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资讯
2023-07-17
住建部等六部门公布《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日前,住建部、文旅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包括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柳林水村、天津市蓟州区渔阳镇小龙扒村等共计1336个村落入选。至此,全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国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按照“一村一档”建立完善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并于2023年9月底前完成挂牌工作。通知指出,要指导列入名录的传统村落编制保护利用规划或方案,明确保护范围、重点和要求,提出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措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或方案内容要简洁、易懂、实用,效果要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悉,2012年,住建部会同原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部门启动传统村落调查。经过持续多年的工作,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保护了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传承发展了4789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正在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让中华千年农耕文明彰显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
财政部办公厅与住建部办公厅组织申报2023 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要求,2023年,财政部、住建部共同组织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
支持重点向位于中西部、基础工作较扎实、乡村特色产业成熟度较高的地区倾斜,重点支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留住乡风、乡韵、乡愁。在传统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县域统筹推进保护发展等方面探索和推广一批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政策机制和法规制度,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定文化自信,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中华千年农耕文明彰显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
2023年,在全国范围选择35个左右传统村落集中的县区(县级市、区、旗及直辖市下辖区县)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示范期2年。申报县区应拥有5个及以上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中国传统村落。每个省份可以推荐1—2个县区参评示范县区,其中,符合条件的县区达5个(不含)以下、5个及以上的省份分别可以推荐1个、2个县区。
中央财政对示范县区予以定额奖补,其中东、中、西部示范县区补助基准分别为3000万元、4000万元、5000万元;同时根据示范县区拥有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情况赋予相应奖补系数,拥有5—9个、10—19个、20个及以上中国传统村落的示范县区补助系数分别为1、1.25、1.5。每个示范县区的补助资金为相应的补助基准乘以补助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