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三大:开启第一次国共合作

2023-07-2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国民党革命党员

从1923年的恤孤院31号房顶燃起的烽火其炽烈和光明为这个命途多舛的国家照亮了前路

一次在当时并不起眼的会议,却让中国现代史发生了巨大转折。未来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主角——共产党、国民党,都在这次合作奋斗中实现崛起。历史舞台的中心开始转移,盘踞在中国大地上的各路军阀,其末日已经降临。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100多年前,革命方兴未艾,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也裹挟在国际政治之中。变化的国际形势、深度介入的国际力量,从未如此深刻、持续地影响一代中国青年。在外部力量的推就下,这群青年逐渐从爱国知识分子转变为积极的革命者。

1921年7月,在嘉兴南湖一只画舫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股新生力量开始萌芽。不过,这股力量起初极其弱小,它作为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而设,离不开苏俄的支持和援助。到1922年,党员也不足200人。距离中国革命者急切想要实现的目标,显然力有不足。怎样增强为革命而战斗的力量,谁是可以团结的力量,成为当时共产党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小,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革命》半月刊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第一段话便直指核心。但是,中共一大时的共产党人,尚不能真正明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中共一大认为中国的社会革命,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了革命纯粹,甚至在《第一个决议》中表示,“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对现有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

两年之后就不一样了,在广州,中共三大上,他们已经认清民族民主革命是跳不过去的一个阶段,明确宣告与国民党合作,建立联合战线,实行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就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几个阶级联合一致,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敌人,清楚了——打倒列强,除军阀。

对于孙中山而言,民国建立之后谁是敌人,是从血的教训中日益清晰化的。国民党人在辛亥革命之后,便以为一切均已结束,万事大吉,到了分享果实的时候了,以至于宋教仁被杀之后,孙中山、黄兴被通缉,占据国会多数的国民党员竟依然投票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随后却全部被扫地出门,国民党员被追杀屠戮。孙中山痛感国民党内部组织涣散、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试图在国民党基础上组建中华革命党,建立忠于领袖的强大组织,结果又造成了更严重的内部分裂。而共产党人就大不一样,他们虽然人数稀少,但是信仰坚定,服从组织,一往无前,绝不妥协。

孙中山从中感觉到了区别。宋庆龄回忆,孙中山之所以决定和共产党合作,是因为他“把国民党比作一个就要死的人,他说这种合作将会加强和恢复它的血液的流动”。

就这个意义而言,孙中山拒绝党外合作而坚持党内合作,除了坚持国民党的独大地位之外,或许也包含了希望共产党人作为“鲇鱼”钻进国民党躯体,搅动局面,让“一个就要死的人”重焕新生的意图。这个饱受军阀绞杀、欺骗、反叛之苦的革命者,最终站到了与军阀势不两立的一边。

此外,国共两党实现首次合作,与苏联的动员分不开。在苏联看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力量还太弱小。

相比之下,拥有20多万党员、发动过多次革命的国民党,有一个在全国声望很高的领袖,已经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如若共产党能和国民党合作,推动国民党革命化、共同革命,对苏联来说,无疑是最有效率的办法。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让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结成革命统一战线。但接受这个提议,对共产党、国民党都不容易。为了推动革命、改造中国,需要切合实际的政策和策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说服了陈独秀等人,他们这才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李大钊撰文说:“中国现在很需要一个普遍全国的国民党,国民党应该有适应这种需要……结成一个向军阀与外国帝国主义作战的联合战线……要使国民党普遍于全中国,不要使国民党自画于广东。”

国民党之所以也同意合作,同样有苏联动员的身影。1923年4月,苏联承诺,将向孙中山提供200万卢布的援助,并派出政治和军事顾问,提供军事物资,帮助国民党扩充实力。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孙中山提议,创立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

10月,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廷一行到达广州,向孙中山介绍俄国革命的经验。对于毕生追求“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又经历过多次失败的孙中山來说,其中自然有他苦心求索的方法。到访仅仅数日,孙中山就公开承认国民党“缺乏组织”,此后要用党员协同军队来奋斗,效法俄人。他任命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训练员”,改组国民党;他也同意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增加革命力量。他视共产党人为国民革命的同志。

