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非遗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探析

2023-07-18朱雅欣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育功能小学音乐

朱雅欣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正推动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改革。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其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是素质教育能力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中与非遗音乐的融合,能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贯穿古今,有利于推动音乐教学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非遗音乐;教育功能

一、非遗音乐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中华各族人民代代相传,具有浓郁地区特色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场所和物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生活与劳动中产生的精神财富,融合了优秀的价值观和审美内涵,承载了民族文化的丰厚韵味和创造力。非遗音乐包含传统音乐、戏曲以及表演艺术等,这都是个体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艺术形式,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变化与更新,其作为我国艺术的核心,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与非遗音乐融合现状

(一)教师缺乏音乐专业素养

部分小学音乐教师缺乏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往往忽视非遗音乐为学生带来的教育意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其对待音乐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而教师缺乏专业性,也会导致学生对非遗音乐的认知不足,失去探索欲望,直接阻碍了非遗音乐教育功能的发展。

(二)对待非遗音乐不够重视

非遗音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见证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發展的历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西方音乐对中华文化的冲击,教师自身教学观念存在不足,部分音乐教师更加重视西方音乐的教学,或认为部分传统音乐形式不够新颖,难学难教,只注重基本的近现代歌曲教学。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喜爱,导致学生观念出现偏差。

(三)缺乏完整音乐教学体系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课堂任务的高效完成,缺乏完整的音乐教学体系,忽略了学生对非遗音乐的情感认知,不利于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理解与传承,从根源上限制了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发扬。非遗音乐包含多种类别与形式,而教师由于自身专业性的缺乏,忽略对非遗音乐多样化形式的展现,导致学习出现片面性。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制度与计划,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讲解,枯燥无味的内容使得学生缺乏积极性,无法获得完备、系统的理论框架。

三、非遗音乐的教育功能

(一)非遗音乐具有德育功能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处于优先地位,是教育的灵魂和统帅,为其他方面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障。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发挥非遗音乐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与独特意蕴。非遗音乐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在音乐中融合道德教育,在教育中体会音乐韵味,这是实现非遗音乐德育功能的重要展现。

例如南音,作为千年古乐,它经历各种历史变迁,从中原随着闽南祖先迁徙而来,以泉州为中心,向厦门、漳州以及周边的港澳台等地延伸,并辐射到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只要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这种特殊的人文情怀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促进了海内外华人频繁交流的纽带,使得南音成为代代相传的乡音乡情。南音蕴含悠久的历史文明,丰富的故乡情怀,通过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寄托了对民族文化的深深热爱,将中华民族人民刻在心底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出来。将南音融入音乐教学中,对学生有着十分明显的德育功能。

(二)非遗音乐具有智育功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非遗音乐具有智育功能。智育对全面发展起到奠基与支撑的作用,为其他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与能力基础。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认知发展过程,也是帮助其构建数字思维、乐律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激发了学生智力、想象力与创造能力,是学生全方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非遗音乐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节奏、韵律与表达,对数字与符号有了深刻的认知。由此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音乐多样性,为创造新式音乐奠定基础。

例如古琴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一种将数字与符号结合的非遗音乐形式。学生在对这一乐器的了解中,认识到独特的记谱法,数字与符号的结合,不同的排序与节奏,可以呈现出形式多样的乐曲,也展现出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的演变过程。这种将数字与汉字图形符号结合的乐曲形式,展现了我国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智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创新性的认知,通过这些音乐知识与内容的学习,可以有效发挥非遗音乐的智育功能。

(三)非遗音乐具有美育功能

美育教育是协调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通过丰富非遗音乐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这就是非遗音乐的美育功能。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形式,在音乐中寻找寄托,培养情趣,推动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例如维吾尔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艺术形式多样的民族,他们具有活泼、热情并且热爱艺术的性格。在维吾尔族文化传统中,麦西热甫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寄托,融合了舞蹈、音乐、民间艺术和游戏的特点,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和美感。通过将包罗万象的内容,取其精华,形成独特的非遗音乐文化内容,值得学生从小去学习、去感悟,进而树立独特的审美意识,开阔视野,这也体现了非遗音乐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关键作用。

