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儿童医院住院患儿H1 受体拮抗剂的应用分析

2023-07-18宋颖王夏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2期
关键词:组胺说明书本院

宋颖 王夏林

H1受体拮抗剂也称为抗组胺药,可以竞争性封闭细胞膜组胺H1受体位点,主要起到减轻或消除组胺的作用[1]。抗组胺药分为两代,第一代抗组胺药易透过血脑屏障,具有镇静、影响认知功能的作用,与组胺H1受体结合缺乏选择性,不良反应较多[2]。第二代抗组胺药又称为非镇静抗组胺药,其脂溶性降低,与外排泵P-糖蛋白结合力强,血脑屏障中枢通透性降低,具有选择性高、无镇静及抗胆碱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等特点[3]。抗组胺药在婴幼儿和儿童中主要用于缓解各种过敏状态下组胺介导的临床症状,包括鼻炎、结膜炎和荨麻疹等。但是目前临床中抗组胺药超说明书使用现象比较常见,如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过敏性肠胃炎等都有应用[4-6]。本研究现就本院抗组胺药使用情况进行病例收集、统计,分析超年龄和超适应证用药的情况,为抗组胺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取2019 年7~12 月本院所有住院患儿病历中应用抗组胺药的病历资料2064 份,抗组胺药使用情况的数据来自本院医院信息系统(HIS 系统),收集患儿的年龄、药品名称、规格、诊断等情况。

1.2 方法 采用Excel 进行数据分类、排序、统计、计算,分析患儿使用抗组胺药的年龄分布情况、抗组胺药的剂型(口服液、颗粒剂和片剂)、抗组胺药超年龄使用情况、抗组胺药超适应证使用情况。

1.3 不合理使用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最新版使用说明书进行判定,分别从年龄、症状方面评判否存不合理使用。若患儿用药年龄未在说明书的用药年龄范围内,或未有儿童使用剂量,均判定为超年龄用药。对超出药品说明书所标明的适应证范围的用药则判定为超适应证用药。

2 结果

2.1 2019 年7~12 月使用抗组胺药的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2064 例使用抗组胺药患儿中,采用二代抗组胺药的患儿共1828 例(88.57%),采用一代抗组胺药的患儿共236 例(11.43%)。抗组胺药在0~17 岁各年龄段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2~5 岁,共1012 例(49.03%),其次为6~11 个月、12~23 个月。0~5 个月患儿采用第一代抗组胺药为156 例,多于第二代抗组胺用药的39 例,其他年龄段均为第二代抗组胺用药居多。见表1。

表1 2019 年7~12 月使用抗组胺药的年龄分布情况分析(n,%)

2.2 2019年7~12月使用抗组胺药的剂型分析 2064份抗组胺药使用患儿病历中口服液、颗粒剂和片剂排序依次为口服液(1489 份)、颗粒剂(295 份)、片剂(280 份)。排在前5 位的分别为西替利嗪口服液、地氯雷他定糖浆、西替利嗪滴剂、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赛庚啶片,占比分别为32.03%、25.48%、14.63%、14.29%、8.77%。见表2。

表2 2019 年7~12 月使用抗组胺药的剂型分析(份,%)

2.3 2019 年7~12 月抗组胺药超年龄使用情况分析 第一代抗组胺药说明书均未推荐儿童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说明书中未推荐<6 个月龄儿童使用。本院2064 例使用抗组胺药患儿中第一代抗组胺药超年龄使用236 例,第二代抗组胺药超年龄使用39 例,超年龄用药共275 例(13.32%)。其中超年龄用药占比较高的药品分别为赛庚啶片、酮替芬片、西替利嗪滴剂,占比分别为65.82%、14.91%、10.55%。见表3。

表3 2019 年7~12 月抗组胺药超年龄使用情况分析(n,%)

2.4 2019 年7~12 月抗组胺药超适应证使用情况分析 2064 例使用抗组胺药患儿中超适应证用药共1144 例(55.43%),其中超适应证用药占比较高的药品分别为西替利嗪口服液、西替利嗪滴剂、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占比分别为38.11%、18.01%、16.96%。见表4。

