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探析

2023-07-18谢少平王义友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四史高职院校

谢少平 王义友

摘  要:“四史”教育是深化育人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创新优化期间,可基于课程体系与“四史”教育深度融合。文章首先表明时代亟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融入“四史”教育,分析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四史”教育的深度结合价值,提出两者深度结合的有效策略,旨在融入“四史”教育以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促进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5-0065-04

“四史”教育具有较强的德育作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具有一致的育人目标,两者具有较高契合点。进入新时代,思政课重要程度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愈发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开启了创新改革的进程。“四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道德认知,增强“四个自信”,与高职院校思政课同向同行,两者深度结合有利于促进思政课创新改革。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四史”教育的深度结合价值

(一)时代价值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其发挥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为加速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进程,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突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地位,并指出“四史”教育是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是强化教育事业思政武装的重要途径,必须予以足够重视[1]。“四史”包括新中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群体更为完整透彻地理解“四史”理念及其发展脉络,且“四史”内蕴含诸多榜样力量及精神财富,将“四史”融入思政课可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发展与复兴的不易,在潜移默化中正确引导学生思维,继而从思政德育角度提高高职院校育人质量。

(二)实效价值

高职院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先锋阵地,近年来逐步加强了德育力度,力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职业人才,培育大国工匠,以加速新时代社会发展进程。思政课肩负铸魂育人使命,具有正确引导学生“三观”的功能,在现有思政课体系内深度融入“四史”教育,尤其融入“四史”生动形象的可视性、可感性资源,能够加深学生沉浸式感知,从而加速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

第一,学史明理。“四史”展示了历史真实,而高职院校学生历史知识相对有限,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四史”教育深度融合能够深化学生对既有历史的认知与认可,使学生能够汲取历史智慧丰富自身知识的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及人物,继而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理论辨析的能力。第二,学史增信。“四史”记录了历史前进方向,将“四史”教育深度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中,能够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借助“四史”增强学生“四个自信”。第三,学史崇德。“四史”中记录了诸多优秀人物的榜样事件与品德精神,具有较强感召力,与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相结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理念信仰,继而深化思政课德育效果。“四史”内蕴含大量历史事件,将其引入思政课不仅能够验证理论知识,还可借助真实事件案例降低思政知识的枯燥感,使学生感受思政魅力,继而大幅提升思政育人质量。第四,学史力行。“四史”内容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相融相洽,将“四史”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实现历史回顾,更可明确历史规律、总结经验,使学生正确认识先辈英豪的英勇奋斗精神,在“四史”可歌可泣的奋斗精神驱动下,对学生形成激励,激发学生产生爱国情怀,继而真正实现学史力行[2]。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现存困境

(一)“四史”融入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薄

“四史”是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思政教师逐步将“四史”融入课程教学中,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四史”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融入形式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四史”故事讲述,力图通过“四史”故事丰富与完善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并未将“四史”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育人目标相匹配,导致“四史”部分独立存在且略显刻意,“四史”教育内容较为单薄,继而限制了“四史”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积极作用。

(二)课程体系待优化,缺乏课程联动

區别于其他教学阶段,高校课程体系更为完整,除传统第一课堂外,还设有第二课堂以辅助理论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应用,现已逐渐形成第三课堂,即线上课堂。由此可见,从教学体系角度来看,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应由第一、二、三课堂构成。但在“四史”教育与思政教学融合过程中,普遍从第一课堂入手,并未将“四史”融入第二、第三课堂中,导致第一、二、三课堂缺乏联动,无法形成协同效应,继而降低了两者融合教学实效。

(三)缺乏教学反馈,评估测评不当

教学反馈结果是教师调整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与内容的根本依据,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思政学习状况。在“四史”与思政课程融合教学过程中,并未从“四史”角度出发进行课程评估测评,缺乏教学反馈,导致“四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教学难以深入。

(四)思政教师团队素养待提升

教师是实施教学工作的关键主体,其“四史”素养能够直接决定思政课程融合教学质量,但对于教师而言,“四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教学属于新时代产物,缺乏教学经验,且思政教师的“四史”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继而导致“四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教学产生一定问题,因此,为深化“四史”与思想教学的结合,需从“四史”角度建设一流思政团队。

三、“四史”教育与高职思政课教学深度结合的有效策略

(一)设置教学板块,丰富教学内容

1. 理论讲坛

以高职院校现有思政课体系为基础增设“理论讲坛”教学板块,用于深度解读权威教材及“四史”资料,结合思政教学内容讲好红色故事,深入挖掘“四史”资料,将思政教学点与“四史”故事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四史”精神,完善思政教学,采用对比分析、案例指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故事化形式生动呈现先锋党员的优秀事迹,通过“四史”解读思政课原有的理论问题,理论衔接历史,以此提高思政课理论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历史、感知历史,并提升学生思政水平。

2. 热点关注

历史是最好的教材。1921年初毛泽东与新民学会会员热烈讨论,结合时局明确了共同目的就是“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思政课教学关注热点提供了典范。高校思政课程可基于现有教学内容开设“热点关注”板块,以“四史”教育为核心设置思政问题,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对“四史”的理解,同時可引入辩论赛、主题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够通过“热点关注”板块正确认识疑难问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讨论与分析热点问题,在观点碰撞之间掌握科学方法,更好地避免历史虚无主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图像感悟

