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全椎板与半椎板切除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2023-07-19杨有文黄宗涛
杨有文,黄宗涛,刘 洋
(甘肃省中医院神经外科,甘肃 兰州 730030)
椎管内肿瘤(也称脊髓肿瘤)在临床脊柱外科属于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1]。椎管内肿瘤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长期反复疼痛、下肢无力和瘫痪等,同时椎管内肿瘤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危害[2]。神经外科针对椎管内肿瘤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常用手术为传统的显微镜下全椎板切除术,这种手术方式虽然能全面地切除病灶组织,但需要用咬骨钳去除棘突双侧椎板和棘上韧带,会导致椎体结构受损,造成患者生活水平下降[3]。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显微镜下半椎板切除术也逐渐被临床医师所采纳,经研究证实,半椎板切除术在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能很好地保护椎体结构,且肿瘤切除率较高[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显微镜下全椎板、半椎板切除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2月甘肃省中医院收治的椎管内肿瘤患者81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全椎板切除组(39例)和半椎板切除组(42例)。全椎板切除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26~53岁,平均年龄(33.17±3.35)岁;病灶部位:13例腰段,18例胸段,8例颈段;病灶类型:25例髓外肿瘤,14例髓内肿瘤。半椎板切除组患者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27~52岁,平均年龄(33.25±3.35)岁;病灶部位:14例腰段,19例胸段,9例颈段;病灶类型:26例髓外肿瘤,16例髓内肿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甘肃省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且符合《脊柱疾病分类诊断学》[5]的相关诊断标准;②符合椎管内肿瘤手术的相关手术指征。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血生化检查,请各科会诊排查并诊治其他相关系统基础疾病,同时评估术前手术风险;术前8 h禁饮禁食。
1.2.2 手术方法 ①全椎板切除组:患者取侧卧位,麻醉后,临床医师暴露患者棘突和双侧椎板位置;用咬骨钳咬除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椎板,然后在正中位置切开硬脊膜;在显微镜术野辅助下,将肿瘤全面切除,并将肿瘤周边组织消毒清理干净,最后置入引流管并缝合创面。②半椎板切除组:患者取仰卧位,麻醉后采用C形臂机对肿瘤进行定位,并以肿瘤为中心行正中切口约1.2 cm,将组织逐层分离至棘突处,充分将病灶位置暴露出来,并将肌肉牵拉以扩充视野;用磨钻磨除椎板至棘突基底部,同时在肿瘤附近将硬脊膜切开;最后在显微镜术野下将肿瘤切除,待止血处理完成后将伤口缝合。
1.2.3 术后处理 常规使用抗生素3 d预防感染,置入引流管的患者注意每天检查引流液颜色及引流管是否通畅。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相关指标 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脊柱稳定率和病灶组织完全切除率等。
1.3.2 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标准分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脊柱未弯曲、稳定性高和肌力5级;有效:脊柱轻度弯曲,肌力3~4级;无效:脊柱重度弯曲,肌力1~2级[6]。总有效率=[(有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3.3 术前、术后3 d炎症因子 炎症因子包括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两组患者肘静脉血3 mL,置于真空离心管中,晃动试管充分混匀,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获取上层血清,置于-20 ℃冰箱内冷冻,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CLIA)对血清PCT、CRP进行检测(使用来自郑州人福博赛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配套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TNF-α进行检测(使用来自湖南华曦医药有限公司的配套试剂盒)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4 手术后并发症情况 并发症包括创面感染、脑脊液漏、肌无力、脊柱不稳等。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用[例(%)]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半椎板切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全椎板切除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全椎板切除组,脊柱稳定率高于全椎板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病灶组织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x±s /例(%)]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半椎板切除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全椎板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术后3 d,两组患者PCT、CRP和TNF-α水平均降低,半椎板切除组均低于全椎板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aP值<0.05。PCT:降钙素原;CRP:C反应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组别例数PCT(ng/mL)CRP(mg/L)TNF-α(pg/mL)术前术后3 d术前术后3 d术前术后3 d全椎板切除组392.13±0.961.77±0.56a16.23±1.1312.36±2.35a182.95±34.44116.46±38.52a半椎板切除组422.24±0.810.56±0.32a16.35±1.36 9.93±1.13a181.20±38.44 96.02±18.16a t值0.55812.0470.4305.9980.2153.089 P值0.577<0.0010.668<0.0010.8300.002
2.4 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半椎板切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全椎板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椎管内肿瘤多数为良性肿瘤,该疾病早期无明显临床体征及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进而导致患者肢体瘫痪[7-8]。故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能提高椎管内肿瘤的切除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能帮助减轻患者手术所带来的躯体痛苦,同时能缩短创面愈合所需的时间。
显微镜下全椎板切除术通过咬骨钳咬除棘突双侧椎板和棘上韧带来暴露病灶的位置,这种方式会造成椎体结构受损,导致脊柱不稳定。该种手术方式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还会大幅破坏患者的外表美观度,给患者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9]。显微镜下半椎板切除术是一种全新的微创技术,在提高了椎管内肿瘤切除率的同时,还能缓解患者躯体的痛苦,手术方式简单、安全性高,极大程度上保护了椎体的结构,维护了脊柱的稳定[10]。本研究结果显示,半椎板切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全椎板切除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全椎板切除组,脊柱稳定率高于全椎板切除组;两组患者病灶组织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显微镜下半椎板切除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预后康复,提高脊柱稳定性。分析原因如下:显微镜下半椎板切除术操作方便,不需要完全咬除双侧椎板和棘上韧带,因此造成的创伤小,手术耗时短,恢复进程加快,且不破坏脊柱的稳定性。半椎板切除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全椎板切除组,表明显微镜镜下半椎板切除术与显微镜下全椎板切除术相比,其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原因如下:显微镜下半椎板切除术能够充分地暴露病灶的位置,临床医师根据病灶位置能够快速全面地分离病灶组织,提高了治疗效果。正常情况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极低,当机体炎症水平升高时,提示体内存在较为严重的感染。其中PCT、CRP这两种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常提示机体存在细菌、真菌等感染。而TNF-α水平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性炎症或恶性肿瘤[10]。术后3 d,两组患者PCT、CRP和TNF-α水平均降低,半椎板切除组均低于全椎板切除组,表明显微镜下半椎板切除术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分析原因如下:半椎板切除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伤口在外的暴露时间,降低了感染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半椎板切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全椎板切除组,这证实了显微镜下半椎板切除术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了预后。分析原因如下:显微镜下半椎板切除术极大程度上保护了脊柱结构,减少了患者因为脊柱结构损伤所造成的脊柱不稳等并发症,且因其属于微创手术,会降低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显微镜下半椎板切除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治疗效果较好,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出血量少,脊柱稳定性良好,能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并极大程度上地减少术后创面感染、肌无力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