(四)非遗音乐具有体育功能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体育类音乐内容,符合这一阶段学生身体发育及素质锻炼的需求。非遗音乐具有多元化功能,可以娱乐调节气氛、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也可以发挥情绪调节功能,通过将非遗音乐融入体育活动中,帮助人们解决烦恼的情绪,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烟墩大鼓,作为民俗竞技类运动,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烟墩大鼓最初用来驱赶蚊虫,助威祈福。后来人们通过击鼓、拼鼓和传鼓的方式,锻炼身体素质与各项机能,充分发挥了非遗音乐类运动的体育功能。此外,还有许多活动与项目上应用烟墩大鼓,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例如烟墩大鼓为灵山舞龙舞狮伴奏、用烟墩大鼓为运动会开幕式伴奏,以及利用烟墩大鼓为青年服役庆祝与祈福等等,这都发挥了非遗音乐的运动精神,提高了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知。

(五)非遗音乐具有劳育功能

音乐起源于劳动,包含劳动元素的音乐作品大多围绕劳动者的生产生活而展开。通过非遗音乐文化,构建新型劳动模式,以美育劳,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实现非遗音乐与劳动教育的高度融合。

例如劳动号子是一种产生并生产于民间劳动的艺术形式。它是以体力劳动的节奏、劳动者的精神面貌与情感相融合的民歌。各地区不同形式的劳动号子,都寄托了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赞美,利用音乐给人们带来的力量,表达我国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展现其热爱劳动的精神面貌。通过学生对劳动号子的学习,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与习惯,进一步实现非遗音乐的劳育功能。

四、实现非遗音乐教育功能的途径

(一)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专业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带领音乐教学积极改革,构建先进的教育团体与教育理念,以此实现非遗音乐教育带来的发展。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较为缺乏非遗音乐教育的专业师资团队。因此,国家需要重视非遗音乐的重要性,培养教师对非遗音乐的专业化,及时转变教师的教学教育理念,重视非遗音乐給学生带来的重要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非遗音乐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感悟民族情怀。国家可以依据当地独特的地域优势以及民族特色,扩充地区特色教材与学校校本教材,丰富音乐课堂教学资源。师资建设上可以邀请专业非遗传承人进行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加强教师对非遗音乐的了解,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对于具有浓郁非遗音乐文化特色的地区,教师要注重立足于当地文化特色中,以学生更加能够接受的方式巧妙融合。各地区教育局可以结合当地环境特色,开办非遗音乐类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与赛事,让音乐教师积极参与,共同学习和进步。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小学音乐教育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信息资源,帮助学生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各地区音乐课堂可以建立网络资源共享,教师依据当地非遗音乐特色,利用微课进行录课,帮助其他地区教师及时补充非遗音乐内容,实现资源共享。

例如我国根据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信息化分析发布了App“非遗音乐图鉴”,这个软件可以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线上的播放形式,呈现给受众群体。这一举措也推动了各大音乐平台开展“传统音乐数据库及数字化传播”的活动,利用信息技术的收集与整理功能,增强信息化技术的时效性,进一步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师可以抓住这一重要举措,将其广泛应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使用相关App,观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页的展现形式,通过这种新颖的教学资源,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得非遗音乐突破了地域限制,走向千家万户。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导入,丰富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拓宽视野,增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三)传统融合现代,改进教材内容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艺术的表达方式以及情感的表达技巧。还要注重融合非遗音乐,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非遗内容,并推陈出新。我国部分小学使用的教材是老版本,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名占据少数,由于其中缺乏对数据的更新与转变,导致学生对非遗音乐认知不够全面,仍停留在几年前的数据中,这样的教材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也阻碍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化学习。

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发展特色,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非遗内容,增添到教材中,以此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在小学音乐教学计划中,对非遗音乐的分配占据少数,音乐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才能发挥非遗音乐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作用,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功能。

(四)强化本位思想,传承经典内容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民族本位思想,通过对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赏析与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寄托,深入对民族情感以及民族凝聚力的认知。帮助学生落实民族本位思想,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珍惜本民族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也是非遗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德育的重中之重。

五、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融入非遗音乐,有助于发挥非遗音乐的独特教育功能,实现本土文化融合,促进学生音乐理念的树立,不断拓宽艺术视野,帮助其养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全方面能力发展。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素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丰富教学资源与内容,将传统融合现代教材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自身传承经典意识,加强情感的表达与知识技能的提高,带领非遗音乐迈向新的教学阶段,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叶宇. “非遗”资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以江西省某小学为例[J]. 学苑教育,2020(32):91-92.

[2]张涛. 日照市金海岸小学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3]张娟. 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与山西非遗项目传承的关系研究[J]. 戏剧之家,2019(31):175.

[4]王建朝,胡爱华.“非遗”传承视野下我国民族地区小学音乐教育传承的思考——以贵州省镇远县城关三小为调查个案[J]. 民族音乐,2018(05):94-96.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教育功能小学音乐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实施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