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更隐匿的脑梗死
2023-07-18
受访专家
汪阳
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常务),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出血性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熟悉神经外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长期致力于卒中中心的建设,在脑血管疾病领域有较深造诣,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动静脉瘘、颅内外动脉狭窄等脑血管疾病的介入和外科治疗。
我们知道,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意外,有其出现的时间和季节特征。最典型的是在秋冬季节高发,而在春夏季节发病进入一个低谷。然而也有研究发现,许多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在夏季也會出现一个“小高峰”,现在正值炎炎夏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这背后可能有怎样的原因呢?
〇 夏季的中风“小高峰”
在以往的认知中,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比较少发作的一个季节,但是这并不代表患者可以高枕无忧。秋冬季节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最主要的因素是寒冷低温,以及室内外温差大。过大的温差会大大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而这种温差在夏季同样存在。
夏季室外炎热,而家中、商场等场所空调冷气开得比较足,这种温差对于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是比较危险的。夏季一天的气温会有比较大幅度的变化,24小时之内如果温差大于9.4℃,就是诱发急性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大幅度的温度变化会激活体内的炎症因子,造成斑块的不稳定,斑块掉落在血管里,大量的红细胞、血小板和破碎的斑块积聚在一起,越积越大就会造成血流中断,诱发急性脑梗死。
同时,夏季出汗比较多,体液丢失多,易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老年人特别是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注意补水,高温失水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引发脑梗死的风险。因此,在高温环境下,中老年人要警惕危险的失水症状。水分减少了,红细胞和血小板黏在一起,血液流动缓慢,如果本身就存在脑供血不足,或脑血管本身就狭窄,容易造成脑血管局部堵塞,诱发急性脑梗死。
〇 反复发生的脑卒中
一旦发生脑卒中,意味着脑血管病变已经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如果不控制危险因素,很有可能再次发作。根据数据统计,一位患者发生脑卒中之后,3个月内大概有15%的人会复发;1年内大概30%的人会复发;3年内大概有50%的人会复发。
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的汪阳主任就接诊过一位68岁的男性患者,他曾在50岁出头时有过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一过性的肢体无力,但因为是一过性的,很快就好转了,因此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直到第二次脑缺血发作,恢复后他去医院检查发现了一侧颈动脉狭窄,但这位心大的患者仍没有采取治疗措施,五六年后这根颈动脉几乎完全闭塞,引发严重脑梗死,尽管送医后医生们尽力救治,仍导致右侧偏瘫。出院后这位患者持续卧床五六年,其间出现包括肺部等多脏器及泌尿系统的反复感染,十多年间共发生了4次脑卒中。
每一次脑卒中的发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汪主任告诉我们,供应大脑的一些大血管,如颈内动脉、椎动脉,一旦闭塞,每分钟约失去200万神经元,且不可再生,脑卒中一次相当于老了20岁,我们所有的运动、思维、感觉等各项身体机能都会下降。
〇 更隐匿的特殊脑梗
我们平常所讲的脑梗死有常见的三个症状:偏瘫、失语、面瘫,但有一种脑梗死却更为隐匿特殊。“更隐匿”是指其发生之前,会有一些血管病变的症状,但很容易被人混淆,很多人会觉得这些症状是其他的小毛病,或者是年纪大了的表现,但其实很可能就是这种隐匿的脑梗死已经悄悄出现。“特殊”是指其发生病变的脑血管部位比较特殊,跟我们平时常说的那种脑梗死部位不太一样。这种特殊的脑梗死,就是小脑梗死。
