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
2023-07-17高建明
高建明
【摘要】通过对“双减”政策及“双减”理念的内涵进行简单论述,针对“双减”政策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进行探讨,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
【关键词】“双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已经无法适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求,亟需教师将“双减”理念融入教学活动,坚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做到减负提质,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降低学习压力,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实现能力、思维和情感价值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做好教学改进是极有必要的,也是极为迫切的。
一、“双减”政策概述
1.“双减”政策及“双减”理念内涵
“双减”政策主要指通过优化教学活动、优化教学作业设计以及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在“双减”政策下,各科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政策的根本目的,以“双减”理念为指导,优化课程目标、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从而推进“双减”政策的有序落实。
“双减”理念是“双减”政策下的产物,其本质是减负提质,在学科教学期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这显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理念强调教师的教学活动和作业设计应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多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能够产生更强的学习效能感,更愿意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投入学习活动。
2.“双减”政策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双减”政策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重点发生了变化,具体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学重点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非教授了什么,这使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二是教学重点由知识转移为知识、素养和情感价值等不同方面,更加关注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否实现多元发展,能够理解道德与法治中的知识概念,能否形成法治意识、法治思维、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此外,教师需要主动调整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以此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保障。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策略
1.调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教学目标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知识层面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思想道德和精神品质方面的成长。对此,教师应当主动调整教学目标,以更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例如,在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崇尚法治精神”,那么在本单元四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知识和情感价值两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能够形成相应的法治精神,主动遵守法律,追求公平正义,追求自由平等。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教学、团队协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平等待人的前提下共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2.发掘社会生活素材,充实课堂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如果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便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反之,教学效果则不理想。然而,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主要根据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很少对教材以外的內容进行延伸和拓展,一方面导致课堂内部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素材较少,另一方面也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缺乏足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应当主动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将其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充实课堂内部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绽放生命之花”这一节课中,第一部分的主题是“感受生命的意义”,如果教师只是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生命意义,而且容易认为教师讲解的内容过于“假、大、空”。此时,教师可以引入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譬如林俊德院士在生命的最后三个小时内,依旧在病房里整理实验数据,力图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和事业传承下去。对林俊德院士而言,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再如李小文院士,常常身穿一件短袖衬衫、脚着一双黑白布鞋行走在实验室内,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布鞋院士”,他不求锦衣玉食、荣华富贵,而是一心向学,醉心科研。对李小文院士而言,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通过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均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的追求[1]。
在展示完林俊德院士和李小文院士的事迹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身边的故事,用以体现生命的意义。有的学生列举路边小贩辛苦经营的案例,只为撑起背后的家;也有的学生列举医护工作者的例子,只为抗击疫情,维系社会稳定。不难发现,不论是贩夫走卒还是科研巨擘,他们身上无一例外地都体现了生命的意义。通过教师列举的案例以及学生自行分享的案例,学生能够对生命的意义有更加清醒、更加深刻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当如何体现生命的意义,在短暂的思考过后,有的学生认为应当努力学习、取得进步,也有学生认为应当与人为善、奉献社会,教师纷纷给予肯定,尊重不同的观点。
在“绽放生命之花”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入社会生活中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感受不同的人身上所体现的生命意义,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分享身边人物,感受他们身上的生命意义,自始至终,学生处于认真听讲、主动思考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是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关键。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进入高效学习的状态,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实现减负提质。此外,在选择课外素材时,教师需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本上的教学主题和知识内容选择合适的素材,要注意课外素材和课本知识之间的适配性,从而真正发挥课外素材的教学价值。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相对保守、落后,未能使学生以主动的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教师选择讲授式、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未能进行思考,也很少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学生的思维并不活跃,自然无法具备较高的学习效率,也就无法落实“双减”政策。对此,教师应当主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互动教学、主题教学等模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和互动中,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度,使学生在主动的状态下实现高效学习,具备较高的学习产出。
