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区粮油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与模式

2023-07-19余江胡铭鞠青朱慧斌熊信文鞠欣欣

种子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新技术

余江 胡铭 鞠青 朱慧斌 熊信文 鞠欣欣

摘    要:文章介绍了新建区开展粮油作物高质高效行动计划,以高质高效示范为核心,以技术集成创新为驱动,普及稳粮提质高质高效综合技术,提升农技推广效能,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实现“每亩双千”目标,给新建区粮油生产做示范标杆。重点针对合理的布局、新技术的运用采取措施,一是开展规模合理化,辐射带动效应强的粮油作物高产区,推动新建区粮油生产高质高效;二是采取措施对粮油高质高效提升有一定经济效益,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目标。

关键词:粮油作物;新建区;高质高效;新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1-005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162.3       文献标志码:B

2022年新建区范围内实施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面积1 600 hm2,以粮油生产“稻稻油” “稻再油” “稻油”为模式,应用钵体育插秧全程机械化、保护与提升耕地質量、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等技术为核心的高质高效千亩示范片,实现“每亩双千(亩产出千斤、亩效益千元)”目标,给新建区粮油生产做示范标杆。按照(洪发〔2022〕5号)文件中的要求规定布局和具备条件,结合新建区粮油作物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需要,新建区示范面积1 600 hm2,设置18个乡(镇)、管理处、农场,其中区级示范

1 330 hm2、市级示范270 hm2。新建区打造1个万亩示范方(联圩镇连前村)、10个千亩示范片(昌邑乡、象山镇、联圩镇各2个,铁河乡、松湖镇、石岗镇、西山镇各1个)、每个乡(镇)、管理处、农场有2~3个百亩示范点。建设市级核心千亩示范片4个(象山镇、联圩镇、恒湖垦殖场、成新农场各1个)。示范片具备条件:选择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基础设施好、肥力高、交通方便、群众基础好、农户种植管理水平高且村组干部能力强、辐射带动效应强的粮油作物高产区,推动新建区粮油作物生产高质高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目的

紧紧围绕双季稻区特点,聚焦水稻、油菜2个产业,建设多层次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田,集成“全环节”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引领带动“全区域”绿色高质高效均衡发展,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1.2 新技术的运用

1.2.1 水稻钵体毯状苗、油菜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示范区具有一定机械化种植基础的新型农业主体,积极开展水稻钵体毯状苗、油菜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作示范,带动农户使用先进适用的机械化种植技术,解决传统水稻机插秧返青期长影响双季稻,“稻稻油”和“稻再油”种植茬口紧张问题,加快推进水稻、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水稻生产节本增效和油菜生产扩面。

一是“稻稻油”种植模式。早稻中熟品种“陵两优211”,3月3—10日播种育秧。二是“稻再油”种植模式。中稻早熟品种“华夏香丝”,3月10—15日播种育秧。三是晚稻早熟品种“泰优398”。6月20—25日播种育秧。机插大田前在秧田施好“送嫁肥”和“送嫁药”,送嫁肥在插秧前5~7 d用稀粪水或喷施1%~2%尿素,送嫁药在插秧前3~5 d喷施异稻瘟净加病毒A或吡虫啉加病毒A。运用钵体毯状苗精准采秧,插秧后,秧苗钵体形状明显,植伤小,无返青期,利于秧苗生长,与常规插秧作业比较,争取了5~7 d生长期;采用钵体毯状苗技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每季可减少除草剂和农药的施用次数2~3次,对降低农业污染、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社会及生态效益。

根据新建区纬度与经度的特点,新建区又是产粮大县(区)种植两季水稻区域,翌年必须种植早稻,仅选择油菜属中早熟品种“圣光127”或“阳光131”,9月15—25日开始播种育苗。选择通风向阳的育苗作床位置,精细基质拌匀作床,消毒种子,精准点播;育苗时进行精细、矮化培育健康壮苗,在苗期喷施2次矮化烯多效唑,控制苗期生长过旺,并控制吸水过多,防止生长“高脚苗”;11月中上旬开始全程机械化移栽,在移栽前3~5 d施喷“送嫁肥”“送嫁药”,保障稳健育苗移栽大田中。

1.2.2 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

在新建区选择pH值小于5.5的强酸性耕地建设核心示范区,可以利用施用石灰质物质,并且施用1 125 kg hm2,改良土壤,提高pH值,降低重金属活性,提升稻米品质。在示范区内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引导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肥料、高效缓释肥、叶面肥等新型肥料,提高科学施肥水平,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推进紫云英生产示范,引导推广绿肥种植,充分发挥紫云英在改土培肥和减少化肥使用方面的作用,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强化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