表4 2019 年7~12 月抗组胺药超适应证使用情况分析(n,%)

3 讨论

目前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有上升趋势,包括食物药物过敏、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哮喘等,在近30 年发病率增长超3 倍,患病人数众多[7,8]。伴随我国空气环境污染、生活化学用品的大量使用和季节性花粉的影响,约有数亿人受到过敏症的困扰,皮肤红肿、瘙痒、斑疹及呼吸系统等常见过敏性炎症疾病多有发生[9]。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的重视,过敏性疾病越发受到父母重视,从而带动儿童抗组胺药使用的增长。查阅《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2015 年版、《马丁代尔药物大典》第37 版以及《新编药物学》第18 版,进一步对抗组胺药在儿童中的合理应用进行了调研,第一代抗组胺药缺乏在儿童中安全性评价、药动学研究,说明书未提及儿童使用剂量;对于第二代抗组胺药已开展一些短期的临床研究,以证明其安全性,并在儿童中有相应的推荐剂量。二代抗组胺药除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有>6 个月婴幼儿用法外,其他限于>2 岁的儿童,但临床用于小婴幼儿情况也较常见。WHO 药物监测数据库VigiBase 显示,抗组胺药的中枢神经毒性、心律失常等严重不良反应一般与超适应证、超年龄用药相关。

本次调查发现,本院抗组胺药在0~17 岁各年龄段均有使用,其中以二代抗组胺药为主,占比为88.57%,采用一代抗组胺药的患儿共236 例,占比为11.43%(236/2064)。相关药学研究显示,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在>6 个月儿童中有较好的安全性,而第一代抗组胺药可降低学生的认知能力,故对于需要学习的儿童尽量选择非镇静的第二代抗组胺药[10],这与本院第二代抗组胺药使用情况一致。本院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的患儿共236 例,其中0~5 个月婴幼儿达156 例,占一代抗组胺药使用率的66.10%,0~23 个月婴幼儿中共187 例,占一代抗组胺药使用率的79.24%。WHO 药物监测数据库VigiBase 显示,在400 例致死性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205 例发生于<2 岁婴幼儿中,其中氯苯那敏有较高的致死性严重不良反应报告,酮替芬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报告[11]。尽管第一代抗组胺药有一些推荐剂量,但是其选择性差、易通过血脑屏障,引起镇静、呼吸抑制,甚至烦躁、癫痫等不良反应,应提醒医生需注意第一代抗组胺药在婴幼儿中使用时的不良反应。本次研究中,2064 份使用抗组胺药患儿病历经分析,超年龄用药共275 例(13.32%),占比较高的药品分别为赛庚啶片、酮替芬片、西替利嗪滴剂,占比分别为65.82%、14.91%、10.55%。由此提示在本院临床用药管理中应加强对上述药品的审核与不良反应重点监测。同时对超适应证分析发现,本院2064 份使用抗组胺药患儿中超适应证用药共1144 例(55.43%),占比较高的药品分别为西替利嗪口服液、西替利嗪滴剂、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占比分别为38.11%、18.01%、16.96%。基于上述调查研究发现,本院抗组胺药使用存在一定的超适应证和超年龄用药情况。现有询证依据支持抗组胺药在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哮喘、速发型过敏反应中应用,而本院在缓解普通感冒症状、肺炎、支气管炎咳嗽症状使用中比例偏高,现未有高研究质量的研究证明其有效性[12]。同时鉴于我国现未有超说明书用药的法律法规,超说明书用药应基于询证医学证据支持,在医院做好备案的情况下方可使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本院H1受体拮抗剂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一定的超年龄、超适应证用药情况,超适应证用药的比例较大,临床中应加大处方审核和不良反应监控力度,对超说明书用药应基于询证医学证据支持,在医院做好备案的情况下使用。

猜你喜欢

组胺说明书本院
爸妈,这是我的“使用说明书”
再婚“性福”说明书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说明书、无线电和越剧戏考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给“产品”写“说明书”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评价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鱼粉中组胺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