例如,在“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便可以采取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我会用网络”主题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讲解课本知识,如初中生小王主动利用网络搜索学习资料,并通过互联网向教师寻求帮助。在网络的帮助下,小王的成绩逐步提升,获得了父母和老师的一致认可。而初中生小张却沉迷网络游戏世界,每天熬夜打游戏,不仅损伤眼睛,还导致精力不足,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成绩不断下滑。通过两个教学案例,教师帮助学生意识到网络的作用和危害,引导学生对互联网形成正确认识。此时,教师可以趁机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呢?”教师给出问题以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而后与同桌、前后桌进行沟通交流。随后,教师让学生主动举手并起立回答问题。
在回答问题的环节,有的学生认为应当控制上网时间,有的学生认为应当在父母的监督和帮助下使用网络,还有的学生认为应当主动举报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教师对这些答案进行一一肯定,而后带领学生学习《中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文件,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文明上网,认识到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网络行为,以及如何抵制不文明网络行为[2]。
在“网络生活新空间”教学案例中,教师没有采取讲授式教学模式,而是在完成理论授课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结合学习主题积极思考,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而后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肯定、分析和总结,最后借助《中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帮助学生形成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意识,利用网络帮助自己进行学习。相较于讲授式教学,主题探究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有效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4.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做好课堂导入活动
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缺乏课堂导入、引导和过渡的环节,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在讲授式课堂中,教师很少对教学活动进行铺垫,导致学生难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没有及时调整思维。对此,教师应当做好课堂教学活動的设计工作,借助课堂导入、课堂过渡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推进“双减”政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落实。
例如,在讲解“师生之间”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程门立雪”“不耻下问”“孔子求学”等典故设置课堂导入环节,分享古代师生情谊、尊师重道的故事,而后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知晓的求学典故。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全班同学共同进入学习状态,而后由教师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并搭配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增强课本知识的说服力。
“师生之间”这节课分为“走近老师”和“师生交往”两部分,在“走近老师”这一部分结束以后,如果教师直接讲解下一部分内容,将会导致教学活动相对急促,而且不利于学生转换思维。此时,教师让学生回到本课开头,在开头环节,教材引用了韩愈《师说》中的内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教师可以引用《师说》后面的内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通过对这段古文的解读,学生意识到教师和学生各有所长,应当相互学习,以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成长[3]。
在“师生之间”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借助历史典故设置课堂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高效学习奠定基础,而在课堂中间阶段,教师则利用《师说》中的内容设置过渡环节,实现教学活动的完美过渡。不难发现,教师通过课堂导入和课堂过渡,确保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能够使学生以连贯的思维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双减”理念。
5.优化教学作业设计,提升作业效果
学科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必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作业以抄写式作业为主,教师在课本上划下知识点,让学生在作业本或者练习簿上抄写。在完成抄写式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很少进行思考,而且机械、重复的抄写式作业容易导致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抵触感。对此,教师应当优化教学作业,通过优质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学习效果[4]。
教师需要优化作业的结构,降低抄写式作业的占比,增加其他类型的作业。例如,在学习“守望精神家园”一课时,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为“延续文化血脉”,教师可以布置少量的抄写式作业,而后布置探究类作业:“什么是文化血脉?文化血脉有哪些体现?”在作业任务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认为文化血脉是中华儿女身上展现的优秀精神品质,如抗疫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等,并列举载人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论证。在完成探究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并搜集资料论证观点,充分锻炼学生的学科思维和信息获取能力,同时提升作业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并布置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准确把握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多元发展,符合“双减”政策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师要仔细批阅作业,通过作业判断学生是否准确掌握知识,并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进行指导,从而充分发挥作业的反馈和指导作用,提升作业效果,通过改进教学作业实现减负提质。
三、结论
“双减”政策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双减”理念的内涵,主动发掘社会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充实课堂教学资源,能够主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巧用课堂导入环节、课堂过渡环节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保持连贯的思维,最后则要优化教学作业设计,提升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涂建胜.“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道[J].试题与研究,2022(24).
[2]王阿丽.“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课程辅导,2022(23).
[3]徐开颜,吕萍.“双减”政策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4).
[4]农照银.“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