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部编版初中语文诗歌朗读策略

2023-07-18朱先云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8期
关键词:语速意境诗歌

朱先云

摘要:语文课堂是弘扬诗歌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筆者在多年教学中发现,不少教师只注重应试技巧的指导而忽略诗歌朗读指导,只注重中考必考古诗文教学而忽略现代诗歌教学。因此,笔者尝试以部编版语文教材7~9年级中的经典诗歌为例,从朗读技巧的把握、朗读氛围的营造和诗歌意境的品析等方面就诗歌教学的朗读策略谈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朗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华夏儿女,在用勤劳的双手缔造璀璨文明的同时,也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留下了诗歌的种子。从遥远的《诗经》开端,一首首诗歌,或荡气回肠,或柔肠千转;或高呼家国情怀,或互诉儿女情长……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纵然到了现代,诗歌依然繁盛不已,各类诗歌流派层出不穷。然而,曾几何时,当城镇化的脚步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人们阅读的无功利心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功利化、快餐化的阅读,讲究格律、意蕴的诗歌之光逐渐黯淡,落魄地走下神坛,孤独地蜷缩一隅,逐渐蒙尘。

在诗歌教学的主阵地——语文学科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困境。语文课堂按理应成为弘扬诗歌等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诗歌所占的篇幅也不小,就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而言,共收入古诗词83首、现代中外诗歌18篇。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只注重古诗词教学而忽略现代诗歌教学,只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古诗词而忽视非课标推荐篇目,只注重应试技巧的指导而忽略诗歌朗读指导。教师的讲,重在意象分析与写法指导;鉴赏,侧重修辞手法的寻找与辨析;读,更多的是毫无感情的读,确切地说是“读字”,而不是“读诗”。

那么,我们的教材在编写时没有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吗?纵观初中六册语文教材,不仅对诗歌,而且对一般文章的朗读也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如七年级第一单元就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重音和停连”。就诗歌而言,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的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举办以小组为单位的诗歌朗诵比赛”“合唱诗朗诵”的教学建议,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现代诗教学中设置了“自由朗读”的任务,等等。

不仅课文中对诗歌阅读做出了具体要求,课程标准更对诗歌朗读提出了总体性要求,即“有感情地朗读”“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因此,加大诗歌朗读教学指导,对熏陶学生的诗歌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真正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着手,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描绘美的能力。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从诗歌朗诵入手,花大力气抓好朗读,让学生会朗读、爱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在朗读中领悟诗歌的精髓,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那么,诗歌朗读究竟应该如何教呢?本文就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诗歌为例,就初中语文诗歌朗读策略作浅要分析。

一、掌握必要的朗读技巧

相较于普通的文本朗读,诗歌朗读更讲究朗读技巧,因为诗歌的语言更为凝练,诗歌的感情更为强烈。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对把握诗歌的表情达意、传递诗歌的语言魅力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调整语速和语调。读轻快恬淡的诗歌,有时要读出舒缓的语速,有时又要读出轻快灵动的感觉,语调以升调为主;读悲伤忧愁的诗歌,语速要低沉舒缓,语调要保持平稳;读高亢激昂的诗歌,语速应加快,必要的时候可以读得斩钉截铁;读消沉伤感类的诗歌,语速一定要慢,语调保持平调。

以《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为例,这首诗是陈与义偏安一隅之时回忆洛中旧友之作,通过对往昔洛阳饮酒赋诗交友场景的描绘,来抒发亡国之思。上阕“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读时要用平调,语速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进行回顾,人、月、桥、花、笛相互构成了一幅清新雅致的图画,充满轻快活泼之气。下阕“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所表现的意境与上阕截然相反,笔锋陡转,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国破家亡、身世浮沉的落魄景象,读时语速要舒缓低沉,语调应用曲调,先降后升,再降;感情沉挚悲痛,真切感人,意蕴绵长。只有读出感情的变化,才能充分展现出作者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悲痛。

再以李白《行路难(其一)》为例,这首诗展现了李白在被赐金还乡后理想抱负不得施展的苦闷彷徨,前五句主要展现内心的抑郁无比,左冲右突找不到出路,最后一句仿佛突然找到了突破口,对前途陡地产生了坚定的信念。因此,在读前五句的时候应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展现出来,语调要低,语速要慢,读得舒缓低沉。最后一句,作者终于从低沉的情绪中走出来,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乘风破浪实现理想,读时语调一定要高,语速要稍快,要读得斩钉截铁,要读出豪迈之气。

其次,要读出诗歌的停连与轻重,让表情达意更加充分。关于重音和停连,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注释部分有了详细的介绍,该单元也将重音和停连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来加以练习。简单来说,就是要在需要加强语气的时候连接,在需要舒缓语气的时候停顿,在需要强调突出的时候读出重音。以历史剧《屈原》一课中屈原对电的呼唤(虽是历史剧,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为例: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呀!”

