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美育杂志编辑思想研究
2023-07-18郭雨翔
摘要:在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与美育思潮兴起的文化语境中,中国近代第一本美育学术刊物应运而生,《美育》杂志在近两年的办刊历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编辑思想与办刊特色。关于美育理论的论述和译介当时大多发表在教育类或综合类刊物上,《美育》编辑与作者群体构成体现了以中高等学校教师为主的鲜明特征,其中不乏各艺术领域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的先行者。《美育》不仅是他们艺术教育经验的交流平台,还是美育方法探索和反馈于学校社会的现实路径。在“文化启蒙、拯救国运”的时代背景下,《美育》雜志希冀建立一个“新人生观”,实现智育与美育的调和,有识之士视美育为改造国民、唤醒高尚趣味、塑造国民高尚品格的利器。自由民主之文艺在新文化运动中生成发展,通过社会美育启蒙大众,使人人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育》刊登的文章,不仅囊括了西方美育理论的译介,还立足于当时的中国文化语境,将西方美育与中国传统相融合,分析、探讨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实践,直指艺术教育发展中的弊病,李叔同人格教育也在此发挥了巨大的现实效力。文章从编辑学、艺术学、历史学多重视角,从群体构成、价值诉求、特色形成三个维度,具体分析《美育》的编辑思想,进而为当今的美育杂志乃至艺术教育发展提供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近代;《美育》;杂志;编辑思想
中图分类号:G237.5;K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4-0-03
1 独特的群体构成
1.1 刊物工作人员构成的承继性
从《美育》期刊的编辑核心人员来看,李叔同的弟子与同道占据了半壁江山。总编辑吴梦非、广告部主任丰子恺、音乐编辑主任刘质平皆是李叔同的得意门生,手工编辑主任姜丹书是丰子恺的启蒙老师,文艺编辑主任欧阳予倩因与李叔同共创“春柳社”而结识并成为至交好友[1]22-23。因此,中华美育会与《美育》杂志可看作对李叔同美育事业的传承与发扬,李叔同开拓性的艺术教育事业所体现的中西融合的艺术教育思想、“先器识而后文艺”的人文教养、艺术救国的忧患意识对吴梦非等人影响颇深,在创刊办学中皆有深刻的体现。如《美育》杂志的编刊思想与设计和《白阳》有许多贯通之处,二者不仅都以弘扬美育、促进新艺术发展为己任,在刊载内容上也有互融之处,不仅兼具音乐与绘画等内容,还涉及文学、诗词等。《美育》杂志创刊之后,李叔同为其题写了刊名,可以说,创会办刊的实现离不开李叔同的支持与影响,从此视角来看,这种承继关系不言而喻。
1.2 以艺术教师为主体的作者群体
《美育》杂志的总发行所位于总编辑吴梦非等人一同创办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创会办刊的成员大多为从事艺术教育事业的教师,因此中华美育会与《美育》呈现出相互依存的关系。全国各地各校的教员、校职工在《中华美育会会员录》的责任会员名单中均有详细记载,如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手工教师姜丹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绘图音乐教师周玲荪、上海美术学校校长刘海粟、上海南洋女子师范学校国文教师胡怀琛等[1]13。而在普通会员名单中,虽未明确具体职务,但通讯处同样以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校、浙江桐乡第一高小校、上海小西门专科师范等中高等教育学校为主。由此可见,刊物不仅重视讨论、普及美育一般原理与规律,还注重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这种倾向促成了《美育》杂志的民主、自由之风气。教师群体共同商榷,畅谈艺术教育经验与主张,在艺术教育改革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现象。如我国近代艺术教育前驱姜丹书对我国近代手工劳作科的发展起到了带领和普及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当时较为先进的设计教学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音乐编辑刘质平作为我国近代著名音乐家,为我国新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关于刊物运营的资金来源,《美育》杂志社细则中明确规定了本社社员每月必须寄稿给各科编辑主任,吴梦非表明“经费是会员缴纳的会费,当时我们写稿子都是义务性质的,没有稿费”。虽然《美育》杂志后期因经费困顿而停刊,但以师承与同道为核心的人员中建立起的广泛信任的人际关系为稿件获取带来了诸多便利。
2 鲜明的编辑理念
2.1 “新人生观”的美育价值取向
