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路径探析

2023-07-18王慧董博清

甘肃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主题教学跨学科德育

王慧 董博清

【摘要】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主题活动,以跨学科知识为内容,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素养的教学实践形式。本研究从德育的课程性质、实践属性、现实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德育课程中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必要性及实施困境,并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跨学科共同体的建立、教学内容的设计等方面提出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实施的路径。

【关键词】德育;主题教学;跨学科;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0—0019—07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课程的实施不是孤立的,需要寻求多学科之间的融合点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实现跨学科协同育人。下面,笔者从德育的课程性质、德育课程实践属性、德育课程实施需求等方面阐述德育课程中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当前的实施困境。理论探讨结合实践案例分析,探究主题式跨学科德育教学的实施路径,寻求德育实施的新样态。

一、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内涵

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以主题统整学科内容,跨学科革新德育实践模式。主题教学和跨学科教学是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包含的两个关键词。

(一)主题教学

20世纪50年代,主题教学(thematic instruc? tion)的理念最早在美国提出,可追溯至当时的教学改革运动。1955年,美国的哈纳首次比较系统地界定了这一概念,他认为主题教学基于儿童社会需求,围绕某一具有社会意义且横断各学科的主题理解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学习体验[1]。哈纳强调选定主题的社会意义和跨学科性质,其实质是打破学科界限,基于社会现实进行的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体验。20世纪80年代,主题教学的内涵继续深化,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学者李祖祥认为,主题教学是通过横断各领域的主题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動性,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2]。纪德奎和乔虹指出,主题教学是就分科教学表现出的现实不足而提出来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教师围绕核心主题,整合多门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学科,让学生体验不同学科视角的深度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发展,培养综合素质[3]。熊芳玉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出发,指出主题教学的两个关键点,即特定主题和课程资源整合,强调“特定主题”的广泛性,包含社会热点话题、学科核心概念、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等;“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不囿于某一学科领域[4]。不同学者的界定是相互关联的,同样体现主题的跨界融合,强调主题教学本身具有跨学科性。

从历史发展演进来看,主题教学实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产物,他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立足社会现实需求,落脚到课程整合,具有跨学科性。主题教学兼顾跨学科性和社会性,是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指出德育课程的设计与组织方式是主题式的跨学科活动形态,是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的学科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指向社会问题的解决。

(二)跨学科教学

欲知事物的本质需先从概念开始,探讨跨学科教学首先要知道跨学科的由来。20世纪20年代中期,跨学科(cross-disciplinary)一词最先由美国的伍德沃斯教授提出,到50年代,这一用语在社会科学界被普遍使用,80年代传入我国。刘仲林认为“跨学科”的含义至少有三层理解:一是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或方法的一种教育活动;二是指包括众多交叉学科在内的学科群;三是一门独立学科,以研究跨学科为基本内容,即“跨学科学”[5]。可见跨学科内涵丰富。

从教学视角来看跨学科的含义,跨学科教学是指以一个学科为基础,选择一个中心课题,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对所指向的共同课题进行教学内容加工和设计的活动过程[6]。根据这一概念阐释,从本质上看,跨学科教学与主题教学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都是对分科教学内容结构和方式的一种革新。跨学科教学是课程结构与教学策略的合体;分科教学是跨学科教学的基础;跨学科教学内涵分科教学[7]。在借鉴不同学者观点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目前的跨学科实践,这样界定“跨学科教学”这一概念:跨学科教学意在打破学科界限,有效整合各学科相关知识,挖掘不同学科的关联要素构成一系列课程内容,以核心素养为目标选择相符合的德育主题并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以主题的形式串联不同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融合。

(三)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

新课程方案强调课程要协同育人,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主题教学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和开放性,德育同样符合跨学科性和主题统筹性。跨学科是开展德育的一种方法论,将跨学科思维应用于学校德育的开展和实践,构建新型的德育途径和方法。有学者指出,跨学科德育是依据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所涉及的德育主题为中心,对照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年段发展目标,通过“学科与学科协同,学科与实践活动整合”的方式开展学科德育实践模式[8]。学者们强调德育主题和学科协同,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综合了主题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的关键内涵,各学科都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围绕德育相关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按计划对学生教授德育内容,通过活动指导学生实践[9]。