以图像符号为表征的视觉文化正改变和塑造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应不断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创新发展,赋予新的叙事形式,教师可在现有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内增设“图像感悟”板块,借助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刺激拨动学生的灵魂之弦。“四史”鲜活的实践中,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图片、宣传画、遗址遗迹、戏剧、电影、电视等静态或动态图像资源。基于“四史”图像资源的德育功能和铸魂价值,“图像感悟”板块通过宏观顶层设计、中观具体教学及微观细节方面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充分彰显其化人育人的功能,以“四史”图像的形象化思维增强思政课叙事效果,以多元建构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以多样化传播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3]。开发“四史”图像资源库,汇聚不同历史时期和反映不同教育主题的新闻图片、宣传画册、漫画、石刻、景观等图像资源,集自学、探究、教学、互动于一体,实现“四史”图像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同频共振,形成融“看、学、思、悟、行”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块。围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纪念日等主题的图像资源,设计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教学研究议题,将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结合起来。依托“四史”图像资源建构思政课教学图本,在“知识拓展、文化感知、价值追问”等教学环节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炼出“四史”图像资源中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英勇斗争的基因,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图本资源,在古今对比中理解思政课的理论、制度、文化和价值维度。

4. 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板块是构建“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协同育人局面的题中之义。在此职业发展导向下,思政课结合“四史”教育展开案例教学时,应优先选择与本行业相关的朋辈英才或英雄榜样的先锋事迹作为案例,采用该方式能增强学生代入感,使学生能够通过“四史”感受时代精神,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比如袁隆平院士奉献、创新、务实、团队、协作的职业生涯,就可以作为思政课上职业发展内容教学的生动素材。

(二)优化理论课设置,实现课堂联动

1. 第一课堂:传统课堂

第一课堂是指传统思政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开设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或事件亲历者进行互动,使学生在讲座交互期间实现情感交流与思想共鸣。为保障“四史”教育在第一课堂中融合渗透效果,教师应结合思政育人内容梳理教学框架,整体性分析“四史”资料与第一课堂教学间的契合点,使“四史”教育能够合理融入思政课堂。

2. 第二课堂:实践课堂

以思政课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实践项目,引入项目教学法,使学生通过项目深入理解思政理论知识。教师将“四史”教育渗透融入第二课堂实践项目中,可围绕“四史”资料设置实践课题,充分挖掘“四史”教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以此深化“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结合进程。当学生完成理论课实践项目后,要求学生填写项目实践报告,并于结项后进行现场展示,以此增强实践项目教学效果,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结合。可基于社团构建“四史”研究小组,结合各类纪念日(如抗美援朝、抗日胜利等)开展相应的专题活动;可将“四史”融入团日、党课、团课等活动中,为学生学习“四史”、研究“四史”创造良好环境。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高职院校还可与校外组织共同建立“四史”育人平台,并聘请“四史”相关的专家学者、老党员、老红军担任该“四史”育人平台的校外辅导员,用于拓展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场所。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寒暑假时间相对集中,此时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入红色地区感受红色资源,将抽象的思政理念具象化为“四史”实践,以此激发学生对思政课及“四史”教育的兴趣。

3. 第三课堂:线上课堂

信息技术及教学信息化平台现已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在“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深度结合背景下,为拓展教育广度,提升两者结合度,教师可借助微信公众号、教学信息化平台等设置“四史”教育专栏,借助教育专栏的形式将思政教学与“四史”教育拓展到线上。

(三)落实教学反馈,明确教学实效

第一,教育主体反馈。思政课教学中的“四史”教育是一项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应以学生问题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此保障两者结合育人质量。第二,教育客体反馈。教育客体指用于在线教学的第三方平台,即以第三方平台信息数据为依据了解学生的态度观点及思想情况,防止学生陷入错误思潮而不自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价值观念[4]。第三,教学手段反馈。主要是指借助教学评测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估,以了解学生的思政理念及“四史”理解情况。在新时代的教学中,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应用程度及应用频率逐步上升,教师可借助不同教学平台完成教学反馈过程,当学生针对“四史”资料及思政理念产生问题时,可直接通过在线平台与教师沟通交流,以此切实提高思政育人效果,并以在线平台为支撑实现差异化指导与个性化教学,继而进一步促进思政课教学与“四史”教育的深度融合[5]。

(四)加强教师“四史”内涵,建设一流思政团队

实现“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深度结合,核心和关键在于教师,必须组建一支高质量的思政教师团队。首先,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师学习“四史”,提升教师“四史”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周末大讲堂为加强思政课教师学习提供了一流品质的平台,应当充分发挥其“四史”学习功能。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学生。欲传人“道”,自身却不明“道”为何物,这与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其次,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四史”交流。交往手段的无限延伸,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通过在线交流,思政课教师可以扩大收集“四史”资源的时空范围,更好更快地凝练“四史”资源的思政价值点;线下交流能增进教师之间的“四史”情感,培养团队感情,打造一流思政教学团队,推动“四史”教育与高职思政教学的有机结合,更好实现思政课以史化人、以史育人的功能[6]。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深入结合符合时代发展形势,且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高职院校在创新改革思政课的过程中,可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中。“四史”教育深度结合思政课教学,可从不同角度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课程联动,结合新时代特征创新育人载体,多平台互补反馈,在此基础上组织实践活动,关注教师培养,以此保障两者结合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海霞.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分析——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8):81-83.

[2] 仉慧卿.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7):47-49.

[3] 汪大本,孙迎光.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内涵生成、现实困境及其实践策略[J]. 思想教育研究,2021(01):38-42.

[4] 钟玉梅.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金课”建设实践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2):182-184.

[5] 赵媛媛,徐立业.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三三三”模式实践与探索[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4(06):15-18.

[6] 杨洪林,肖卿. 高职院校“一聚焦两融入三课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04):72-74.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四史高职院校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