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韶山印记

2023-07-2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乡关毛岸英韶山

韶山,毛泽东生命的起点,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在离家时,他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此后,他很少有机会回乡,但无论到哪里,甚至后来成为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巨人,都无法抹掉韶山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首先是一字一句、神情庄重地说:“我于一八九三年生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

一句简短的介绍,体现了毛泽东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新中国一成立,毛泽东就想回家乡看看。但是,由于国事繁忙抽不出身,他只能让长子毛岸英代他去。

那天,毛泽东把毛岸英叫到跟前说:“岸英,现在全国解放了,我们的家乡韶山也解放了。这么多年了,家乡人民为支持我革命付出了很多,我感谢支持过我的父老乡亲们,也多么想回去看看他们,但是,目前工作太忙,新中国百业待兴,我不能抽出时间。你是我的儿子,也是韶山的儿子,最近,你抽一点时间,代我回去一趟,看看乡亲们,代我向他们问个好,说我毛泽东没有忘记他们。如果有空闲了,我一定回去看望他们。”

一个多月后,毛岸英正式成行。临行前,毛泽东关切地对他说:“你现在不仅是我毛泽东的儿子,而且是一名干部了。但你还年轻,没有什么生活和社会经验,这次回湖南,一定要谦虚谨慎,你要代我去给你母親扫墓,带上些东西,为你外婆杨老太太上寿。然后,就是你这次回湖南的重点,去老家韶山看看,代我问乡亲们好!”

毛岸英听父亲说完后,正要离开,毛泽东又叫住了他:“岸英,现在从湘潭到韶山还是小路,你回去时还得骑马,但是到韶山时你不能骑马,一定要在离韶山10多里地远的银田寺下马,然后步行回家,这是我们对家乡、对家乡人民最起码的礼貌。”

说完后,毛泽东又反复交代要去看哪些人、怎么说话、送些什么东西,等等,他都一一做了安排。

毛岸英回北京后,毛泽东急不可待地向他询问起家乡的事。他问家乡的老人,问乡亲的生产和生活,问家乡的房舍、庙宇乃至树木,时而欣慰,时而遗憾,时而眉飞色舞,时而怅然若失。

韶山人民也被毛泽东的赤子之心打动。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们又一次谱写了一曲壮怀激烈的战歌。在当时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捐了一架“毛泽东故乡号”飞机。接着,大批来自韶山的热血男儿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奔赴朝鲜战场。到1952年,就有50名韶山男儿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其中包括毛岸英。

从“孩儿立志出乡关”的少年时代,到“别梦依稀咒逝川”的晚年时期,毛泽东与家乡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他既得到故土亲人的厚赐,又尽自己之所能予以回报;他既饱尝思亲怀乡之苦,又充分体验了与亲友久别重逢的喜悦;他既重情执礼、不忘根本,又深感待人接物之难……他和我们一样,有亲情、友情、乡情,也有欢喜与遗憾。

猜你喜欢

乡关毛岸英韶山
满江红·七月半到韶山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我欠乡关一首诗
中秋夜雨
沁园春·韶山
我的梦在秋天里有点凉
让韶山红领巾永远鲜艳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
与毛岸英同时牺牲的高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