如果将主题教学和跨学科教学放在一起,那么二者指向相同,侧重点不同。德育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以主题为中心,聚焦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体现学科间的有机整合,在德育课程实施中体现德育的跨学科性和活动的主题性。鉴于此,本文的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以思想道德教育为起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主题活动,以跨学科知识为内容,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良好道德素养的教学实践形式。

二、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必要性

(一)德育的综合性與实践性决定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需求

1.德育的综合性决定了德育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跨学科实践。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法治、政治和思想教育等多方面,换句话说,德育不止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都蕴含着德育,德育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鲁洁认为德育是系统活动的过程[10]。德育的实施过程体现系统综合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来协调,活动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实践。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的课程性质可以看出,德育本身是一门系统化、综合化的课程,自然会呈现出整合性和交叉性[11]。学科领域和德育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所有的学科领域都有助于德育的实施和发展,德育课程中的每一个目标要求都不能依赖某一学科来实现,这必然要求教师运用跨学科的方式整合知识,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教学活动,以综合化途径满足德育的课程目标。

2.德育的实践性决定了德育过程具有统筹性,需要跨学科主题活动落实实践育人目标。实践是教师向学生施以教育的基础,实践性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特点。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论点。那德育谁来教?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在实践中加强德育,也就是说要通过行动进行德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和影响。实践活动是复杂而多变的,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所以德育课程的实施不能任意为之,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决定了德育需要整合相关学科知识、以主题为中心的跨学科实践。

(二)单一学科模式的局限性决定了德育需要跨学科实践

单一学科教学的局限性凸显,使得学校德育必须要探索新的实践形式。学科教学是教学形式的主流,德育作为一门学科也被列入必修课程之中,《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学科为大家所熟知。学科教学突出学科知识,每门学科知识之间存在屏障,使得知识无法互相联系,固化了学科教学,从当前素养导向的理念来看,难以实现全面育人。虽然教师熟悉德育内容,但以什么样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确实是一个难题。单一的学科教学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道德知识的传授不是单纯讲出来的,德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最终也要指向社会实践,学科教学将德育与生活割裂开来,教师疲于讲授德育知识,然教学效果甚微。由此,单纯依靠《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教学或是专门的德育课程不能达到当下德育的目标要求,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打通学科间的知识壁垒,让德育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弥补单一学科德育的局限性。

(三)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够满足德育实施的现实需要

跨学科主题教学强调以不同学科的视角审视一个主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深入探究主题,既能弱化学科界限,又不至于完全模糊学科属性,避免泛活动化,能更好地提升学习成效。跨学科主题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辩思维、沟通合作、问题解决等共性素养上独具优势[12]。德育课程旨在解决学生的一些不良道德行为问题,通过改变原有态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行为方式。他的有效性在于学生课堂上全身心的投入和情感的认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通过各种真实或近似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并加强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所以德育不止于课堂,更强调在生活中体悟和践行。德育在“五育”中具有特殊地位,不同于其他各育,德育要达成的目标仅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单一学科德育和专门的德育课程都有局限性。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注重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生活情境的创设、活动方式的多样、教学实践,能最大程度保障德育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进行德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13]。但在教学实践中,对其研究远远不够,不少学校都在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但在实施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三、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通过现有文献研究的分析和总结,结合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践经历,归纳出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认识不足、关系不清、实施不顺等问题,导致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一)认识困境:德育实施过程中跨学科和主题意识不足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动。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是一项综合教学改革实践活动,要落实和推进这项教学改革工作,教师是关键。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和掌舵人,教师对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决定跨学科德育实施的效果。然而,一些教师对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未能全面准确认识。一方面,教师自身认识不足使得在一些行为上有所偏颇。在现实教学中,教师没有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常规模式和思维方式,重视学科教学。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自身存在问题,何谈教育学生呢?教师应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当下的学生,反思教育现状,寻求新时代教育新模式。另一方面,作为学科教师,受自身所教学科限制,比较关注学科知识教授,忽视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关联,对其他学科知识置若罔闻,不愿有所突破。很多教师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事倍功半,往往不会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甚至产生抗拒心理。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教师的积极响应,很多时候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却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支撑自己的教学实践,所以出现了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很少涉及跨学科的现象,这是当前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开展的一大困境。

