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碎
2023-07-20
老舍忆马宗融“迟到”
著名翻译家马宗融爱“迟到”。老舍回忆:
下午三点他须到观音岩去开会,到两点半他还毫无动静。“宗融兄,不是三点有会吗?该走了吧?”有人这样提醒他,他马上戴上帽子向外走……到三点时,你若出去,会看见马宗融先生在门口与一位老太婆,或是两个小学生谈话呢!即使不是这样,他在五点以前也不会走到观音岩。路上每遇到一位熟人,便要谈,至少有十分钟的话。若遇上打架吵嘴的,他得过去解劝,还许把别人劝开,而他与另外一位劝架的人打起来了。遇上某处起火,他得帮着去救。有人追赶扒手,他必然得加入……这样,他从白象街到观音岩,可以走一天,幸而他记得开会那件事,所以只走两三个钟头。散了会,他也得坐两点钟,他跟谁都谈得来,都谈得有趣。有人刚买一条绳子,他马上拿过来练习跳绳——50岁了啊!
陈云只收毛泽东和周恩来送的礼
陈云从不收礼。他认为收礼后,“决定的事情就必然会有偏差”。但是“如果是毛主席和周总理送我礼,我就收,因为他俩用不着求我办事”。
丰子恺:“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
丰子恺回忆老师夏丏尊:“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取了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喑呜叱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去做了。”
鲁迅:每天总得到处去扮一扮
郁达夫回忆:“有一次,在鲁迅那里闲坐,我问他忙么,他说,忙倒也不忙,但是同唱戏的一样,每天总得到处去扮一扮。上讲台的时候,就得扮教授,到教育部去也非得扮官不可。他说虽则这样的说,但做到无论什么事情时,却总肯负完全的责任。”
勃拉姆斯:“哪儿有天使,哪儿就一定祥云缭绕”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乐曲以抒情的旋律见长,因此总能使年轻女士陶醉不已。
一次,勃拉姆斯被一群女士团团围住,她们喋喋不休地问这问那,搞得他心烦意乱,几次想借故脱身,但就是突不出重围。无可奈何的勃拉姆斯取出一支雪茄抽了起来。女士们受不了浓烈的烟味,对他说:“绅士是不该在女士面前抽烟的。”勃拉姆斯一边继续吞云吐雾,一边悠然地说:“女士们,哪儿有天使,哪儿就一定祥云缭绕。”
韩愈:“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唐代诗人李贺才华横溢,但因其父名叫李晋肃(“晋肃”古音同“进士”),为避父讳而断绝了仕进之途,27岁便郁郁而终。韩愈为此事专撰《避讳》一文以伸其怨:“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杜鲁门因杜鲁门被拦
1948年,美国大选,时任总统杜鲁门从白宫赶往其家乡投票,一批记者知道后赶往他家中却没见到其人。后来一位记者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杜鲁门回答:有一辆警车要我们停下来,说今天有一位要人要经过这座小城。
较真的金岳霖
一次,金岳霖给侄子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侄子听完后说:“这首词有一个矛盾。”金岳霖问:“什么矛盾?”侄子问:“黄花是什么?”金岳霖答:“当然是菊花。”侄子又问:“乍暖还寒时候,是什么时候?”金岳霖说:“是早春。”侄子继续问:“满地黄花堆积,怎么又到了秋天?”金岳霖被问住了。不久后,侄子收到金岳霖的信:《声声慢》中的“黄花”是早春时的迎春花或连翘花。
华罗庚:不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然后闭目静思,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后,他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这样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思维力和想象力,不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汪衍振:被誉为“中国最笨历史作家”
历史作家汪衍振花了大半辈子研究晚清三大名臣,耗费21年心血写了《曾国藩发迹史》《李鸿章发迹史》《左宗棠发迹史》三部历史小说。70多万字写了21年,平均一天100个字,他因此被媒体誉为“中国最笨历史作家”。为了彻底搞清楚曾国藩初入官场12年的升迁细节,汪衍振搜阅了近2000万字的史料,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
元朝“马拉松”
早在元朝时,中国已开始定期举行长跑比赛,并命名为“放走”。这种比赛是官方组织的,每年举行一次,地点在元朝的两个都城——大都和上春。元朝的“放走”在长跑距离和时间方面几乎相当于两个现代馬拉松。这项比赛本来是为锻炼士兵脚力而设,在定期举行后,成为元朝全民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
钱学森:“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是一个谦逊的人,他从未称自己是“大科学家”。在他的晚年,却有一次例外。钱学森的保健医生赵聚春回忆,钱学森晚年久卧病榻,语言不多,有人怀疑他患了老年痴呆症。于是,趁钱学森住院时,医生对他进行了测试。
计算数字产生障碍是老年痴呆症的表现之一。医生按照老年痴呆症的测试“规矩”,问钱学森:“100减7是多少?”
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93。”
医生继续问:“93减7是多少?”
钱学森迟疑了一下,答道:“86。”
医生再问:“86再减7呢?”
这时,钱学森脸露愠色,大声说道:“你知道你问的是谁?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
(来源/《文史博览》《党史博览》《老年生活报》《环球人物》《看历史》《三联生活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