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社区的风土民居建筑利用研究
——以福建省屏南县双溪薛府为例
2023-07-17撰文徐静供图徐静张丹向明李忠民
撰文徐静 供图徐静 张丹 向明 李忠民
双溪薛府
当前,对于风土民居的保护开发,主要以发展展览展示业、旅游休闲业为主。不过,驻扎于福建省屏南县双溪薛府的森克义社团队,通过数年的实践,逐步探索出一种风土民居保护利用的新模式——开放式生活社区 他。们摈弃了传统单一的再利用方式 保,留了风土民居的部分原有功能,延续了民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进行相应的现代化改造,吸引外部力量加持,共同助力双溪薛府生活社区的营造和发展,为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薛府后院(绣楼)
民间力量助力双溪薛府新生
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风土民居建筑都被再利用起来,但利用模式都比较单一,名人故居、历史大宅院多被改造成了展览展示场所,如博物馆、纪念馆等,而数量众多的普通民居则多被改造成了商业场所,如民宿、商铺等。
国内学者曾多次对风土民居的再利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其中,冀晶娟等通过对传统民居的调查,将民居再利用方式分为四大类:传统文化展演类、村落公共服务类、商业旅游服务类、办公及认养类。(冀晶娟、肖大威所著《传统村落民居再利用类型分析》)学者朱琳等人通过调查,总结出了民居空间置换的四种模式:传统民居博物馆模式、乡村生态旅游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专题艺术馆模式。(朱琳、杨兴柱所著《国内传统民居空间置换研究综述》)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针对风土民居利用的研究尚未成体系,且由于涉及学科范围较大,地域风土人情各异,大家在对风土民居价值排序时容易错位:要么定位过高,被打造成了纯展示性博物馆,无法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要么定位过低,被随意开发成商业场所,无人关注其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意义。所以,许多风土民居的改造利用并未发挥出其背后的精神文化价值。
福建省屏南县双溪镇的薛府大宅,正是在民间团体森克义社的保护与利用下成功实现了完美升级。
2022年7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明确社会力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包括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文物保护利用全过程。这说明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民间力量在文物建筑改造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其实在此之前,已有多地在探索民间力量介入传统建筑改造利用的新路子。其中,福建省屏南县双溪镇的薛府大宅正是在民间团体森克义社的努力下成功实现了完美升级。他们注重保留风土民居中的历史记忆和风土味道,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效改造利用,从而实现本土化“软着陆”。
双溪薛府位于福建省屏南县双溪镇后街1号,主宅由薛文涛故居(建于清乾隆年间)和李如碧故居(建于清嘉庆年间)组成,总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据《薛氏族谱》记载:“薛维广乾隆年间举家迁移城邑双溪,为屏南薛氏始祖,薛文涛为其第二子。”不过追根溯源,屏南薛氏家族其实都来自中原地区。他们带来的中原文化与本土的闽越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了本族独特的家风文化。双溪薛氏世代忠烈、仁厚、好善,家族显赫,人才辈出。据《屏南县志》载,薛氏共有文武举人四名,贡生秀才无数。
在此,不得不重点提到薛府的一位传奇女性—李如碧。李如碧为薛文涛继配,因丈夫、儿子早逝,她不得不一人扛起家庭重担,带领薛家子女勤劳持家、建屋造房。她非常重视后代的教育,在院内开设私塾培养后人。薛家孙辈、曾孙辈都努力进取,后在科举场上大放异彩,双溪薛府因此成为屏南地区显赫一时的书香门第。府内现存题有“乡魁”“文魁”“品学事优”“父子登科·兄弟明经”等字样的文匾和皇帝圣旨,见证着薛氏家族的无上荣光,也见证着李如碧对薛氏家族的巨大贡献。福建学政李嘉瑞曾赐予李如碧“女中豪杰”匾额嘉奖。薛氏族人更是将继配身份的李如碧写入家谱,彰显其重要身份和地 位。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薛家人口外迁,薛府逐渐荒芜废弃。至2016年,主宅已空无一人。自此薛府便加速破败,主宅多处木构腐败霉烂,内部精美木雕被盗一空,只剩檐边残缺的泥灰塑还依稀闪烁着黯淡的光彩。
也正是在这一年,艺术家程美信先生带着一群年轻人来到屏南县进行乡村艺术实践。他们在对屏南县的古村古宅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后,深受触动,决定合力组建一个公益组织,致力于古村保护、古建修缮、乡村旅游、民宿餐饮、文化策划、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工作。于是,一个名叫“森克义社”的公益组织由此诞生。