(二)关系困境:德育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度不够

德育与其他学科缺少联系,不能相互贯通,使得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陷入困境。多年来,传统的学科教学使不同学科之间泾渭分明,而德育是一项综合性活动,《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内容上涵盖甚广,包括政治、经济、社会、道德、健康等方方面面,具有跨学科特征[14]。德育不是单靠一门学科就能实现,需要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二者各有侧重,要实现协同育人,不能顾此失彼。由此,德育要与其他学科保持紧密联系,否则离开学科的德育课程好比“无根之木”,无法立足。就目前来看,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完成自身学科的教学任务,又要兼顾德育,落实课程思政,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厘清主次,把握教学重点,巧思教学环节。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过于关注德育内容,导致与其他学科内容脱节。另外,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混淆了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导致重德育大于重学科的现象。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该有的地位不能撼动,不能为了德育而舍本逐末,这不是跨学科德育实施的本意,这一矛盾是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又一困境。

(三)实施困境:教师忽视学科大概念,德育教学实效不高

“行百里者半九十。”完成德育教学环节并不意味着跨学科主题教学就成功了,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如果仅仅简单沿袭学科本位,囿于单一学科困境,固守自我学科边界,将不利于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综合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学科德育的局限日益显现,单一学科内部线性知识的学习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内容,但是忽略了德育本身复杂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繁杂且无法融通,不便于知识提取及使用[15]。而且这样清晰的学科界限让德育在众多学科中难以实现协同育人,教师通常花费大量时间给学生教授文字、公式等具体内容,错过了学科中渗透德育的契机,而且这些学科中的具体内容很容易被学生遗忘或者可能在生活中根本不需要它,不少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不掌握一些基本的学科概念,出现了教的知识都还给教师的现象。由此,在教学中教师缺乏学科大概念意识,使得主题的选择面临极大挑战,这也是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教育改革一直在强调落实核心素养,对德育而言,评价更应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意志品格,是否真真切切體现在受教育者身上。反观当下的教学实践,结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单纯看待德育实效,忽视学科教学效果,原本的基础目标没有达成,得不偿失;有的过分注重学科教学效果,全力追求学科教学成绩的提升,忽略德育的综合性、系统性,不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这是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又一现实困境。

四、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实施路径

做好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工作,需要正视困境,敢于面对。教师是跨学科德育课程的实施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成效。从教师层面看,理解跨学科德育是什么、怎样开展主题教学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成为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开展的难点。需要结合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理论探索以及一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析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可行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将跨学科主题教学融入学校德育的实施过程中

随着学科课程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传统的、相对固化的教学科目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使教师缺乏对学科内容整体性的把握,这一困境促使教育者开始反思学科教学问题。实施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关键在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敢于创新,不断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转变观念是前提,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需要确立的育人观念。在新课改理念支持下,众多一线学校重点突出德育建设,设置德育校长,统筹指导、开展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在实践探索中,召开跨学科主题班会是一大特色。学校每学期初由年级负责人确定每周主题班会的主题并列出计划表,班主任负责落实并选定班会主持人,每个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调整。例如,某初中的跨学科主题班会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阐述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实施。首先,以语文学科为基础,从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内容出发,依托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这一活动展开[16],选取《黄河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土地的誓言》这四篇课文,通过讲述和学习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激发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历史教师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了解语文课文中事件的历史背景,组织学生观看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英雄故事,让学生明白我们生活的和平年代,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道德与法治教师围绕英雄人物一生的故事,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谈谈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了什么,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体会抗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影响,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该怎样爱国;最后,美术教师组织学生绘出自己内心所想,让学生在自由创作中感受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浴血奋战、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促进美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道德情感。

(二)加强德育与各学科间的关联,建立教师“教研共同体”

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围绕主题活动,以跨学科知识为内容,这一特点决定了跨学科德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团体的协作。教师要具备跨学科能力,借助“教研共同体”更好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内容互联,提升自身跨学科素养,共同协作、互相监督、提高教学质量[17]。一方面,学校德育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德育意识,加强跨学科教师的德育意识培养;另一方面,学科教师的德育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应对跨学科教学,使得不管是学科教师还是德育教师都有局限性。因此,合理运用教学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合作交流会提高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此外,加强学科间联系,需要学校落实相关教研制度,在分科教研的基础上进行合科教研,教师们围绕主题,聚焦问题,整合不同学科间相关联的知识。学科教师要虚心向其他学科教师学习,增加不同学科的知识储备,灵活调动相关内容,并立足学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统筹推进教学设计的提升,双向加持,保障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能够高质量开展。

