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视野”下古希腊与先秦艺术教育异同研究

2023-07-18唐凌俊

艺术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孔子

摘要:作为先秦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思想方面提出了不少精辟而独特的观点。而阿里斯托芬则是古希腊的喜剧作家。两者的美育观十分相似,这在艺术教育与道德培养、政治功能之间的联系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都强调审美价值的重要性,并将美育作为重要的德育手段。但是,由于所处社会和阶级等方面的差异,两者的教育理念也存在许多不同。从教育理念来看,孔子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阿里斯托芬更重视培养人的艺术修养与人格力量。出发点不同,导致二人对艺术教学的重点的认知存在差异,这直接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教育更重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而以阿里斯托芬为代表的古希腊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等综合素质。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孔子与阿里斯托芬生活在相近的历史时期,对美育均有深刻精辟的论述;就地理位置而言,他们分属东西方不同的国家,因此其观点和思想带上了东西方的特色。进一步寻根溯源,两者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地理环境以及时代等因素的异同,造就了他们的美育观有相似之处的同时也存在差异性。文章探讨分析这一问题,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对比二者的音乐教育思想,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先秦与古希腊的艺术教育主流思想特征,并以美育观为出发点来论述先秦与古希腊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孔子;阿里斯托芬;艺术教育;美育观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4-0-03

0 引言

第一,选题缘由。对音乐功能性的研究,古希腊思想家如阿里斯托芬、亚里士多德与毕达哥拉斯等人有超前的理解,将音乐看作道德教化和情感宣泄的工具,他们认为音乐能够使人达到和谐、完美、高尚的境界,研究音乐功能的结果与孔子在音乐功能方面的学说类似。

孔子将音乐看作教化工具,与古希腊认为音乐具备道德教化职能类似。但是古希腊早期的音乐功能观并不完全等同于先秦的音乐功能观,研究二者美育观异同对当下我国艺术教育改革有重要意義。

第二,理论基础。“中国视野”是一种相对于“西方视角”而言的历史文化观念,它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界。我国学者将“中国视野”应用到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中,以谋求西方音乐史研究空间的延伸[1]。中国先秦时期的“艺”与古希腊早期的“艺”均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以阿里斯托芬和孔子为代表的古希腊与先秦美育观为开展艺术教育思想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1 古希腊与先秦社会背景对比分析

本文对比分析先秦与古希腊时期的社会背景,为阿里斯托芬与孔子的理论观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1.1 先秦社会背景

从社会发展形态来看,中国在先秦时期已经步入封建社会。在此阶段,封建统治者通过分封土地来扩大统治范围,巩固其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财富的增加、私有观念的形成、科学技术的进步,封建统治制度开始萌芽并不断发展完善。这一时期,国家的政治结构、经济制度和文化思想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社会逐渐形成。

先秦作为君主至上的专制社会,需要倾向性很强的音乐美学来为其服务。其中,“礼”作为封建统治者奉行的基本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封建统治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态,儒家还把它列为精神礼化的“六经”之一、教育内容的“六艺”之一,将其作为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审美发展到了与社会政治相结合的程度,由此形成的“乐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意义。

同时作为统治手段之一的“乐”,日益受到“新声”的挑战。“新声”又被称为“郑卫之音”,指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这些音乐不同于雅俗旧乐的庄重典雅,不管是在演奏技巧上,还是在音乐风格上,都具有更强的观赏性,而这显然不符合当时的礼制规范。但作为一种新事物,它一出现就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迅速传播,成为后世音乐审美标准的重要来源之一。从《诗经》到汉代,由于儒家提倡礼乐教化思想,因此对“新声”进行了批判性继承。