在这一段呼告中,三个“劈吧”、三个“劈开”、两个“多么”之间,就需要读出连续的感觉,而且最后一个“劈吧”和“劈开”都需要比前两个读得更重。像“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在“宇宙中”后面应稍微停顿,让句子读起来更有节奏。

二、营造诗歌朗读的氛围

诗歌教学一定要注重朗讀氛围的营造,好的氛围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诗歌的意境,增强审美体验。以我个人为例,我在每天晨检的时候都让学生10分钟以内收好作业、完成晨扫,然后全班立于课桌一侧,双手捧起书本大声朗读。虽然读的不一定是诗歌,但在这种大声读书的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会聚焦于书本,将杂念瞬间排除。

聚焦于诗歌教学,教师应坚持一个理念——唱诗。诗歌本身都是可以唱的,现代诗也不例外。现在古诗的各种演唱版本层出不穷,像那英和王菲演唱苏轼的《水调歌头》、沈谧仁演唱白居易的《琵琶行》、萨顶顶和尚雯婕演唱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当然,诗歌教学中的“唱”并非演唱。但是,至少要保证每一首诗都要有一首合适的背景音乐和一个合适的背景画面,要保证每一首诗歌都能读得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的意蕴,读出诗歌的美感。当音乐响起,一个或雄壮或唯美或凄婉的故事在师生抑扬顿挫的朗诵中由文字变成画面,变得真切可感。我想,这首诗歌的灵魂应该早已注入学生的灵魂,对诗歌的理解自然会更加透彻。在音乐中朗读,在画面中共读,一同感受诗歌的美好。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在服装上下功夫,穿上与诗歌意境相符合的服装,搭配适当的舞台道具,让情境再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喜爱会更上一层楼。

诗歌朗读的氛围营造,更需要教师的示范引导。教师的情境导入要各显神通,既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再现诗歌的意境,也可以通过一段优美的语言引入诗歌。教师的范读更要声情并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教师的音色如何,都应该尽量亲自范读,而不是全部交给朗读视频或音频。因为,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拥有高超的朗读水准,如果教师因为自身朗读有缺陷而不愿范读,那学生同样可以有理由不去融入情景中朗读。教师在范读过程中还应该夸张一些,表情丰富一些。鲁迅对寿镜吾先生读书时的模样记忆尤深,不正是因为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如痴如醉的表情吗?

诗歌朗读氛围的营造,还需要适当的环境布置。如果是在教室中读,至少要保证环境的整洁,如果能加上一点诗词格言和一两盆绿植,意境会更容易营造。如果是在舞台上,那就一定要有一个符合意境的背景和必要的舞台道具作为补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无论条件好坏,都应在每学期给学生至少提供一次展现自己朗诵水平的机会。给学生搭建一定的舞台(也许就是班级座椅挪开后的空地),让他们在舞台上寻找读诗的那种感觉,想象自己面对着高山或者大海或者狂风或者暴雨大声吟诵,诗歌才会与他们融为一体,成为有生命的灵魂。

三、领悟诗歌意境的优美

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看似和诗歌朗读关联不大,但诗歌教学特别要注重通过朗读来把握情感,通过朗读来品味意境。诗歌朗读是否准确,离不开对诗歌意境的准确把握。

首先,我们要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等方面都要加以了解,特别是诗歌的直接创作动机。比如读《江南逢李龟年》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我们要了解这两首诗都和安史之乱有关,这是诗歌的背景。不同的是,前者作于杜甫人生的最后一年,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颠沛流离之后,他亲身见证了唐朝由盛而衰,这种悲痛是难以言表的,巧遇李龟年就成了他情感的一个宣泄口,喷薄而出却又不着痕迹,大巧若拙。而岑参作为一名边塞诗人,他两次参军边塞,对战场的惨烈有着深刻的记忆。因此,我们看到了他写思念故乡,却不写故乡人,只写了一朵弱不起眼的菊花,让人感慨万千。

其次,我们要学会赏析诗歌中传神的句子,特别是那些意境优美、语言凝练的文章,更要细细品味把握。在欣赏诗歌中优美句子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移情,将自己主观带入到诗歌中,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感受诗人笔下的快意恩仇和缠绵悱恻。比如读王维的《使至塞上》,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时候,该如何感受这一千古名句的壮美呢?这时移情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我们不一定去过戈壁,不一定看过狼烟,不一定在沙漠欣赏过落日,但是我们一定在电视电影中看到过戈壁、炊烟袅袅升起和落日的景象。此时此刻,如果我们将在电视电影上看到过的戈壁和炊烟、落日重叠在一个画面上,配上自己孤独的处境,也许就会理解被排挤出朝廷的王维此刻内心的情感了。

再次,要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这是诗歌乃至所有文章的灵魂。通过了解创作背景和赏析语言,学生对诗歌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当诗歌的意境融入了你的血液,这时再来读诗,自然别有意境。辛弃疾之所以写出《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其实就是因为他对“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读者而言,同样如此。理解得更为透彻、更为刻骨铭心,读诗的韵味自然不一样。

诗歌的朗读策略很多,但都离不开一个宗旨:要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节奏。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回归语文教学宗旨,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放声读、融情读,只要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字特别是诗歌的美丽和魅力,诗歌必将绽放她最美丽的容颜。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王宇红.朗读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语速意境诗歌
诗歌不除外
辩论赛之语速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说话时语速慢点有益身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说话人识别中语速鲁棒性研究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