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工业遗产谱系构建与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研究
2023-07-18李子恒符锦马雨魏轶星甘焱予李榜晏
李子恒 符锦 马雨 魏轶星 甘焱予 李榜晏
摘要:工业遗产具有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价值,我国作为工业遗产大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复杂。自2018年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先后公布5批共194项国家工业遗产,抢救性地保护了一批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见证中国工业发展、传承工业精神的重要工业遗产。2023年,《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修订出台,增加了鼓励和支持革命老区、老工业城市参与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内容,并重新整合了国家工业遗产认定条件,推动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发展。陕西省作为国家大型工业建设的重要省份,工业遗产资源十分丰富。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发展需要,部分工业遗产与遗存不得不面临被拆除的命运。简单的大拆大建不仅是对城市文化肌理的破坏,还是对工业遗产资源价值的浪费。工业建筑在城市发展、规划和更新中的再利用价值已被诸多理论研究、实践案例证实。文章通过构建陕西省工业遗产谱系,研究陕西省工业遗产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模式,构建评价和诊断体系,开展路径研究,并探索与工业遗产发展模式的连接,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地讲好老工业的故事,为城市发展提供鲜活载体,增强工业时代文化精神感召力,推动工业遗产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工业遗产;风景园林;景观资源;价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4-00-03
1 研究背景
工业遗产指工业文明的遗存,核心物项可分为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两个部分。我国作为工业遗产大国,工业遗产数量多,项目时间跨度大,遗产保存情况不一,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复杂。工业遗产的研究与发展始终体现着多学科协同共进、多领域相融共生的特点。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发展特点,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需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工业遗产保护模式。
近年来,工业遗产保护研究进入地域性发展阶段,我国诸多学者结合城市实际,从城市历史、发展与规划出发,探索地域性的工业遗产保护模式。陕西省的工业布局和发展,由于国家战略的发展与调整,逐渐积淀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工业遗产[1]。陕西作为“一带一路”的陆路起点,回望这些饱含沧桑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工业遗产,对其进行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成为传承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陕西地方发展的重要手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研究起步较早,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研究工作[2]。随后,《下塔吉尔宪章》的发布标志着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与认同,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无锡建议》则代表着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研究的正式开端[3]。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工业遗产更新保护与再利用研究按历史时期划分,可大致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完善期和提升期四个阶段[4]。
萌芽期(1950—1967年):1952年,“工业遗产”的概念被提出;1955年,英国关于“工业考古”的概念逐步成形[5]。这一时期可视为后世工业遗产研究的初生阶段。
探索期(1968—2002年):随着西方社会的不断转型与发展,各国相继建立工业考古组织,开始从国家层面开展工业遗产的相关调查。工业遗产研究正式进入广泛的探索阶段[6]。
完善期(2003—2013年):2003年,TICCIH发布《下塔吉尔宪章》,该宪章的发布标志着工业遗产领域的研究正式迈入崭新阶段。之后《都柏林准则》《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等宣言、准则以及研究专著不断涌现,工业遗产研究及发展进一步完善。
提升期(2014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工业遗产研究呈现出主题化与多元化的趋势,国际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保护模式逐渐走向多元综合开发与利用,通过空间置换、功能活化、提升更新等方式,探索并实践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与再利用的當代模式。
2.2 我国研究现状
我国工业遗产相关研究,按时间阶段可划分为并轨期、发展期和提升期三个阶段。
并轨期(2006年及以前):2006年,为解决我国工业遗产保护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发展困境,在无锡召开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会议讨论并形成了《无锡建议》草案[7]。同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出台了《无锡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研究正式与国际并轨。
发展期(2007—2017年):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首次将工业遗产作为新的文化遗产品类纳入普查范围,体现了对工业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关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研究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
提升期(2018年至今):2018年11月,工信部颁布《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工业遗产保护的相关原则,为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2023年3月,《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修订出台,进一步加强国家工业遗产管理。依托前期阶段的经验积累和案例研究,近年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在进一步丰富学科理论基础内涵的过程中,尝试探索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
3 陕西省工业遗产的谱系构建与景观资源价值评价
3.1 陕西省工业遗产保护、再生研究新思路探索
工业遗产承载了城市宝贵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其潜在价值对存量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而言,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与重要资源,有助于城市在发展中更好地塑造地方城市特色印象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与更新再生都需要系统化的思路与梳理。陕西省工业遗产资源丰富,遗产价值可在空间层面景观化、过程化中体现。通过识别、分析并认定陕西省工业遗产及其重要特征,并运用谱系结构进行框架构建,探索如何识别、提取、表达与利用已经遭到一定损坏乃至拆毁的工业遗产,丰富并构建陕西省工业遗产研究内容与体系,引导工业遗产空间的转化及利用,探索适合陕西省发展情况的工业遗产保护模式,最终构建景观资源价值评估模式。
3.2 陕西省工业遗产的谱系构建
