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血合理使用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效果的影响
2023-07-18周宝均通讯作者
徐 庆 周宝均 徐 兵(通讯作者)
(1.无锡市中医医院输血科;2.检验科,江苏 无锡 214000)
上消化道出血是诸多急性危重病常见的并发症,如肝硬化、消化道溃疡、胆道及胰腺疾病等,该病发生突然,出血量大,若不及时止血和补充血容量,很容易造成失血性休克,甚至造成死亡[1]。输血治疗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抢救性措施,可有效延缓大量失血引起的机体重要脏器灌注失常,提高临床治疗该类型疾病的成功率,为抢救患者保驾护航[2]。本研究,对常规输血与合理化成分输血进行了研究对比,旨在探讨有针对性的合理化使用成分血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0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合理化成分输血组)与对照组(输血单常规输血组)各40 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且符合输血指征。观察组男34,女6例;年龄31~65 岁,平均(53.8±10.2)岁;致病诱因:肝硬化23 例、消化道溃疡15 例、其他2 例。对照组男32 例,女8 例;年龄33~68 岁,平均(54.2±11.3)岁;致病诱因:肝硬化22 例、消化道溃疡14 例、其他4 例。组间一般情况类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输血申请单给予常规输血治疗,观察组根据血常规化验单情况给予针对性成分血输血治疗,根据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血缺失情况调整输血方案,以保证成分血的平衡合理使用。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输血前1 h、输血后3 h 均给予血常规测定,观察并记录患者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观察两组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做好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表示,组间数据统计分别给予t、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常规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输血前1h 各项血常规指标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输血3h 后比较各项指标后发现,两组Hb、PLT、APTT、PT 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PLT、APTT、PT 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s)
组别/n=40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Hb/%输血前38.92±5.62 39.25±4.85 1.052>0.05 PLT/(×109/L)APTT/s PT/s输血后输血前输血后输血前输血后输血前输血后73.61±4.58 42.61±5.8975.43±6.23 53.16±10.26 31.26±8.3118.62±4.2610.25±3.28 72.93±5.04 43.12±4.5665.31±4.3552.92±9.5845.26±8.69 1.3681.4164.1151.0264.663 19.12±6.32 1.415>0.05>0.05<0.05>0.05<0.05>0.05 14.36±5.28 3.206<0.05
2.2 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热2 例、呕血1 例,发生率7.5%;对照组休克1 例、发热3 例、呕血1 例、严重感染1 例,发生率12.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比较类似(χ2=2.633,P>0.05),无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危重症,具有发病突然、出血量大、致死率高等特点,因患者具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如肝硬化、消化道溃疡、胃癌等,治疗困难,预后较差[3]。在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患者表现为突然喷射性便血、呕血,且多为持续性,大部分患者肝脏功能受损,造成凝血功能相对不足,这为临床止血和快速恢复血容量造成了一定困难。临床除及时找出出血病因给予有效止血外,还应及时补充血容量,恢复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这对提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生存预后有重要意义。
当前,临床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给予悬浮红细胞输注,其能快速补充损失的红细胞,恢复血红蛋白水平,以保证大量出血患者机体细胞的输氧能力,降低因大量失血造成的失血性休克风险,这对大多数患者均有良好的效果。但不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因肝脏功能受损、雌激素灭活、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尤其对于血常规检查APTT≥30s 的患者。此时单纯给予悬浮红细胞输注,虽然可及时补充血红蛋白及血容量,但血液组织也得到稀释,使得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成分更少,凝血功能进一步降低,影响机体组织的自我止血能力,不利于肝硬化等肝细胞损伤患者的止血效果[4]。因此,对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成分合理化的输血治疗,可更有效地提高止血和扩血容效率,也是治疗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本研究,对照组均按照输血申请单给予常规输注悬浮红细胞单一成分,观察组则经血常规、凝血功能测定后,按照血液成分缺失情况进行针对性成分血输注,达到成分血输注个体化、针对化,并在输注后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液吸收情况,根据血常规、血凝指标变化对输血方案进行反馈性调整,达到输血治疗的最优化处理。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输血前1h 均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测定,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输血3h 后比较各项指标后发现,两组Hb、PLT、APTT、PT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组间比较观察组PLT、APTT、PT 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患者输血方式均可有效恢复Hb、PLT、APTT、PT 水平,但观察组输血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凝血功能,这与针对性输注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有关。两组患者输血期间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成分血合理输注与常规悬浮红细胞输注相比,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安全性高。
综上,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急重症,临床医护人员除给予及时止血外,还应重视成分血的合理输注,尤其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成份血合理输注更可提高凝血功能、缩短凝血时间,有利于快速控制病情,且临床应用安全性高,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