实践研究可知,教师共同体能加强学科间联系,为德育的实施提供沃土。各学校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响应“双减”政策,因地制宜,自定活动主题,一是本着“培养兴趣,增强信心,体验快乐,提高能力”的原则,开展跨学科德育教学相关主题活动。比如,围绕“责任担当”这一主题,结合道德与法治和语文、音体美学科的课程知识,通过诗文朗诵、主题征文、书法绘画、歌舞器乐、趣味活动等多种活动,搭建平台,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在实践中收获知识与能力,培养他们正向的合作与竞争观念,为步入社会保驾护航。二是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作用,家长与学校统一思想,相互理解,共同培育。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连接作用,共同推进社会教育的实施。各校积极努力,引导学生树立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三)围绕学科大概念精选跨学科教学的主题,注重德育实效

德育主题的选择要关注学科大概念,聚焦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思想,以主题统领德育教学内容,将跨学科思维渗透到每一节课堂中。埃里克森聚焦课程内容,认为大概念是指向学科中的核心概念,是从学科内容中抽象出来的深层次的、可迁移的概念[18]。大概念具有概括性、永恒性、普遍性、抽象性,围绕学科大概念进行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19]。跨学科德育的课堂主要形态是进行主题教学,毋庸讳言,确定主题是第一步,也是进行其他教学工作的前提,他决定了课程的内容。主题的选择可以依据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要求,也可以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现实生活的考量。

针对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单向思维、缺乏核心概念意识这一现实困境,各学科教师应紧紧围绕学科核心概念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以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为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在课程内容部分,分学段设置了相对应的学习主题,有针对性地对不同阶段学生进行相关联的主题教学,教师可参照课标选择与设计教学内容。

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会发现,围绕学科大概念进行德育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双赢。抓住学科的核心概念,使教师能够在保证主题教学的过程中,突出重难点,在教学中灵活应变、有的放矢,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有迹可循,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学科大概念让知识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使学生在社会中遇到更复杂的问题也能有应对挑战的能力,发展学生指向未来的终身素养。

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主题活动,以跨学科知识为内容,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素养,符合新时代课程方案的新要求[20]。《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政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跨学科德育按学生成长规律组织德育内容,围绕学生发展和社会生活选定德育主题,开展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效果,确保德育的一贯性和整体性[21]。新时代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当下,教师应当树立课堂教学的全局观,即“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认知过程”。学校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改革也是如此,学校德育必须率先改革,通过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更好地落实这一根本任务。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学会从多学科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校形成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态势,与新时代的育人方针相契合。

综上所述,从理念、教研、确定主题等三个角度提出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可实施的路径,从教学实践出发,跨学科主题教学、德育实施和跨学科教学设计这三者本身就包罗万象。那么,如何以跨学科为抓手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德育教学方案极其复杂,相关研究亟待深入。

参考文献

[1]HANNA LAVONE AGNES.Unit Teach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New York:Rinehart,1955.

[2]李祖祥.主题教学:内涵、策略与实践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2(09):52-56.

[3]纪德奎,乔虹.主题教学的本质、实施现状及改进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1):55-59.

[4]熊芳玉.主题教学三范式[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06):47-48.

[5]刘仲林.跨学科教育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6]杜惠洁,舒尔茨.德国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08):28-32.

[7]田娟,孙振东.跨学科教学的误区及理性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9(04):63-67.

[8]杨宏宇.跨学科德育—激活学校德育的一池春水[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01):487-488.

[9]黄敏.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教学与管理,2018(18):92-94.

[10]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2]詹泽慧,季瑜,赖雨彤.新课标导向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开展:基本思路与操作模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01):49-58.

[13]来尧林.提高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成效的策略[J].中国德育,2015(02):35-37.

[14]石芳,王世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06):03-13.

[15]李刚,吕立杰.大概念课程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架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Z2):35-42.

[16]溫儒敏.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17]黄敏.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教学与管理,2018(18):92-94.

[18]Erickson H L.Stirring the Head,Heart,and Soul:Redefining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 Corwin Press,1995:221.

[19]邵朝友,崔允漷.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设计:大观念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7(06):11-19.

[20]素养导向,一体化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

[21]钟启泉.课堂教学的分析性要素[J].基础教育课程,2015(21).

编辑:徐春霞

猜你喜欢

主题教学跨学科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