工业遗产的谱系构建在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中较少见。本文通过资料整理和实地勘查调研,梳理和摸清陕西省工业遗产的具体情况,从行业构成、工业遗产建设时间、工业遗产类型等方面展开研究。
根据影响工业遗产形态演变的自然和人为属性,将陕西省工业遗产谱系划分为溯源图谱、分级图谱、表型图谱、基因图谱、价值图谱,归结工业遗产形态,为识别陕西省工业遗产的生态本底、潜在价值提供特征描述与量化分析。
3.2.1 溯源图谱
溯源图谱根据工业遗产类型划分:纺织工业、机械与电子工业、石油工业、建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水工业和电力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以及陶瓷工业等。
3.2.2 分级图谱
分级图谱包括文物保护级、价值较高、一般等工业遗产。近年来,国家级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工业遗产建筑多有收录。我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内涵也涉及工业遗产的内容。
3.2.3 表型图谱
工业遗产可直观感受,如企业区位、厂区厂房、交通路网、生产设备、生活基础设施等。此类型图谱能体现出建筑外观、建筑风格、建造技术、观赏程度及实用功能,使工业遗产更具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与真实性。
3.2.4 基因图谱
历史基因(显性基因):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和工业精神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工业遗产,是其最明显的基因。
艺术基因(显性基因):不同时期的工业建筑呈现出不同风格的工业美学,同时,工业独有的巨大建筑体量也为工业遗产带来了独特的艺术张力。厂房、矿区、车间等不同功能的工业构筑物在空间尺度上的重新排列组合,为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与再利用带来了相应的艺术基因。
科技基因(显性基因):与工业相关的管理与科研场所等物质遗存,以及生产工艺、企业规章制度等非物质遗存,共同形成了工业遗产的科技基因。
社会经济基因(隐性基因):工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社会整体的进步水平,对城市空间的整体布局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的记忆与地脉相连接,一并融入情感价值,赋予工业遗产全新的社会经济价值。
3.2.5 价值图谱
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挖掘历史、产业、红色文化、地域价值,进而探寻符合现代消费者心理的体验、欣赏、沉浸、科教等价值。
3.3 陕西省工业遗产景观资源评价和诊断体系及路径研究
通过构建工业遗产谱系,研究陕西省工业遗产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模式。构建评价和诊断体系,开展路径研究,并探索如何与工业遗产发展模式连接。
3.3.1 评价和诊断体系
通过构建陕西省工业遗产的景观资源价值评价体系,诊断、识别工业遗产的景观资源价值。通过因子提取,确定影响工业遗产景观价值的规模因子、等级因子以及功能因子;采用权重赋值与层次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开展规模评价、主体评价、价值评价等;识别工业遗产景观价值的唯一性、完整性与真实性,构建一套完整的陕西省工业遗产景观资源价值评价模式。
3.3.2 景观资源价值评价路径
结合长板短板理论、激活再生理论等理论,对陕西省工业遗产的景观资源价值评价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以期求得目标工业遗产景观资源价值评价的最优路径,最大限度地保护、开发、利用陕西省工业遗产。
3.3.3 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多元路径
在診断识别与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探索陕西省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多元路径,并将其归纳为四大开发模式,进行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与再利用。
遗址公园模式:工业遗址地经过保护性再造后,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兼具文化学习与旅游休闲的景观价值,可以丰富城市意象。
博物馆、展览馆模式:对场地内保存较好、时代风格显著、具有工业文化记忆的建筑遗存进行博物馆、展览馆模式的更新利用,使工业文化与记忆得到有效激活,建立起文化认同。
工业旅游区模式:针对场地面积较大、配套设施较少且距离现居住区较近的工业厂区,建设功能完善且有独特IP风格的旅游区,与当地经济、产业协同发展。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改造工业厂区时,采用整体环境规划、功能置换等方式,连点成片,嵌入原有城市肌理,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资源价值,使之成为区域文化地标。
4 结语
陕西省工业遗产的谱系识别构建为工业遗产形态特征的挖掘和分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和方法,对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通过构建陕西省工业遗产的谱系,为研究其景观资源价值评价、识别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的学术基础。采用综合分析、权重赋值、层次分析等方法,对景观资源价值进行评价,梳理总结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多元路径,最终提出并构建陕西省工业遗产景观资源评价和诊断体系及路径,从而识别陕西省工业遗产景观资源价值,发展工业文化,提升陕西省工业文化软实力与工业精神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洋,张钰曌,刘怡.中国工业遗产史录·陕西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209-220.
[2] 叶瀛舟,厉双燕.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及其借鉴[J].上海城市规划,2007(3):50-53.
[3] 阙维民.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523-534.
[4] 陈翠容,蔡云楠.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的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进展[J].工业建筑,2022,52(5):34-41.
[5] 胡建新,刘伯英.英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遗产旅游概述[C]//2008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212-229.
[6] 陈翠容,蔡云楠.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进展: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J/OL].工业建筑,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S0n9fL2suRadTyEVl2pW9UrhTDCdPD67KZgOHcya8p9WkKFYV5i-rZzSHyh34iauHTrrAPl3rpql5vykS9ATB&uniplatform=NZKPT,2023-05-12.
[7] 高迎进,肖明珊.利用策略、价值内核与发展要义: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6):94-108,153-154.
作者简介:李子恒(1998—),男,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符锦(1989—),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
向:风景园林规划。
马雨(1998—),女,陕西榆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魏轶星(1998—),女,甘肃庆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甘焱予(2000—),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
向:风景园林遗产保护。
李榜晏(1973—),男,陕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与区域可持续景观。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生态评价的黄土丘陵区雨水景观系统及其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5137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