1.2 古希腊社会背景

古希腊处于奴隶社会,统治者将土地和人口作为生产资料。此时统治者不仅具有统治阶级属性,还是财富的拥有者,这就使统治阶级成为社会的绝对权力者。

在此社会背景下,自由的政治体制成为古希腊艺术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对音乐美学没有太多强制性要求,为艺术发展提供了“自决”的可能性。它使古希腊人能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自由进行艺术创作和欣赏。不仅如此,对于古希腊人的艺术创作而言,自由是一种在审美理想、情感表现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最高境界。他们认为这种自由不仅体现为艺术上的自我超越,更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它使人类能够摆脱世俗的羁绊。

一方面,“自由”的政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另一方面其又使美学与音乐美学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及其之前停留在模仿自然这一层面,且模仿自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此时的音乐无论是从教育净化还是从精神享受来说,都没有与社会及政治产生直接联系。这是先秦与古希腊的音乐美学因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在发展阶段上呈现的差异[2]。

2 阿里斯托芬与孔子美育观立场及其实践对比分析

本文对阿里斯托芬和孔子的阶级立场以及东西方不同社会形态中的艺术教育实践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达到全面认识古希腊时期和先秦时期各自的美育观的目的。

2.1 阿里斯托芬与孔子阶级立场对比分析

二者的阶级立场迥然有别。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作为地主阶级,哲学上主张“中庸”,音乐上主张“中和之美”,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适度思想,政治上他希望借助艺术教育手段达到教化民众、凝聚民心的目的。

阿里斯托芬则生活在古希腊奴隶制社会末期,他出身书香门第,拥有诗人、哲学家的身份。当时的古希腊社会处于由贵族统治向平民统治过渡的时期,人们开始由追求美转向追求现实利益。阿里斯托芬根据时下政治,抨击了当政者的腐败,以拯救城邦、教育民众为使命,在此形势下形成了他的美育观。

2.2 阿里斯托芬与孔子美育观实践情况对比分析

阿里斯托芬虽然以教育人民为己任,但能看出,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缺乏劳动自由的奴隶是无法接受任何教育的。而孔子不仅主张“有教无类”,还鼓励发挥学生的不同个性特色。这种以“仁”为本、以“礼”为辅的教育原则与现代西方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此处的“仁”既体现了尊重每个人的人格权利,又包含重视人人受教化的意义。孔子将其视为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大同理想的重要条件。

3 阿里斯托芬与孔子艺术教育功能对比分析

阿里斯托芬与孔子都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并强调其与政治的关系。但由于前文所述种种方面的差异,他们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和最终目的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两者美育观中均存在的艺术教育的三种功能入手进行对比分析。

3.1 道德培养功能对比

对人道德的培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以孔子与南宫适间的对话为例,“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出自《论语·宪问》)。大意为禹与稷是因为崇尚道德而获得了天下,而孔子认为音乐恰恰可作为完善道德、帮助人修身养性的

工具。

阿里斯托芬的美育观同样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为目标[3]104。他指出文艺的崇高责任,在于以艺术手段对人进行品德修养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不只是教会孩子们唱歌、识谱,更要让孩子们在学音乐的过程中培养自制力、摒除各种陋习,并通过艺术化的培养与修养的提升,塑造与完善思想品德。他认为只有通过艺术化的审美体验和精神陶冶,才能使人成为一个真正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真善美统一”。从这一点来看,阿里斯托芬与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都将道德培养放在首位。

3.2 人才培养功能对比

儒家将培养全面人才作为“乐教”的基本任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自《论语·泰伯》),对于孔子来说,人必须经历多层次的训练[4],再配以音乐修养,方能实现人性之圆满。以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重要途径是两者美育观的共性,但他们选用的具体方法不同。

孔子强调礼与乐的融合。“乐以礼为本”,礼以外化形式表现和反映等级关系;而乐则由心而生,可以提升道德修养。因此,儒家乐教提倡乐与礼结合,即把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密切聯系而不偏废。古希腊则以身体之美与精神之美为判断个体发展的根本准则,这使得受过教育的个体一方面体魄强健、骁勇善战,另一方面学识渊博、头脑敏捷。这种对身心素质培养的重视是由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特点及文化特征决定的。