就在2年前,朝阳医院的一名护士王大姐在值夜班时突发剧烈的眩晕,睁眼闭眼都难以缓解,但意识清楚,持续了近半小时后又出现一侧肢体力量减弱的症状,同时伴有后脑勺轻微疼痛,最后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为小脑梗死、右侧小脑多发梗死。发病时这位护士年仅48岁,按理说并非脑梗死的高发年龄。分析之后,汪主任发现护士王大姐其实有脑梗死家族史,而且其家庭饮食习惯与脑梗死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王大姐家虽爱吃高蛋白、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但少食新鲜蔬菜、水果,且做菜重油重盐,加之她本身就存在血管狭窄,平时因为工作忙碌饮水量又格外少,还处于运动减重期间,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便诱发了小脑梗死。
汪主任提醒,当出现上述病例中后脑勺疼痛还伴随着眩晕,要警惕小脑梗死的发生。但头晕就像发热一样,许多原因、病症都会表现为头晕,因此,如何区分头晕是否与“小脑梗死”有关便至关重要。
1. 供血不足导致的头晕:这种头晕与体位相关,比如坐位时无异常,但突然站起时会突然感到眩晕,并且走路有踩棉花感。
2. 耳石症导致的头晕:耳石症多在年少时即发病,因此其导致的眩晕症状也多随之在年少时出现,而非脑梗死高发的中老年阶段。这种头晕反复发作,女性较男性更多发,并且也会与体位相关,会在调整体位时加重。但与供血不足导致的头晕不一样,这种头晕往往在头偏向一侧时更加明显。
3. 小脑梗死导致的头晕:往往突然发生,且程度严重,还会伴随神经功能异常,比如头疼、一侧肢体力量减弱、身体失衡等。
〇 在家自测小脑情况
小脑梗死和大脑梗死的症状也大不相同,大脑梗死会造成肢体力量明显下降,而小脑梗死肢体力量下降不明显;大脑梗死会伴随感觉障碍,明显的叫偏瘫,而小脑梗死会伴随头眩晕的症状。
如果仍觉得难以辨别小脑梗死和大脑梗死、轻微的脑供血不足,汪主任教给了我们三种方法,让我们自己在家就能自测小脑的情况。
1.指鼻试验:把手放远,用手指尖点自己的鼻子尖或者嘴巴,如果小脑有异,此时会有两种异常,一种是指不准确,另一种是指向的过程中不知道停,可能会快速地戳到脸上。
2.对指试验:用食指尖去点另一人的食指尖,如果正常,会跟指鼻一样会准确对上;否则会出现共济失调问题,对不上或者很用力地顶上去。
3.轮替试验:两手正反转圈,如果有异常,转圈会有交错或者打到自己。因为试验过程中可能会通过视力来纠正动作,指鼻试验、轮替试验可以选择闭眼加强版。
〇 脑血管的夏季养护法
汪主任告诉我们,小脑梗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动脉粥样硬化,这会造成脑内的细小血管供血不畅,在局部形成小的梗死灶,同时还会导致大血管内出现血栓或者斑块,导致脑梗死。由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大多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患有这三种疾病的也都是小脑梗死的高发人群。另外,部分心脏疾患也易诱发小脑梗死,比如房颤、心脏瓣膜病等,患有这些疾病的人群都要有所警惕。建议体检时要做颈部大血管超声,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每年要查一次颈部大血管超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除了定期检查,未病先防也尤为重要。从防范夏季的脑血管疾病风险、疾病变化的角度来说,首当其冲的肯定是对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原有慢病的监控与管理,防范病情变化。
首先,血压的合理控制非常重要。长期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不同,对于他们而言,全身周圍血管及颅内血管几乎都已经耐受了长期的高血压状态,即使已经出现了椎基底动脉狭窄等颅内血管病变,只要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就说明患者自身是可以耐受并且已经达到了身体内部的动态平衡的。如果我们生硬地将合并有脑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健康人的范围,也就是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患者反而极有可能出现脑供血不足。建议65—79岁的老年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血压控制在150/90毫米汞柱以下,如身体状况允许,还应进一步降低至140/90 毫米汞柱;大于80岁的老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血压控制在<150/90毫米汞柱即可。
其次,要多饮水,防止血液过于黏稠诱发脑梗死。中老年人忘记饮水是家常便饭的事,那么就需要记住四个关键词:定时、定量、恒温、防呛。因为老人常感觉不到口渴,不妨定时定量喝水,可以每2小时饮水1次,每次至少200毫升(约一次性纸杯的量)。需要注意的是,晚上8点后老人最好不要大量饮水,以免多次起夜影响睡眠。定量是因为老人消化能力较弱,餐后不宜马上饮水,以免稀释消化液,影响消化吸收,即使十分口渴也要慢慢喝,以1小时内饮水不超过1000毫升为宜。特殊情况可适量增减饮水量,以200—300毫升为宜。在高温、干燥的天气里或运动量大的情况下,身体会流失更多汗液,老年人可适当增加饮水量;而户外运动少,温度低、出汗少,可酌情减少饮水量。中老年不能喝太烫或太凉的水,以免对消化道造成损害,45℃以下的温开水为佳。防呛则主要针对有吞咽功能障碍、易发生呛咳的中老年人,喝水时要小口慢饮或借助吸管、勺子等工具饮水。如果中老年人呛咳的问题严重,可喝些粥、糊类食品。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