1.2.3 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技术

示范区全面实施农业防治采用耕沤灭螟、栽培抗病品种、科学管水、平衡施用有机肥等措施;生物防治用微生物制剂、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等措施;物理防治用灯光诱杀、性信息素诱杀等技术措施;生态调控措施用释放天敌、田埂种植香埂草等;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实行全程专业化统防统治,辐射周边,带动新建区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治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技术。

2 结果与分析

2.1 育秧技术

2.1.1 水稻钵体育秧技术

由于早稻育秧低温天气很难控制,利用工厂化钵体育秧以及室外运用无纺布环保育秧,秧龄可延长为35 d左右。在育秧苗期时采取壮秧剂和喷施稀多效唑2种方式,具有延缓育苗生长,抑制茎秆伸长、促进禾苗分蘖,促进花芽分化,促进根系发达、增加禾苗体内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内容物浓度、提高禾苗抗逆性能(抗倒伏、抗旱、抗病、抗虫、抗植伤)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和功效,对培育矮壮多蘖壮秧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水稻秧苗期尽量少使用多效唑,一般壮秧剂里都有化控成分,应通过控制播种密度、控温、控湿促进生根,增育壮苗,促进分蘖。若需用多效唑,应遵照多效唑溶液的浓度使用说明书合理配制,过量使用多效唑会抑制植株生长,造成减产。使用15%多效唑1 500~2 250 g/hm2,兑水750 kg后均匀喷施在水稻秧苗上,在秧苗长至1叶1心时喷施比较合适。如果喷施当天遇雨应重新喷施,可以适当减少喷施量。水稻钵体苗栽插技术是在高产优质的农艺技术优势和机插秧高效精准机械化作业优势的基础上,系统集成钵体毯状苗育秧盘技术、精准对位播种技术、秧苗秧期综合管理技术和高速机械栽插等关键技术,可培育大钵壮秧,有效延长了秧苗适宜机插时间,减少栽插时对秧苗的根系损伤,栽插后无缓苗期。

2.1.2 油菜毯状苗机械移栽技术

1)育苗操作。在9月上旬开始育苗,整平好田面或在水泥地作育苗场,育苗框制作宽2.5~5 cm、厚度为3 cm的PVC型材料或用厚度为1 mm铝合金薄片材料制1个长280.9 cm、宽205 cm的大框架,框架沿长方向用机械操作平塑盘摆放两厢,便于运输育苗机栽,在框架塑盘内先配制营养土作育苗床土,再用木尺沿上刮平,培育壮苗,并在塑盘内均匀稀播油菜种子,播后用床土均匀盖种2 mm,用细小的水流将床土浇透,在育苗框上覆盖1层保温塑料薄膜,不能与床土接触,在薄膜上盖1层草帘遮光,出苗后去除覆盖物。

2)苗期管理。在油菜种子播种后暗化60 h左右时,应及时观察盘口油菜出苗情况,当发现盘面大部分油菜的2片叶子基本顶出土时,将秧盘摆出户外并盖上无纺布,始终保持盘土湿润适中,盖上薄膜,尽量不要直接盖在无纺布上,防止积水压苗;在1叶期间遇雨天要覆盖保苗,防止雨水冲苗;14 d左右油菜苗长出2~3片真叶时需要施肥,并结合浇水,配制0.8%~1%尿素,用晒水壶均匀浇在盘上500 g/盘左右,浇完后用清水补浇1次,即可防止叶片被肥水伤害。育苗期间视情况补充水分和肥料,床土表面发白应及时补充水分,保证水浇透,叶片落黄时及时补充肥料。取苗期秧苗可炼到35 d以上,株高为8~12 cm,成毯状,提起不散。可以喷施稀多效唑控制育苗生长过旺,搭好苗架,保持壮苗健康移栽。移栽时受茬口种植的限制,要等晚稻收割完成后在翻田畦沟围垅种植。单株根系发达,基部(下胚轴)较硬,育苗长至4~5片真叶,叶色浓绿时,可取苗移栽,移栽前7 d施1次“送嫁肥” “送嫁药”,移栽前1 d浇足定根水。取苗时先将育苗框整体抬起移走,将育苗留在地面上,将秧苗小心拎起装车。拆框时小心将育苗框拆解清理,妥善保存待下次育苗再用。

2.2 田间水肥技术

2.2.1 增强季节意识,尽快抢插抢管

抢插秧要充分利用阴雨天尽快机插,机插早稻时间在4月20—25日,晚稻时间在7月25—30日,油菜在10月25日至11月5日。抢管时补苗,在扎根立苗前要勤检查、多检查,发现有浮苗、缺蔸、死苗等现象,应及时匀苗、补蔸,确保足够的基本苗数,为稳产高产奠定基础。因地因苗施肥,促进育苗健壮生长。由于机插时间有早有迟,生长进程不同,田间水肥也有所不同,在管理追肥中不能“一刀切”,具体根据田块状况、因苗长势施策调肥。施肥比例按基肥∶蘖肥∶穗肥=3∶4∶1,施纯氮180~210 kg/hm2,N∶P2O5∶K2O=1∶0.5∶(0.8~1.0)。

