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耘劳动课程的校本实践
2023-07-17戴春霞
戴春霞
[摘要] 南京市幕府山庄小学坚持“童心励进”办学特色,遵循把学生培育为“幸福生活者、智慧勞动者、梦想奋斗者”的育人目标,不断探索励耘劳动教育体系和实践路径,丰富学校的劳动课程,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
[关键词] 学校办学特色;童心励进;励耘劳动课程
一、励耘劳动与学校特色文化
励耘劳动课程诞生于学校“童心励进”的办学理念中,“每天进步一点点”是学校始终秉承的校训。“励”取自励进中的“励”,即磨砺;“耘”即耕耘,意指通过劳动的磨砺实现“每天进步一点点”。学校励耘劳动教育最初是借助种植和养殖基地而开展的,以提升学生劳动技能的目标为主。在新时代背景下,励耘劳动教育从立德树人的视角,主张“教学做合一”“劳力与劳心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劳动空间中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砺意志,最终成为幸福生活者、智慧劳动者、梦想奋斗者。
二、励耘劳动课程的内容
根据励耘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学校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形成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特色校本课程三大类课程,旨在重构励耘生态劳动空间,丰富劳动教育活动,创新多元评价体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1.基础性课程
依据《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学校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高品质地实施国家课程,保证每周至少开设一节劳动必修课,真正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标。学校遵循“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主体”的原则,在“长”和“常”两个维度上深耕细作,分年级设计家务劳动打卡清单,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设计出“幕小学生12岁以前要做的60件家务”劳动清单。
2.拓展性课程
加强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的整合,幕小以实践为切入点、融入为关键点、创新为生长点,形成了两大类拓展课程:“劳动+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这些拓展课程彰显了跨学科学习的理念,同时有力落实了“双减”精神。以社会活动课程为例,有心灵手巧的编织课程、力透纸背的篆刻课程、自由飞翔的风筝课程、创意无限的桥艺课程等。
3.特色校本课程
(1)“五小”系列特色课程。小农夫课程:依托学校半亩方田种植空间,开展以种植为主的劳动课程。小学高年级半亩方田小农夫课程活动如下表所示。
小牧人课程:依托“幕天席地”养殖空间开展的问题式学习课程。通过观察校园里饲养的兔子、鸭子、鹅、松鼠等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需求,改善小动物的生活条件,构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大生态圈。
小当家课程:学生是自己的主人,也是家庭和学校的主人,学校开设小当家课程,让学生在家务劳动、学校劳动中体悟责任与担当。
小工匠课程:学校设置了手工劳动课程,如木工、瓦工、石工等,还结合信息科技学科开设了太阳能小车、电子电路组装课程,力求培养学生具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小义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及社会责任感为着眼点,依托敬老院、博物馆、动物园等场所,让学生参与不同职业的体验,引导学生明白幸福要靠劳动创造。
(2)“创意嘉年华”和“果实分享汇”节日课程。学校劳动教育遵循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依托传统节日,开展具有特色的节日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德。例如,中秋节时学生采摘学校特色的桂花,制作桂花茶、桂花糕与桂花书签等。同时,每年有两次大型的特色校园节日活动:“创意嘉年华”和“果实分享汇”。
创意嘉年华:每年的五月,学校组织开展“创意嘉年华”活动,在嘉年华上,学生积极展示劳动技能,分享劳动成果,开展劳动竞赛,激发劳动热情。
果实分享汇:每年的十月份,是幕小的“果实分享汇”。在这一活动期间,学校组织学生采摘半亩方田中的果树,同时进行爱心义卖的有机蔬菜展销会。学生在活动中分享快乐,提升了幸福生活的能力。
(3)“光荣星期六”作业课程。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研究和探讨,把学生作业创新设计成作业课程,把自理能力培养、厨艺技能训练等融入周末作业中,形成“光荣星期六”作业课程。目前开展了“一碗暖心汤”“菜场巡游记”“种蒜记”“家风故事会”等主题活动,既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也促进了学生劳动品质的家校共育。
三、励耘生态劳动空间的重构
励耘生态劳动空间的重构是指遵循劳动教育的具身性、综合性、实践性,兼顾劳动教育的探究性、安全性、趣味性,充分利用“三公里”劳动资源圈,建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五大励耘生态劳动空间,打造“一馆、一廊、四基地”,让学校成为四园(学园、菜园、果园和乐园)合一的生态教育系统。
1.“具”身体验博物馆
劳动具有“具身性”,需要亲临劳动场域。学校打造了“具”身体验博物馆,摆设了很多常用的农具,以及过往收藏的部分农具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农具演变的历史,能亲身体验农具的使用,分析研究不同农具的用途,加深对我国悠久农耕历史和丰厚农耕文化的了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晴耕雨读长廊