薛府正厅(明厅)
院内天井
森克义社将薛府改造成一个能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开放式场所,并逐步将薛府及周边环境构建成一个开放式和谐生活社区。
薛府图书馆
面对濒临破败的薛府大宅,他们决定采取保护行动。森克义社在双溪镇政府的协调下,主动与薛氏族人沟通交流,并通过租赁方式获取了薛府大宅的承包经营权。
经过一年的筹备,2017年6月,森克义社正式启动薛府修缮工程。他们计划将薛府改造成一个能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开放式场所,并逐步将薛府及周边环境构建成一个开放式和谐生活社区。
改造利用,继古开今
空间场所的利用。薛府的空间利用按照区域主要分为儿童活动区域、休闲生活区域、民宿区域以及展示区域。其中,主宅厢房被改造为图书馆,包括成人图书馆和儿童图书馆;太师壁后方摆放了一架钢琴,被设置为钢琴弹奏空间;院落天井则被开发成了一露天影院,每到周五、周六晚上这里会放映中外电影,供社区居民观看。二楼房间均被改造成为民宿,用于接待客人。目前薛府共有六间民宿,均配置了空调、卫生间等现代生活设施。另外,鉴于薛府家族历史文化厚重,森克团队对薛氏宗族的历史做了详细的研究和梳理后,将明厅空间设计成展厅,对其家族历史进行展示。他们还将薛府留下来的老旧生活用品进行了分类整理,置于后院绣楼一楼的空间进行展陈。可见,对薛府空间的再利用是十分多样化的。
森克团队注意到,双溪没有一处儿童游乐场所。于是,他们将薛府大部分空间打造为孩子们的学习和游乐场所,面向幼儿园至初中的孩子开放。其中,院落一隅的儿童玩具屋和露天沙坑颇受欢迎,可以任由孩子们在这里进行兴趣探索和自由社交。薛府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片广阔天地,孩子也给薛府注入了生命活力。
庭院空间同样兼顾了社区居民的参与使用。院内图书馆就是专为社区居民打造的,吸引着家长带着孩子来馆内看书。天井电影院更是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带着孩子来这里观影和交流。外来的客人也经常坐在庭院里和当地居民聊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和经历。薛府成了促进社区居民之间、本地居民与外来客人之间和睦交流的重要平台。
当然,除了日常活动场所,薛府也对外开放“非固定”活动空间。比如,薛府经常给来此参观的专家、学者提供沟通交流和会议场所,还为热衷于中式婚礼的新人提供婚纱摄影场所……真正做到了实现空间功能利用最大化。
双溪薛府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片广阔天地,这些孩子也给薛府注入了生命活力。
教育内容的活化。社区公益课程开发是薛府活化利用的重要部分。薛府曾因私塾教育而兴,森克团队继承其传统,决定专注发展社区教育。他们既注重挖掘薛府内部的传统私塾文化教育资源,又注重引入外界先进的文化教育资源,合力做好教育内容活化,使薛府成为重要的知识文化学习和交流平台。
比如,森克义社程美信先生专门邀请了瑞典的索菲亚女士来到薛府做义工老师。她在这里居住了半年,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英语。她的教学方式风趣幽默,吸引了众多孩子甚至家长前来学习,激发了大家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当然,还有本土从事英语培训的丁丁老师、J u l i a老师,就连早已退休的李老师也来到薛府参与公益英语教学。没有教案和黑板,他们就以自然和生活为素材实施教学,生动而特别。再如,有着文物知识背景的义工老师在这里开设了陶器文物课程,吸引了附近的孩子们热情参与。又如,爱好文艺的义工老师联合社区妈妈力诚一起做了十几场“童心即诗”诗歌分享会。他们在和孩子们读诗、谈诗的过程中,又收获了孩子们创作的40多首诗歌,一举两得。薛府明厅太师壁后的钢琴终日开放,既可供义工老师教孩子们弹唱,也可供社区居民以及来客尝试体验,从而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
薛府塾院沙坑区
薛府天井电影院
薛府明厅后钢琴区
元宵节活动
薛府檐角古朴厚重
双溪薛府在外力的碰撞与融合中既保持着其原有的风土文化和生活习俗,同时又给社区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在义工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薛府开展了英语、陶器、诗歌、钢琴、象棋等多种社区公益课程,开拓了社区居民的视野,实现了社会效益最大化。
风土文化的弘扬。薛府活化利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弘扬当地风土文化,建立社区居民文化自信。森克团队在改造和利用传统古民居时始终遵循着一个核心—现场性,即生活在此、工作在此。他们驻扎在薛府生活和工作数年,以薛府为中心,同时向整个屏南县辐射,收集屏南县域内各个代表性古村落和古民居的素材,然后做成宣传报纸、展示手册发放给社区居民,让社区居民领略本地民居文化的风采,深入了解风土民居的现状,从而逐渐形成保护风土民居的自觉意识。
双溪镇是屏南县旧县治,街上尚存有旧县衙、文庙、城隍庙、古庙宇、古宗祠以及百年老字号店铺等众多明清风土民居建筑。虽然镇中街巷狭小,但建筑错落有致,曲巷通幽,别有一番韵致。森克团队通过摄影和现代油画将这些建筑文化遗产转移到另一个空间进行呈现,激发了社区居民和孩子们对传统建筑的浓厚兴趣。于是他们因势利导,开设油画创意课程,引导孩子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双溪镇的人文之美。
双溪镇安泰艺术城公益艺术教育中心
薛府公益课程
薛府图书馆
?