3.3 社会功能对比

先秦时期音乐的社会功能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的社会功能有明显差异。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出自《孝经·广要道》)。“移风易俗”作为先秦时期音乐思想的主流价值取向[5],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能改变社会风气与民间习俗。孔子发现了音乐重要的感化和陶冶作用,把其教化功能置于音乐审美之上。音乐作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尤其在传播技术落后的古代社会,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

古希腊的阿里斯托芬则将矛盾的焦点集中于雅典当权人物,其教育观念的中心为劝善惩恶[3]105。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教化工具,是人类精神活动和思想交流的一种形式,它可以使人们获得智慧、道德和审美能力,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4 阿里斯托芬与孔子音乐教育培养目的对比分析

本文结合前文论述的古希腊与先秦的社会背景、阿里斯托芬与孔子美育观的异同,论述了阿里斯托芬与孔子艺术教育最终培养目的的差异。

4.1 孔子音乐教育培养目的

在音乐审美理念上,孔子明确区分美与善,并肯定了美的独立意义。“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以质为先,“尽善尽美”(出自《论语·八佾》),以善为重。这是孔子的审美理想。“思无邪”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目的是以礼约思,以礼约乐。

一方面,个人要在其位,谋其事,所思所想皆要在礼制范围之内;另一方面,音乐情绪的表达要符合中庸之道,达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出自《论语·八佾》)的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稳定民众情绪、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除孔子之外,孟子追求的“与民同乐”、老子推崇的“大音希声”、庄子的“天乐”观念等实则是对“乐以安民”审美原则的一脉相承。

4.2 阿里斯托芬音乐教育培养目的

阿里斯托芬坚持恢复民主制度。其美育观蕴含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充满了推动改革的动力,这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及社会发展状况有紧密关联。

两相比较,先秦时期的儒家乐教思想的本质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通过音乐的教化作用,做到民和君善。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逐渐衰落,阿里斯托芬希望借助音乐教育的力量实现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使他们成为国家主流,以此使国家更加强大。阿里斯托芬用艺术教育来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能够促使公民具备独立的人格,还促进了希腊文明向更高阶段迈进。

5 结语

本文基于“中国视野”对阿里斯托芬与孔子的美育观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阿里斯托芬以“非功利化”的美学理想追求艺术教育,其美育观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孔子则以更具儒家伦理色彩的美学理想追求艺术教育,其美育观带有现实主义色彩。这两种美育观的产生背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取向等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它们对艺术教育本质的认识大体一致。孔子与阿里斯托芬的美育观存在的差异,反映了他们所代表的先秦与古希腊的教育理念的差异。

具体而言,古希腊与先秦艺术教育思想对人的发展价值与终极目标方面存在差异,先秦关注人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古希腊注重人的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先秦强调对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而古希腊注重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先秦强调道德教育,而古希腊强调理性教育;先秦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义务,而古希腊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这些差异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和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经历。

虽然古希腊与先秦的艺术教育存在许多局限性,但阿里斯托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育目标与孔子的“有教无类”等超前观点让人惊叹。时至今日,古希腊文化与先秦文化作为东西方文明的基石,对音乐及其他学科仍有巨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叶松荣.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中国视野”可行性探讨:与其他学科相互参照中获得的启示[J].音乐研究,2010(5):77-85,109.

[2] 孙星群.先秦与古希腊音乐思想思维之异同[J].人民音乐,2011(12):80-85.

[3] 杨薇.浅析孔子与阿里斯托芬艺术教育思想之异同[J].文教资料,2009(33):104-105.

[4] 杨玉春.《乐记》平和审美价值取向的礼的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09-112.

[5] 姚三军.从“婢女”到“自我”的蜕变:先秦与古希腊音乐价值取向之对比分析[J].当代音乐,2015(15):50-52,55.

作者简介:唐凌俊(1997—),男,江苏苏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史、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