《美育》创刊号明确提到改革主智教育,提倡实施“艺术教育”、建设“新人生观”来救济枯寂的社会和一般烦闷的青年,用美来代替神秘主义的宗教[2]。从个人来讲,美育能提升人的思想与品质,塑造个人的精神世界,从而达到影响社会群体的目的。《美育》平台是艺术工作者宣扬艺术教育,使社会民众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的一种利器[3]。推广美育,改良学校和社会,通过实施艺术教育来丰富审美情感,能达到真善美的融合统一,使社会大众人人都能接触艺术,得到美的享受。李鸿梁认为“品性陶冶”说很有提倡的必要,他在《音乐与道德》一文中表明,在污浊黑暗的社会,必须先涵养人的德性,感化人的个性,使人养成纯洁高尚的精神,才能建设“新人生观”,他把“音乐当作陶冶性情、涵养道德、舒畅血气、振刷精神唯一的美感教育”[4]。周玲荪则强调“唯有主观美感之人”知人生快乐与高尚之境界,在他看来,美的涵养对精神境界乃至人生的改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刘质平在文章中提出了改进美育的设想,包括教材、设施等方面的建议,虽然受到了社会现状等的限制,但从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角度出发的对我国美育建设的看法是极有见地的。
在推广美育理念与实践的过程中,中华美育会吸引了大量艺术教育工作者加入,为《美育》杂志注入了新鲜血液,发挥了由上至下改善社会风貌的作用。除此之外,艺术教育思潮席卷大地之时,《美育》杂志以刊登新歌曲的形式来进一步贯彻美育,音乐通信讲习所的设立,采用系统的通信讲习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为社会民众普及了音乐常识,在向国民宣传美育的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的音乐教师。《美育》所刊载的文章无不体现出美感教育对人精神与情感的陶冶,道德涵养亦在无形之中置于其中,这与王国维与蔡元培所构建的审美体系、“艺术为人生”的理论旨归是一般无二的[5]。
2.2 救国救民的艺术理想
在20世纪初殖民侵略的国难之下,新旧社会交替,一群先行者在中国现代化的转型之路上竭心尽力,王国维、蔡元培吸收中西方美育思想的养料,将美育认定为诉诸情感的教育,以塑造国民高尚的品德。“教育救国”“美育救国”呼声渐高,怀抱着艺术救国理想的仁人志士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吴梦非在《美育是什么》中针对社会上国人道德堕落、文化衰败的状况,为艺术教育请命,提出希望中国美育大胆革新、通过实施美育来救助民族的意见。
吴梦非认为美育可以修养人性,他的个人见解表现出他研究美育的出发点和关注点,他对其理论的理解并非单纯的学理探讨,而是带着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关注现实社会、渴望解决社会矛盾的心态去观察学术现象。吴梦非明确提出对美育的具体需要[6],即“国民的活动,要国民的感情大家融洽,个人的活动,要自己的品性高尚”[7]。从中可看出他重视美育的教化功能,倡导美育的根本精神在于具有政治功利的改造国民性,尤其是“对于国民的感情相融合”的作用,体现了美育救国救民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俞寄凡提出以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为基础的平等精神,不存在高低贵贱、贫困富贵的区别[8]。欧阳予倩倡导用通俗教育的方式使个人领会文艺,潜移默化地提升精神境界,养成高尚的人格,从而实现对社会现状的有效改善。文章大多体现出艺术可以为现代民众日常享有的观念,对启蒙国民、提升审美具有重要意义。综上可见,《美育》杂志文章中体现出了宣传艺术民主化的办刊理念。
3 刊物个性特色的形成
3.1 熔铸中西,立足传统
五四运动时期,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寻求新知,报效祖国,留学海外,《美育》编辑群体期盼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改变中国国情,因此《美育》文章具有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特征。《美育》主编辑吴梦非以《美育》杂志为主阵地,以笔为刀,撰写了多篇论述西方美育的文章。吴梦非接受的是新式教育,受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其美育思想观念及相关见解多源自对西方理论的认识及梳理。如在《美育是什么》一文中,吴梦非论述了美育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向国人介绍了美育的基本知识。吴梦非论述了大量西人的学说,如瑞士福斯特的《学校与品行》、德国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德国伏尔盖特的《美学体系》和《审美意识论》、英国斯宾塞的《教育立项》等,同时给出了个人见解。
除了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吴梦非还结合我国美育的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借鉴西方理论为己所用的心态和理念。吴梦非深知美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他将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我国学校美育的实施建议。他提出“我们根本的教育法,要涵养学生高尚的趣味”,这对当时学生审美趣味的提高、学校美育的建设颇具指导意义。在《编辑中华民国美术史建议》中,吴梦非针对西洋画气象日渐隆盛的现象,特别谈及了需要对国粹画加以发扬,谈及中华美术之忧,我国美术一代代衰落的原因在于没有系统的组织和研究,因此吴梦非提出中华民国需有部独立的《中华美术史》,对“国粹的美术”加以保存,使人人知晓本国美术的价值,绝不可以往消极的方面想,那么无论西洋的学术发达到什么水平,我国的美术总可以占得优越的地位[9]。