以中共三大为标志,搁置疑虑的国共两党开启了第一次合作。

“大会最主要的议题是‘国共联合问题”

党的一大、二大都在上海召开,党成立后中央局所在地也一直在上海,中共三大却为何选址广州?这主要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决定的。

广东是孙中山的故乡,也是近代众多仁人志士抵御外侮、反抗黑暗势力、立志变革中国、追求民族解放而英勇战斗的一片热土。辛亥革命后,以广州地区为中心的革命运动从未停止过。孙中山屡次举行的护法运动都是以广东为基础,依靠南方各派政治势力进行的。

而在广州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建时期,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就应广东省省长陈炯明的邀请来到国民党治理下的广州,就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对陈独秀的身份和政治态度,孙中山、陈炯明都十分清楚,但他们对陈独秀的革命活动没有进行任何限制。在陈独秀的直接领导下,广州党的早期组织很快成立,党的各项活动迅速展开。一时间,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广东掀起高潮,工人运动如火如荼。

党的一大后,广东党的组织迅速发展,党员人数由最初的9人发展到二大时的30多人,数量仅次于上海,名列全国第二。团的组织也迅速壮大,到1922年3月,团员人数达500多人。工会组织更是发展迅猛,到1922年夏,广东的工会组织达200多个,工会会员有20多万人。农民运动在广东也开展了起来。

对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各项革命活动,孙中山和国民党不但没有进行限制,相反,在一些革命活动中,两党还密切配合,互相支持。1922年1月爆发、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第一个高潮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就是两党合作领导取得胜利的一个光辉典范。

此后,两党对彼此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信任。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后,特别是经历二七惨案后,北洋军阀政府在北方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加大了社会控制力度,南方特别是广州则逐渐成为中国革命新的高潮兴起的策源地。1923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由上海迁至广州,中共三大也就定在广州召开了。

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三大后,各地根据中央的通知精神,按照民主程序进行了大会代表的推荐工作。当时,中共中央下设北方、两湖、江浙和广东4个区,共推荐代表30多人。此外,从法国回国的蔡和森、向警予,从苏联回国的瞿秋白也参加了会议。刘仁静作为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代表,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出席会议。

马林在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工会国际和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东方部远东局所作的报告中说:“出席大会的代表来自北京、唐山、长辛店、哈尔滨、山东(济南府)、浦口、上海、杭州、汉口、长沙和平江(湖南)、广州和莫斯科(旅苏学生支部)。”这些三大代表是经过党员选举产生的,代表着全国420名党员。

为了安全和保密起见,代表们分批出发。北方区代表罗章龙回忆那时的情景说:“我是先坐火车到天津,转乘海轮去上海,再坐船到广州的。到广州后,我们立刻换上了一套半长不短的‘唐装,一副广东人打扮。广东区委派专人负责接待。当时广东区委对外的代号是‘管东渠。我没有固定住所,时而在谭平山家中,时而在广东区委机关,有时还住在第三国际代表马林的住所。我第一次到广州,道路很不熟悉,几乎每一次开会都有人来指引,带我们去会场。”

江浙区代表、时任江浙区委书记的徐梅坤回忆说:“我和王振一是从上海坐船走的。和我们同船前往的还有李大钊、陈潭秋、于树德、金佛庄等人。于树德和金佛庄是江浙区委下辖杭州支部的成员,他俩都作为列席代表参加。船不能从上海直达广州,途中必须在香港停留一天。到达广州后,广東党组织派人接我们。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发现毛泽东、向警予、蔡和森、张太雷、瞿秋白、陈独秀以及第三国际代表马林等同志都已经到了广州。因其他代表还没有到齐,我们休息了两天才开会。”

1923年6月,各地选举出来的近40名代表齐聚广州,将着重讨论应以何种方式实现国共合作的问题。三大代表杨章甫曾负责会务筹备,他在《中共三大的预备会议》一文中提到了大会召开前的预备会议内容:“这次大会最主要的议题是‘国共联合问题,早知党中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所以曾经在大会前假借了‘宣讲员养成所开了两天谈话会,作为心理的准备。”