以“三牛”精神为核心,建设晴耕雨读长廊,传承“晴天耕耘、雨天读书”这一田园美好生活方式。长廊上的劳模名人事迹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
3.半亩方田种植基地
有土种植基地:学校西北角的种植基地大约“半亩”,共分为三个区域:果蔬园、烂泥湾和一分田。在不同的时令种植不同的蔬菜,还培植了各种花卉苗木。学生在课程基地里寻枝摘叶、品花识香、收缘结籽,具身体验种植劳动。
无土种植基地:这是一个集多种高科技设备于一体的小型生态系统,具备雨水收集循环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和温室物联控制系统。利用收集的雨水和鱼池中鱼虾的排泄物给植物施肥和浇灌,体现出循环利用的生态文明理念。
4.幕天席地养殖基地
幕天席地养殖基地在学校的西北角,依山而建,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喜好养殖了小孔雀、小山羊、小兔子、小鸭子、鹅、珍珠鸡等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每个班级的学生轮流给动物园的小动物打扫卫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5.爱岗敬业服务基地
为了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了“三公里”劳动资源圈,包括幕府山庄社区劳动体验基地、八卦洲生态劳动实践基地、阳光公寓敬老院“小义工”基地、幕小港华居家劳动实践体验基地、十月军校劳动实践基地、红山森林动物园劳动实践基地、陶行知纪念馆“小义工”志愿者基地等。“小義工”在不同的岗位上体验着劳动服务的乐趣。
6.天马行空创客基地
学校打造了一个“天马行空”创客体验室,成为学生放飞梦想的园地,智慧温室的物联网控制系统、小程序的研发、机器人的设计等创意在这里应运而生,学生把自己的劳动创意与他人进行分享,体验创新性劳动的乐趣。
四、励耘劳动课程的实施
1.长课与短课相结合
学校注重课程管理能力的提升,组建了劳动课程研发小组和审议小组,教导处、德育处和教科室联动,全程监督和指导课程实施,提出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长课与短课相结合”的实施方式,在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环境中实施劳动教育。学校规定每个班级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每周至少开展一次特色校本劳动课程,以充分保证劳动教育的扎实有效。并且,以年级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主题活动课程。
2.转变学习方式
劳动教育主要的学习方式有体验性学习、操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下面是探究性学习的三种方式:
(1)基于问题解决的活动。动物养殖课程中的幕天席地养殖基地是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在这里,他们与小动物们一起成长。小兔子为什么夭折了?小山羊为什么哭了?小孔雀什么时候开屏?黄鼠狼为什么怕老鹅?小鸭子与黄鼠狼如何对峙?学生在与小动物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采用一定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既汲取了知识与智慧,同时更加热爱和敬畏生命。他们懂得了责任担当,体悟到感恩与奉献的意义。
(2)基于项目研究的活动。项目研究的学习,即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内对真实的、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比如,学校开展的“爱心菜”项目式研究系列活动,就通过若干项基于真实问题的驱动任务,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基于主题探究的活动。在确定的主题下,开展系列探究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还有助于实现提升劳动品质的目标。比如,在走近劳模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生在寻访劳模人物、聆听劳模事迹、演讲劳模故事、人人争当劳模系列活动中,了解劳模、尊重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让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五、励耘劳动课程的评价
学校从劳动观念、能力、精神和品质四个维度,以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的方式,建立完善的校级、班级两级考评机制,分别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效果进行自评、他评,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评价。
耕读体验册。结合半亩方田种植劳动制作了耕读体验册,让学生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反思劳动。“耕存折”:借助网络平台,根据学生参与劳动的情况,以积分的形式存入“耕存折”,作为评价的依据。“励耘劳动之星”“励耘劳动小能手”:根据劳动存折中的得分情况,每月评出“励耘劳动之星”,每学期评出“励耘劳动小能手”,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耘心愿”:“耘心愿”是学生最初的心愿,丰收的心愿。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设计灵活的具有创意的激励机制,满足学生一次小小的心愿,例如,开展“自选同桌一天”“集中喂养小动物一次”“和校长一起午餐”等活动,用小小的心愿奖励参与劳动的学生,让学生明白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劳动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高益民.学校文化的凝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徐晓梅.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中小学班主任,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