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2023-07-18黄瑞付修瑞
黄瑞 付修瑞
摘要:法国的绘画艺术在进入19世纪之后大放异彩,不断推陈出新。此前的古典主义学院派艺术和浪漫主义艺术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艺术成就。18世纪晚期,法国资产阶级爆发了大革命,封建统治者无法再利用神学宗教等控制人民的行为。19世纪时期,资产阶级和工人的矛盾不断加剧,当时的艺术家们开始思考艺术应该回归现实而不是虚无缥缈,这是现实主义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之一。从本质上来说,现实主义作品的目的就是让观者重新思考现实。就像经验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一样,现实主义艺术家声称:“只有那些当下的东西,人们亲眼看见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因而,现实主义艺术家关心的是人们的亲身经历和日常生活,他们拒绝历史和虚构的主题,因为他们看不见不真实,认为其不属于现实世界。对周围世界的细心观察和真诚感受,使现实主义艺术家开始关注那些此前被认为毫无价值的东西,那个世俗而烦琐的世界,无产阶级的工人和农民是他们的主要描绘对象。现实主义画家大量描绘这些题材,就像是在绘制那些重大历史题材作品一样,满怀热情而崇敬地完成每一幅作品。现实主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体现了深深的人文关怀,对现代艺术尤其是对当下的中国艺术家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家们扎根现实,以米勒、库尔贝和杜米埃为代表,其绘画作品刻画了真实的人民生活和普通劳动者形象,深刻地体现了艺术家的人文关怀,为世界艺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基于此,文章探讨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4-0-03
1 现实主义的兴起原因
18世纪晚期,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此次革命广泛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改革进程。以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无法再利用宗教思想左右人民的意志。19世纪,由于社会的进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艺术家们逐渐回归现实生活,开始注重对真实的自然和现实生活的描绘,用绘画的方式展现自己对时代的诉求,这是现实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
从艺术史的大背景来看[1]184,浪漫主义绘画艺术占据主流地位时,艺术作品总是带有一种悲壮情调和传奇色彩,例如大卫和德拉克罗夫的绘画中时常带有一些悲剧性情节,具有泰坦尼克号式的电影性传奇氛围,这样的艺术作品在那个时期备受青睐,但是这种情节与普通生活相去甚远。现实主义画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进行对现实生活的回归[1]184。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乃至19世纪之前的艺术史,艺术创作始终围绕人文和神学两大主题。19世纪之前的艺术作品以古典主义为代表,着重围绕圣经和神话这一主题,浪漫主义又以英雄人物为主要刻画对象。现实主义画家认为艺术不应该只描绘虚幻的世界,而应该回归现实,回归真实的世界。
从现实主义发展历程来看,现实主义艺术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不能局限地将现实主义归为某种风格或者流派。总之,现实主义提倡面对现实、面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提倡艺术家走出画室、贴近自然,这对19世纪乃至后来欧洲艺术的发展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2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代表画家及其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2.1 农民的歌颂者——米勒
米勒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流派中的农民画家,于1814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世纪中叶,一些对当时政治体制不满和为了躲避世俗纷扰的画家来到法国巴黎近郊的村落——巴比松,美术史上著名的巴比松画派由此诞生。1849年,米勒来到了这里并一直在此生活直至逝去,以米勒、柯罗为代表的巴比松画家热衷于描绘此地的现实风景和风俗,巴比松画派后来成了现实主义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期间,米勒白天劳作,晚上作画,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因此将最普通的劳动人民作为作品的主要描绘对象,一改洛可可时期盛行的奢靡和享乐风格,真实地描绘自然,描绘普通生活。