三大持续了9天。会议的前三天,首先是由陈独秀与马林各自做工作报告,继而是由各地代表做工作报告,并总结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二七惨案带来的经验教训。接下来三天是会议重点,代表们激烈讨论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徐梅坤记得,毛泽东对待这场讨论的态度非常严肃,他辩论到最激烈的时刻会站起来发言。毛泽东的观点很明确,即共产党人不应该害怕加入国民党。

瞿秋白与毛泽东的观念是一致的,他认为国民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牺牲共产党,“相反,共产党也得到了自身发展的机会”。李大钊也认为应当建立统一战线,“过去和将来国民运动的领导因素都是无产阶级,而不是其他阶级。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不要害怕参加国民运动。我们应站在运动的前列”。

同时,也有代表提出反对意见。譬如林育南,他认为共产党人不加入国民党也能帮助做国民运动,并且反对替国民党介绍党员,而应该为共产党自身积蓄力量。

在徐梅坤的记忆里,会议过程中,蔡和森和王仲一也始终坚定地反对联合国民党,“他们只要知识分子和工人的联合,认为这样就可以完成中国革命”。

讨论的最后,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大会终于还是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以文件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就这样,国共开始走向联合,这是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改组自身之必要,同时也为稚嫩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在公开活动中锻炼、宣传、壮大自身的重要机会。

开创党史上八个“首次”

中共三大不仅解决了国共合作问题,还极富开创性地创下了党史上八个“首次”,其中一些“首次”中体现的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一、首次修订党的章程。一个政党的章程是政党内部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共三大依据中国共产党自身状况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对中共二大制定的党章进行第一次修改,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中共三大党章体例保持不变,条文增加一条。

具体来看,中共三大党章从入党介绍人、党员候补期、退党规定、党费缴纳等方面,完善了党员管理的制度保障。

中共三大党章规定:“党员入党时,须有正式入党半年以上之党员二人之介绍,经地方委员会之审查,区委员会之批准,始得为本党候补党员。”入党介绍人的条件更为严格,从一人增加为两人,这项规定一直执行到现在。此外,在规范入党手续方面,中共三大党章还首次规定党员的候补期制度,“劳动者三个月,非劳动者六个月”。

中共三大党章明确规定党员纪律,党员自己要求退党,也必须经过区执行委员会批准决定,收回党证,并由介绍人担保其严守党的一切秘密。在党费缴纳方面,中共三大党章降低党费标准,最低党费由中共二大党章规定的一元(党员月薪在五十元以内者)调整为二角(党员月薪在三十元以内者)。

二、首次制定《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中国共產党党纲草案》首次以纲领文献的形式阐明了党的指导思想、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并将“国民革命”写进党纲。

党纲草案共分九个部分:帝国主义与中国旧经济、中国之资产阶级的发展及其性质、现代中国的政治现象、欧战后中国社会中各种争斗的形势、中国之国民革命及无产阶级和农民在此革命中所占的地位、中国无产阶级的责任、中国无产阶级之争斗及其最终目的、中国无产阶级争斗之方式、共产党之任务。

其中,在第九部分共产党之任务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之自由权,公私法上男女一律平权,实行义务教育,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规范条文至今仍沿用。

三、首次制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中共三大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部中央组织法,集中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该组织法共十条,涵盖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产生、地位、人员、分工及报告、职务职责、会议制度、召集人、决定权、财政审查、临时大会,首次以法规条文的形式规定中共中央组织结构、职权分工和工作制度。

四、通过党史上第一部《农民问题决议案》。徐梅坤在其生平自述中回忆:毛泽东在大会上代表湘区做工作报告,他根据自己从事湖南农民运动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农民问题,强调了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重要性,被大会指派主持《农民问题决议案》的起草工作。

在《农民问题决议案》中,毛泽东写道:“故我党第三次大会决议认为有结合小农佃户及雇工以反抗牵制中国的帝国主义者,打倒军阀及贪官污吏,反抗地痞劣绅,以保护农民之利益而促进国民革命运动之必要。”中共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更指出中国共产党“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更是我们的中心工作”。

