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服务业“西进”助力山区发展的“共富密码”
2023-07-18汪欢欢
汪欢欢
杭州提出要率先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城市范例,续写好“八八战略”杭州新篇章。面向新征程,杭州薄弱区域与重点区域在于临安、桐庐、淳安、建德等西部区、县(市)。
2022年西部区、县(市)GDP合计占杭州全市GDP的9.6%,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6%、14.8%、6.4%,可见,西部山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服务业领域尤为明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西部区、县(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己由2018年8.6%、2019年7.4%、2020年7.1%、2021年6.5%下降至2022年的6.4%。同时,与主城区相比,西部山区服务业产业层次也较低,传统服务业仍占主要地位,信息服务、科学技术和研究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重,服务业整体现代化水平不高。
服务业“西进”是助力山区实现共富的重要突破口
服务业“西进”是山区做大共富蛋糕的有力支撑。共同富裕做大蛋糕的首要任务就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充分发挥服务业的就业拉动效应、收入增长效应与产业互动效应,才能真正构建起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推动共同富裕。就业拉动效应是指服务业具有就业“蓄水池”功能,能显著带动全社会就业;收入增长效应是在就业拉动的基础上带来从业人员收入递增;产业互动效应则是指服务业的嵌入式发展带来整个产业体系效率提升与质量提升。
服务业“西进”是山区实现精神共富的核心动力。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在文明全面跃升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西部山区要实现精神共富,必然要求大力发展以满足人的直接需求的服务业(即消费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才可能使山区居民享有与主城区居民同等的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
服务业“西进”是山区应对生态约束的必然选择。西部区、县(市)资源环境得天独厚,是杭州的生态屏障,服务业相比制造业能耗水平较低。发展具有生态意义的服务业,有利于这些区、县(市)在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工业经济的生态约束下走出更能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的新路子。以服务业“西进”助力山区实现共富的四条路径
数字服务“西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数字服务融入农业,建设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园区、数字农业工厂,改造一批数字化种养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资生产企业,拓展智慧农业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乡村数字服务,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专业村和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以新型电商引流构建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络。推进数字服务融入山区制造业,鼓励大型平台企业通过组织型制造、服务衍生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共享工厂等服务型制造模式,带动西部区、县(市)的中小制造企业融入全市新制造网络。发挥西部区、县(市)生态自然景观优美、商务人居税费等成本相對较低等优势,鼓励智慧物流、数字娱乐、科技金融、数字健康、总部研发等数字服务新形态向这些区、县(市)集聚。
生产性服务业“西进”,提升一二产业附加值。将主城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势向山区延伸,推动西部区、县(市)农业和制造业提档升级。一方面,以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积极探索培育集作业、维修、培训、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发展农产品营销、品牌策划、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业服务主体,鼓励供销、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半托管)、代耕代种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以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西部区、县(市)的制造业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要积极引入研发设计、商务金融、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加快产业合作与对接,探索具有区域发展特点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两业融合”路径。
幸福产业“西进”,塑造西部山区独特韵味。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特色的农业基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景区村庄,深入推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跨界融合、业态创新。鼓励发展乡村民宿、乡村休闲、乡村康养、乡村运动、乡愁产业、共享经济、美丽夜经济等新业态。放大亚运效应,针对不同年龄层和喜好群体定制主题旅游产品,融入参与性高、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推动马拉松、龙舟、骑行、钓鱼等运动赛事“入乡进村”。依托西部独特丰富的山地资源,开发山地自行车、山地越野、山地速跑、峡谷溯溪探险等户外山地运动产品。利用千岛湖、新安江、富春江等水域资源,开发游艇、皮划艇、帆船、漂流等特色水上运动产品。针对高端市场客群,开发低空飞行、滑雪、赛车等新兴旅游产品。结合数字赋能,大力营造文化消费、体育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标志性消费场景。围绕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进行产品与服务创新,西部山区有条件成为幸福产业集聚地、潮流消费新空间,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公共服务“西进”,打造宜居宜业新空间。围绕婴育、教育、就业、居住、文化、体育、旅游、医疗、养老、救助、交通、家政等领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西部山区倾斜、向农村下沉,实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共享、同质同标。围绕公共服务“西进”,可探索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空间开发模式)+SOD(以服务为导向的空间发展模式)融合发展模式,建议将文化、体育、医疗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沿轨道交通向西部区、县(市)迁移布局,从吸引人、到留住人、再到形成“城与产”,最终构建新兴宜居宜业的人口与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