《拾穗者》是一幅经典的农民题材的绘画作品,也是现实主义特征非常明显的作品,米勒将三个劳动人民放在画面的主要位置,其形象高大,衣着真实质朴。米勒在刻画人物时没有在脸部花费过多笔墨,而是将脸部安排在阴影之中,着重刻画农民劳作的体态,两名劳动者极力弯腰捡起麦穗,这正是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画面中最左方人物用手扶腰的动作是点睛之笔,这是长年累月辛勤劳作留下的习惯性动作,被米勒生动地呈现在了画布上,由此也体现出米勒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画面中每一处表达都是真实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整幅作品静谧、祥和,三名劳作妇女的形象健康而结实,默默劳作的场景与热闹的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是对农民艰辛的一种无声的呐喊。
同一时期米勒的经典作品还有《晚钟》。该作品描绘的是黄昏日落时一对夫妻在教堂钟声响起时双手合十虔诚祈祷的场景,整幅画面呈现出肃穆庄重的氛围,整体的人物造型质朴、纯洁,在淳朴的外表传递出一种容忍的思想感情,善良的勞动人民形象深深荡涤着观者的心灵。教堂的钟声穿过广袤的枫丹白露的田野,身旁装满土豆的推车和插在土地中的工具说明这对夫妻刚经历了一天的劳作,然而在听到钟声后,他们放下了工作,虔诚地祈祷,仿佛祷告能够使他们想象出天国的美好,能够彰显人性的圣洁,甚至可以消除一天劳作的艰辛。米勒笔下的这对夫妻没有洛可可式的华美服装和奢靡配饰,他们衣衫褴褛,皮肤在常年的劳作中变得异常黝黑,佝偻的体态和粗糙的手掌是贫困劳动者的标识。在简单的劳作工具和褴褛的衣衫之下,他们的身影在田野之中显得那么孤单,而祷告的回报又是那么的渺茫[2]。《晚钟》表面上表达的是农民对命运的恭顺,但更深层次的是对他们辛勤劳作的怜悯,对他们的付出与回报甚少的一种呐喊。农民日日劳动,来供给这个国家最基础的物质需求,这正是米勒要深切表达的法兰西共和国的农民形象,也是他作品中人文关怀的最好体现。
2.2 现实主义的领袖——古斯塔夫·库尔贝
古斯塔夫·庫尔贝(1819—1877)是现实主义的领袖,为了展现对现实生活的写实性,库尔贝在沙龙里展览作品时会省略作品的标签,目的就是让观者能够通过画面内容直接锁定画面主题,虽然作品没有名称,但库尔贝却把“现实主义”一词深深地烙印在了观者的心里。库尔贝在1861年曾说:“我想要真实地表现生活中的风土人情、艺术观念和人物的真实面貌,创作出来一种真正属于我所生活的时代的真实的艺术——这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绘画艺术的描绘方式只是存在于那些真实可感的东西之中,艺术家们应该把他们的艺术天赋应用到他所处时代的观念和事情之中。我认为,绘画在本质上是一种具象而非抽象的艺术,它是对现实生活和真实存在事物的一种再现方式,那些虚无不存在的事物,不属于绘画的范畴,要想我画一幅天使必须找一个天使给我看看。”
库尔贝于1849年创作了作品《采石工》。1848年,法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起义,对当时的资产阶级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工人们向刚建立的资产阶级联合政府提出诉求,要求改善现有的工作条件,重新分配财富。库尔贝也参加了这次工人起义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场起义在短短三天后就被资本力量用残忍的手段镇压下来,对工人来说,他们失去至亲的伤痛和心灵的创伤久久无法平复。这场起义也使“工人”这一尖锐的话题成了资产阶级与全国人民关注的重点。《采石工》展示了农村苦力劳动者的工作场景,这像是一瞬间的景象,库尔贝仿佛在面对面地观察。他用极其直观的表达方式刻画了两个人——一个年长的劳动者、一个年轻的劳动者。这是法国最底层人民的代表,他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既没有被美化也没有被理想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俗场景。整幅作品呈褐色调,在视觉上营造出了劳动的艰辛。同时年长工作者的跪姿也表现了他们工作的机械和单调,这种机械暗示他们对当时社会的失望。
库尔贝的另一幅代表作品《奥尔南的葬礼》,毫不吝啬地表现了农民的生与死,描绘了一个荒芜山区一场普通葬礼的场景。人们聚集在一起,庄严肃穆地送别逝者,牧师正在庄重宣读当地政府拟发的文件[3]。库尔贝选择了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才会用到的大尺寸画布,但《奥尔南的葬礼》中的人物极其普通。库尔贝的这一做法被当时的艺术评论家诟病为反英雄、反历史,一度让人大跌眼镜。画画中的人物都是库尔贝实实在在写生而来,有的甚至是他的朋友。远景部分是阴暗的天空和荒芜的滩涂。首先进入观众视野的是位于画面前景中央的坟茔,库尔贝没有用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光线就巧妙地完成了这幅画。在这里没有神的参与和耶稣下葬式的崇高,就是一场极其普通的葬礼,这也代表着普通人的生与死。1857年,著名艺术评论家尚弗勒里针对这场“葬礼”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描述的是一场小城镇的葬礼,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城镇的葬礼”。