后来,农民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运动中的重要力量。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共产党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毛泽东主持下,连续举办六届,培养了农运干部近800名,他们将农民运动的火种,以星火燎原之势向全国撒开。

五、首次在党代会闭幕式上唱《国际歌》。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唱《国际歌》的传统,是从中共三大开始的。1923年6月20日,大会最后一天,全体代表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举行悼念活动,由瞿秋白、张太雷教唱《国际歌》。

瞿秋白翻译《国际歌》时,为了“使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收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巧妙地采用音译的办法,转译international为“英德纳雄纳尔”,使歌词铿锵有力,和歌曲和谐地融为一体。此后,《国际歌》的各种中文译本都采用了瞿秋白的这一译法,也就是在通行译本中的“英德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六、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唯一一次共同出席的党代会。

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参加了会议。作为党最重要的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因为忙于学校的事务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四大的时候,陈独秀有参加,而李大钊、毛泽东均没有参加。因此,中共三大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唯一一次共同出席的党代会。

七、李大钊唯一一次参加过的党代会。到中共五大开幕的时候,李大钊已入狱20多天,不仅无法赴会,还在会议召开的第二天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时年38岁。就义前,他大义凛然地说:“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得到光辉的胜利!”中共三大,成为李大钊唯一一次参加过的党代会。

八、毛泽东第一次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层。1923年6月19日,中共三大选举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得票最高,有40票,毛泽东当选9名执行委员之一。6月21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春园二楼召开会议,研究中央局成员及分工。陈独秀为委员长,罗章龙为会计,毛泽东为秘书,秘书主要协助委员长处理中央日常工作,负责党内外通信及开会记录,并管理党内文件。

根据《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党的一切函件必须由委员长和秘书共同签字才能生效。可见,毛泽东当时在党内承担了十分重要的工作职责,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进入党的领导核心层。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敲响了北洋军阀势力的丧钟

中共三大之后,1924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完成了对国民党自身的改组,也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这场会议同样在广州召开,它在内容上与中共三大形成热烈而紧密的呼应。出席开幕式的165名代表中,共产党员有20多名。大会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三项政策,为日后国民大革命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一场新的国民革命运动很快掀起浪潮。把“解除国内国外一切压迫”,明确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具体任务,国民革命有了新的、清晰的目标和路径。

力量在积聚。改组前,国民党还只是偏处海外、局限于广东的组织,后发展成为在国内拥有近百万党员的全国性大党;也从过去不得不借助地方军阀势力,发展成为拥有40万兵力的武装力量。中共三大之后,4年时间,共产党也扩员到将近5.8万人,在工农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国共两党都从狭小的圈子里走了出来,投身更广阔的大革命事业。虽然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尚未意识到争取革命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武装力量的至关重要,但统一战线的威力亦将暴烈呈现,一股摧枯拉朽的飓风正在酝酿成形。当时在混战中晕头转向的各系军阀,还未能意识到离他们势力的崩溃已经不远了。

国共合作确立后,1925年,以五卅运动为标志的大革命高潮到来。

在不断地引领群众斗争的过程中,民众的政治觉悟大大提高,反帝国主义的空气开始在全国蔓延开来。1925年初,全国共产党员尚且只有900多人,到年底就扩充到10000人。过去很多并未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地方也建立了党组织。

国共的合作,将五卅运动推向高潮,又借五卅运动风起云涌的气势,向东出征,将国民党的叛军陈炯明部歼灭,又逐步平息了邓本殷、杨希闵、刘震寰等的叛乱,完成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统一战线的实现、群众力量的扩张、军事人才的储备、革命根据地的巩固等重要的条件逐步发展齐备,北伐战争箭在弦上,就将要为四分五裂的北洋军阀势力敲响丧钟。

百年光阴今已消逝如云烟,从1923年的恤孤院31号房顶燃起的烽火,其炽烈和光明,终于为这个命途多舛的国家照亮了前路。

猜你喜欢

国民党革命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快过关了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