狗形象的影响

民间工艺因诞生、传播和传承等特点决定了其文化特质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这一特点也成为了它们在千年流变中保持其外在艺术特征和内在文化因子没有发生断裂的原因之一。但由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变化,民间工艺相较专业艺术更具自我调节性,在面对市场需求与精英艺术的裹挟下,由使用功能的变迁引发内容和形式变迁,其变迁性特征促使它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形态,同时也反映了人与客观世界的情感互动与联结,形成大量新型文化符号进入社会传播的不同领域,成为新的知识与潮流。

淮阳泥泥狗的艺术形式在审美市场化转向下的新变不是突发的,而是渐变的,通过走访不同的泥泥狗生产村庄时发现,有大量新型艺术特征和少量旧型艺术特征并存的现象,导致其发生形式演变的主要原因大致如下:其一,生存空间和审美市场的转型;其二,手艺人积极进取思想态度;其三,新技术的冲击等方面对其形象变迁产生一定的作用。为获取更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它从民间仪式性物品到现代装饰性工艺品的功能性转变使其具备市场化特征。泥泥狗完成市场化转变的好处在于:一是对应消费人群,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二是有效拓宽地域性文化的市场传播,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三是激发手艺人的创新思维,文化活力上升。其市场化的弊端在于:一是赖以生存的生殖信仰和伏羲文化的原始藝术特征逐渐消解和同化;二是因产品质量不一,泥泥狗文化形象遭到贬低;三是与现代生活方式脱节,不具有实用功能性。泥泥狗在作为艺术商品出现在消费市场时,如果以获取商业利益作为终极目标的话就会过度追随具有时效性的审美潮流,毁坏其艺术价值的特殊本性。

4 结语

淮阳泥泥狗在面对大众市场化转向下的审美趋势出现了自主接受和被迫接受的两种结果。在审美嬗变与融合的复杂过程中,泥泥狗形象之所以产生新变与审美市场化转向的趋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通过强调其独特的外在表征来标识与外来文化入侵的界限,增强地域性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在面对多元市场下所形成的流动性与包容性,反作用和丰富于泥泥狗艺术形象的文化内涵,使其新环境中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对泥泥狗的个案研究可以反映出传统手工艺在面对现代技术和新型文化时的改良变迁是必然现象,“它既传承了民族最本源的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特征,同时也自成体系,并不断在现实社会中适应流变的文化之流” [4]。

总之,淮阳泥泥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价值内涵成为我国独树一帜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审美市场转化的角度下考察其形象新变,不仅探讨了两者之间内外的双向互动,更重要的揭示了审美市场对泥泥狗的生存空间及方式的引导作用。怎么让传统工艺顺应新的时代背景,进行相应的变革,获得良性发展,关键还是在于“人”和“尺度”的把握,淮阳泥泥狗不论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都应该以它所承载的文化本源和艺术的纯粹性为发展根基,脱离其传统文化基因的形象新变,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5 参考文献

[1][ 法] 皮埃尔· 布尔迪厄,[ 美] 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M]. 朱光潜,李猛, 李康,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

[2] 邵士杰, 王守德. 淮阳县志[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730.

[3] 徐赣丽. 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以手工艺为中心[J]. 民族艺术.2019(6):52.

[4]胡俊涛.中国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