2.3 声援工人阶级——奥诺雷·杜米埃
18世纪末19世纪初,艺术运动与发生在法国和欧洲的革命运动相伴而行,因此当时的人们有理由去怀疑部分艺术家的颠覆意图。当时,不管是文学艺术还是绘画艺术领域内的艺术家,随时都可能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论和激进想法而遭受牢狱之灾[4]。作为工人阶级的强力支持者,现实主义的代表艺术家奥诺雷·杜米埃经常用艺术作品发表批判性的社会言论和政治见解,结局就是被掌权者监禁起来。杜米埃是当时负有盛名的画家、雕塑家,但使他声名大噪的是他的版画作品。杜米埃称得上是享誉世界的版画大亨,他发明了石板印刷术,还向当时关注度最高的法国自由主义共和杂志《漫画》投稿,因此拥有大量的读者和粉丝。
杜米埃的版画作品《特朗斯诺奈大街的屠杀》与戈雅的《1808年5月3日枪杀起义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描绘的是一场令所有人诟病的暴力事件,二者都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特朗斯诺奈大街是法国某城市的一条普通街道,在那里,一名枪手枪杀了一名政府安保者。这名安保者属于暴力执法机构的成员之一,当时正在血腥镇压一场工人运动。枪声来源于一栋工人集会的大楼之内,因此其他暴力机构成员立刻包围了这栋大楼并且残忍地屠杀了楼内的所有人,包括无辜的居民[5]。杜米埃的创作手法是深沉的、尖锐的,他没有描绘屠杀的血腥,转而表现屠杀过后死一般寂静的场景,满地的尸体一片狼藉,一切就像刚刚发生,仿佛站在这幅作品前的每个观众都是这场屠杀的亲历者。杜米埃的这幅作品将他艺术理念中的人文关怀表达到了极致,看似粗糙,实际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工人阶级的声援、对暴力镇压的控诉。
杜米埃的另一幅绘画作品同样是对广大劳苦大众的声援——《三等车厢》。这幅画展现了1860年一节火车车厢内的场景。这节车厢的乘客大多生活窘迫,所以只能乘坐拥挤脏乱的三等车厢。在当时,一等车厢和二等车厢都有单独的隔间,只有富裕的资产阶级才有经济实力去乘坐。19世纪工业发展速度极快,受资产阶级剥削的广大劳动者是杜米埃关注的焦点,这些现实主题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当中。他通过对生活的写实,表现了这些市井中的普通人物,他们往往收入微薄,身份低下,没有社会地位,只能默默接受被剥削的命运。杜米埃敏锐地捕捉到三等车厢中人物的日常状态,作品中人物面目模糊、神情呆滞,眼神中看不到对生活的希望。杜米埃试图从人们的生活片段中随意摘取出一些细节,以达到他想要声援被剥削者的目的。
3 结语
现实主义也被称为批评现实主义,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反思性。19世纪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带有强烈的现实感,它吸收了古典主义绘画的精华,又摒弃了古典主义,在否决浪漫主义的同时又与其有一定关联。其所描绘的人物与事件都具有跨时代的价值,真正体现了时代要求,重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引起了底层人民的热烈反响。19世纪的法国现实主义增强了法国美术的生命力,不断启发艺术家们创作,对西方美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我国当代艺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蕊.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2):184-185.
[2] 秦晓波.米勒绘画中的农民情怀及艺术特征探析[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22(3):81-83.
[3] 李芳芳,常伟廷.库尔贝绘画中的现实主义[J].美术教育研究,2022(10):26-27.
[4] 冯璐晗.浅谈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绘画题材创作风格[J].美术教育研究,2019(21):48.
[5] 刘国庆.试论杜米埃艺术的特质[J].人间,2016(23):222-224.
作者简介:黄瑞(1968—),男,山东梁山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古典绘画艺术语言、写实绘画创作、当代绘画艺术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精神相结合。
付修瑞(1998—),男,山东枣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美术学(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