尤值一提的是,屏南的民俗文化因糅合了中原移民遗风与闽越土著文化,自成一派特色。每年逢小年前后,屏南县都会开展戏曲、歌舞表演以及传统乐器演奏等各类民俗活动,热闹非凡,精彩纷呈。森克团队主动申请将民俗活动移至薛府大宅内举行。2022年屏南县小年夜晚会就在双溪薛府中举办。后来,“虎年虎将故里过福年”活动启动仪式暨“四季屏南·乡村有约”春季旅游产品发布会也在这里隆重举行。另外,双溪镇每年元宵节都举办舞香火龙、舞白蛇灯、彩坪巡游、踩高跷、花灯巡游等活动,薛府也成为整体活动中的重要一站。彼时,社区居民都会带上孩子们积极参与,同庆同欢。薛府已然成为传承和弘扬屏南本地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双溪薛府在外力的碰撞与融合中既保持着其原有的风土文化和生活习俗,同时又给社区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以外修内,融合发展
双溪薛府的开发利用,不仅需要进行内部资源整合和优化,同时也需要借助外力的加持来提升。在双溪镇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双溪薛府与屏南县其他各个古村落社区及开发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较少,后期随着互动增多,便逐渐形成了更大的“社区面”。
屏南县的白水洋景区、鸳鸯溪大峡谷等影视基地,每年都吸引了众多导演和影视创作者来到这里拍摄作品。受此启发,森克团队对双溪薛府及屏城厦地古村(厦地古村社区也由森克义社负责改造利用)风土民居的改造利用过程以及举办的社区公益活动进行了拍摄和记录,并制作成纪录片供大家观看,让大家切身感受到风土民居在改造利用中经历的变化以及给社区居民的生活所带来的改变,从而加深大家对于风土民居保护利用的理解。
薛府内两小儿对弈
薛府民宿空间
屏南小年夜活动在薛府举办
薛府公益课堂
厦地古村先锋书店
2015年以来,屏南县通过引进文创团队,由政府主导、艺术家策划、新老村民参与、企业支持的方式,在龙潭、漈下、四坪等古村落开展乡村文创实践,探索文创促进传统村落活化与发展的新机制。这些古村落在保持其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并引入了文创产业,植入了现代生活设施,使之保持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龙潭村创设了公益艺术教育中心,专门教社区居民画油画,既陶冶情操,又创造经济效益;同时,村内还开设了随喜书屋、四平戏博物馆、黄酒博物馆(品酒屋)等其他生活休闲场所。如此既不影响其原来的生活状态,又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可谓两全其美。正是这些传统古村活化利用的成功实例,给了森克团队活化利用薛府极大的灵感。他们将薛府各大空间进行资源再分配和功能划分,努力实现对薛府有限空间的最大化利用。与此同时,薛府缩小面向群体,专注社区生活营造,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可,开创了中小型风土民居利用的新模式。
当前,双溪薛府面向社区的活化利用基本取得了成功。其作为屏南县风土民居保护利用的典型案例,每年吸引了大批学者、专家和游客来访。这个过程中,又进一步促进了社区与外界频繁互动和交流。如此,双溪薛府在外力的碰撞与融合中既保持着其原有的风土文化和生活习俗,同时又给社区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程美信先生表示,只有充分了解社区,才能面向社区、建设社区。薛府面向社区进行的活化利用也是自身融入双溪社区的一个过程。森克团队通过长年在社区生活和工作,充分理解社区文化和精神,逐步探索社区所缺和所需,不断创新活化内容,从而实现了薛府空间的高利用率。
当然,未来薛府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展示薛府深厚的家族文化以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推动薛府与厦地、龙潭、漈下、四坪等古村社区之间实现更好的有效联动?这些都是未来有待探索和完善的问题,也给薛府空间未来的活化利用提出了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