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
2023-07-18冀春玲
冀春玲
罗恩菲德认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富于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美术学科因为不用考试,没有中考、高考分数的限制,一直不被学校和家长重视,在农村学校表现得尤为严重。在一些条件、师资力量都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甚至由非专业教师兼职,无法保证美育教育的开展。美术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开展美育教育?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美术要教什么
传统美术教学的目标是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学生做几件作品,画几幅画就完成任务了。现在流行的美术特长班,学生也只能画花鸟虫鱼等。教师教过的,学生会画得栩栩如生;碰到教师没教过的学生就不会画了。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点。美术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拥有多深的技法功夫,而在于具有善于表达的勇气和创造精神。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设计
(一)美术教育的人文性
美术是一种人文性质的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因此,降低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难度,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
例如,笔者在教学“闪闪的名字”一课时,教材原意是让学生把名字做成金色闪光的,而笔者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名字,并让学生上台介绍长辈在起名时对自己名字的希冀。教师强调了学生名字的来历,名字寄托了亲人的希望,体现了人间亲情,然后再进行制作。学生的名字闪闪发光,十分漂亮。教师又出示了杨利伟的名字,让学生思考:“杨利伟”本来很普通的名字,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又一次激发学生为做名人而努力的决心。
(二)美术课中的情境设计
小學美术课可以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感知、学习与理解。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能改变千篇一律的画面。
例如,在教学“下雨了”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下雨时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的背景,听打雷下雨的声音,让学生回忆下雨天;设计情境:(放录音)雨哗啦啦地下,越下越大,放学了,天空的雨一直在下,校门外家长焦急地等待着,家长是怎样接孩子的?引发学生思考,并邀请学生上台表演父母在下雨天接孩子放学的情境。通过学生表演,使学生融入到情境中,下雨天发生的故事也用绘画语言表现了出来。
(三)开放课堂,与生活融合
把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让学生观察反思,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例如,如笔者在教学“团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团包的方法,为每组学生准备了糖果,让学生打开包装吃掉糖果,再让学生把糖果皮复原,于是学生掌握了团包的方法;笔者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用团包方法做的物品,学生纷纷举例了许多,如包子、巧克力等。笔者又出示了一个笼屉,笼屉里装满了用餐巾纸做的包子。这样的教学方式处处从生活入手,使学生与生活联系,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三、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新课改后的学生评价多样化,学生作业评价不分等级制和分数制,采用“密封袋”保存,形成长期的评价机制,弱化了优劣。
例如,笔者在教学校本教材“我与面具”一课时,其中一名学生画了自画像,把面部画成两半:伪装的与真实的。教师从想象、表现与形式感等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戴上面具保护自己,摘下面具迎接阳光。”这种评价从学生内心出发,实效性强。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亲身做一做,或采用学生自我评价表,使学生评价具有形成性与诊断性,形成评价的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美术课堂教学是要通过美育教育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创造性思维等。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笔者希望用自己掌握的美术专业知识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感,扎根农村美术教育,切实有效地开展美育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肥城市老城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