在音乐方面,在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下,近代思想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然而《美育》杂志的编者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与审美价值。“本国人唱本国的国乐。我是绝对赞成的,也是绝对提倡的。”[10]音乐编辑刘质平提倡教科书中国乐的弘扬,尝试以中国传统音乐为本体,与西方作曲技法有机融合,这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3.2 顺应潮流,教育为先
《美育》杂志刊发的大多数文章都体现出革新的思想倾向,编辑吴梦非的文章体现了他倡导我国美育深入改革、办学顺应世界潮流的革新主张,并以此为宗旨全面深刻地论述美的思想与实践、美的价值与社会意义。《美育》杂志促进了五四运动时期新美育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确立了审美教育方法论[11]。
在课程、师资、教学和教材等方面的建设上,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相对薄弱,音乐作为艺术教育门类中最直接发表人间全人格的唯一艺术[12],《美育》杂志每一期都对音乐教育问题留有一定的篇幅。如刘质平的《我国音乐教授的缺点》中提到了唱歌教材等方面的缺点,理性地分析了我国音乐传统教授的现状,并参考了西方音乐教学,寻找问题的解决路径。李鸿梁认为,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图画教育也需要改造。他认为传统图画科的教法失去了主旨、价值与精神,因此图画科也要趁着改革之风进行改革,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他针对当时的图画科教法,提出了“废除临画、注重写生、加强图案教学”[13]三点改造意见。周玲荪的《教授图画应注意之点》[14]针对图画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教师应顺乎学生之天性,不强使学生学习己之画派及画法,教师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傅彦长、刘质平、吴梦非等针对我国学校音乐唱歌教学文论对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状况进行分析与批判。从当今视角审视这些文论,其切中了近代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的要害,对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15]。
4 结语
在中国近代文化启蒙与审美启蒙思想的浸润和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下,《美育》杂志在办刊近两年中形成了鲜明的编辑理念与办刊特色。归纳提炼《美育》杂志编辑思想以展现中国近代美育观念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为推动当下我国美育理论发展与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寶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陈星.中华美育会考论[J].美育学刊,2022,13(6):11-24.
[2] 胡崇芝.《美育》杂志与“五四”时期新美育的发展[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6.
[3] 本志宣言[J].美育,1920(1):1-2.
[4] 李鸿梁.音乐与道德[J].美育,1920(2):32-35.
[5] 周雅雯,宋伟.《美育》期刊与中国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兴起:以《美育》(1920—1922)为考察中心[J].教育科学,2022,38(2):9-14.
[6] 龚妮丽.中国音乐美学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289-290.
[7] 吴梦非.美育是什么[J].美育,1920(2):1-10.
[8] 战红岩,王确.《美育》杂志与民国美育观念、实践的多元展开[J].艺术工作,2018(4):28-30.
[9] 吴梦非.编辑中华民国美术史建议[J].美育,1922(7):1-4.
[10] 刘质平.我国音乐教授的缺点[J].美育,1920(3):45-50.
[11] 战红岩.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12] 丰子恺.艺术趣味[M].丰陈宝,校订.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150.
[13] 李鸿梁.图画教育的改造[J].美育,1920(3):25-28.
[14] 周玲荪.教授图画应注意之点[J].美育,1920(2):15-17.
[15] 李姝.历史的记忆:《美育》杂志的编辑特色与历史意义[J].编辑学刊,2011(3):70-72.
作者简介:郭雨翔(1999—),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