2.2.2 科学调水,优化高产群体结构

前期早分蘖、多分蘖,中期及时控水苗,减少过多无效分蘖造成的营养浪费。开好“三沟”是机插后要及时清理田块边沟,中间清理“十字”沟和畦沟,田块与外排渠沟相连,有利于排灌或露晒田,提高水肥利用率。浅水促蘖是机插后保持田块湿润,返青后田间水层保持2~3 cm,促进禾苗快发,及时露晒是当分蘖苗数达到有效穗的80%左右时及时露晒田,排干沟水,晒至田面露白根。足水孕穗是水稻在孕穗期对水分需求的最高峰,田面不能缺水,若缺水会引起幼穗分化以及花粉母细胞形成障碍,造成结实率过低,出现大量空壳而影响产量,幼穗分化期必须保持田间水层有3~5 cm,薄水抽穗期是水稻在抽穗扬花期对水分比较敏感的时期,抽穗期至灌浆期保持田面有薄水,在蜡熟期要干湿交替,收割前5~7 d断水,防止水稻早衰或高温逼熟。

2.2.3 “三防”,即防早衰、防“寒露风”、防病虫害

防早衰时,施用肥料要根据禾苗叶色、长势情况和水稻幼穗分化进程,确定施肥品种与用量。双季晚稻穗肥一般在倒2叶抽出、倒1叶露尖时施尿素和氯化钾各30~45 kg/hm2,促进壮秆大穗;对叶色浓绿和退淡不明显的晚稻田块,可酌情少施或不施穗肥;对群体较少、长势较弱的禾苗,可施穗肥时增施粒肥,水稻齐穗期施尿素22.5~30 kg/hm2,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 500 g/hm2。防“寒露风”时,针对9月上旬和中旬正在破口抽穗期间,遇上湿冷型“寒露风”到来,水温、湿度、田间小气候突显下降,3~5 d甚至7 d左右,造成禾苗不适应,抽穗不整齐,次穗株出现“包颈”现象。要想防止“寒露风”,可以选择日排夜灌,保护田间温度,促进根系健壮生长,必须在“寒露风”来临前2~3 d,每公顷喷施磷酸二氢钾1 500 g、芸苔素150 g、植物生长调节剂150 g,或用“九二〇”15~30 g兑水450 kg喷雾,加快抽穗速度,减少“包颈”现象。“寒露风”过后适当追加根外肥或施用适量氯化钾,调节植株活力。防治病虫害时,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治,实现化学农药减量增效。在晚稻孕穗、抽穗期重点预防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抽穗后注意防治稻飞虱,遇强降雨天气时注意防治水稻细条病、白叶枯病,可以选择高效低毒残留对口的农药精准防治。

2.2.4 油菜大田管理

疏苗、补苗是关键。疏苗主要针对直播出苗不均匀,缺苗比较普遍,对疙瘩苗要抓紧疏苗,以免苗挤苗,形成弱苗,应去小留大,控制种植密度,保证苗均匀生长。补苗主要针对点播、移栽中出现死苗或缺苗,空间距离比较大,把间掉的苗补栽到死苗或缺苗处,补栽时要带水,促进早成活。可以采用中耕、培土措施。中耕具有增溫、保墒、除草、防病治虫、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等多种功效,对高脚苗取到培土,减轻冻害,防止倒伏,根茎部位埋入土中,稳定水稻重量并合理施肥。

移栽时施足基肥,于11月下旬至12月初视苗情补施2次施肥,施用尿素75 kg/hm2,越冬期长势较差施好腊肥,长势旺控制氮肥,增加磷肥和钾肥用量,调剂平衡发展状态,健壮苗安全越冬。防渍害和冻害是油菜冬季田间管理的重中之重,做好清理田外沟渠,确保畅通,提倡稻草还田,移栽与点播田块行间覆盖稻草,能起到增温保湿作用。

3 结束语

以2种种植模式为主,分别是2季(早稻和二晚稻)种植和1季种植。2次收成(含再生稻),各自模式产量相加达到1 000 kg粮食;冬闲田种植油菜钵体毯状苗机械移栽模式利用温光资源优化农业种植模式,2项3季(稻稻油)合成产出经济效益纯利润1 000元。坚持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周年高效,实施“双千目标示范”行动,大力推广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目标。提高农户认识,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总结粮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工作经验,为第2年粮油可持续发展提供早计划、早安排,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郭志阳)

猜你喜欢

新技术
互联网和新技术下的资产管理业务变革与创新
探讨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新技术让我们不断接近新闻真相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警惕“新技术”背后的简单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