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2023-07-17邵珂
邵珂
[摘 要]在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形势不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还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不但要思索怎样培育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要深层反思如何促进高校教师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及应用对策,以期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构建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所谓的“教—研—训”一体化模式,主要是指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落脚点,依据学校实际情况,构建教学、科研、培训一体化模式。这也代表着在新课改环境下,高校教师若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综合素养,就要加强在教学经验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各高校之间应积极进行教研平台的构建,并通过高校教师的不断教研及深层次探讨,进一步优化与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由此可见,对“教—研—训”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及应用进行深入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互联网+教育”现状分析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学资源具有海量、丰富、新颖、获取方便等诸多特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普及,云计算、大数据使我国教育教学迎来了全新的机遇,教育教学逐渐向着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现阶段,在互联网中的教育资源内容十分丰富且类型极多。通过网络,教师与学生可以自主搜索并查看自己所想了解的知识。由于网络中有着海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学生应当找准定位,明确掌握自己所想查询的内容,以便精确获取相应的知识。
同时,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教师与学生间的角色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教师成了教育的指导者、引路人,不再是以往应试教学环境下的主导者。在此情况下,教师需要积极调整自身角色定位,由过去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转变成注重知识获取的指导,教导学生如何筛选、辨别及创造知识[1]。另外,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时间,这需要师生间进行密切合作,但是此合作与过去的课堂知识讲解模式不同,需教师跳脱出体制下的常规师生关系,在海量的教学资源中与学生一同探究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式。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教学,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 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模式的特点分析
2.1 目标一致性
针对目标一致性的特点,其主要指教师“教—研—训”一体化需要让不同成员、不同主体组成目标相同、结构合理的有机整体,通过自我组织与联合作用逐渐发展成一个有序的、科学的系统。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模式的协同作用通常体现在教师个人的协作教研、协同教学及协作学习,成员通过与他人分享经验和教学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知识层面的扩充[2]。另外,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并非单纯的智力资源的输送,成员的全面成长与发展也不只存在于青年教师或新手教师中,只有“教—研—训”一体化成员的目标一致,才能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形成真正的联合。
2.2 成员异质性
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模式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成员异质性,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成员均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不仅有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专家,同时也有首次参加培训活动的新手教师,在特点、教龄、性别、教学经验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新手教师成员向经验丰富的成员学习,从而构成认知学徒的关系;第二,成员理念的异质性,迈克·富林曾提出:“相似的观点或教育主张并非有效合作氛围形成的基础,差异性的存在才是合作发生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教师一体化中,思想的争鸣及必要的冲突可以促进教师成长并进行批判性反思,增强成员之间的信任,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一体化的创新性、创造性。
2.3 活动实践性
所谓的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本质上通常是实践一体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在解决教学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此教师“教—研—训”一体化的培训主题或者有关任务的下发均应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教师在具体教学阶段所遇到的各种难题、问题,此种“为了实践”“源于实践”的活动任务,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参加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扮演自身角色,驱动后续操作与行为,从而让一体化实现更为有序、全面的发展。
2.4 深层交互性
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模式主要是以多名教师间的深层互动、联合学习作为基础前提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一体化成员之间的深层次沟通,不但需要为成员下发任务活动,同時还应为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工具,如研修计划模板、教研活动模板等,进而促进各教师主体和任务间进行深层交互。同时,管理人员还应当为一体化成员提供各种研修资源,包括名师示范课、线上讲座视频等,以此让一体化成员全面使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跨越空间的合作沟通,不受以往时间、空间的约束。此外,互联网平台是一体化成员实现密切交互的重要路径及场所,为了便于成员和互联网平台进行交互,应确保其界面简洁、方便操作。
2.5 发展自治性
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属于自我组织的一个系统,主要体现为自我适应、自我监管、自我肯定及自我发展。为了能够实现预期设想的自治效果,具体可采用以下两种措施,第一,构建一个商议、合作的良好文化氛围。部分学者认为教师一体化主要属性是尊重差异及平等商议[3]。一体化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与平等对话不但能够充分彰显教师的个人价值,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群体的智慧,通过个人教学经验的分享,让成员在实际实践中实现共同进步。第二,建立有关规则体系,特别是评价规则,因为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反思与评价中逐渐由之前的边缘化向着核心地位发展,由新手教师慢慢发展成为骨干教师甚至专家教师。由此可见,在平等交流的合作氛围及规则体系的有效支撑下,教师“教—研—训”一体化能够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3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及应用对策
3.1 开展主体性教研训活动,促使教研训深度融合发展
基于主题型教研训活动的开展,能够进一步促进教研训的有机融合,使其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一,教师通过优质课评选及课堂教育评价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师展开教学研究活动的主阵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教学的侧重点逐渐从“教师教会”发展成“教师会教”,并且越发关注学生对学习技巧的掌握,这时展开教学评选及评价活动,能够促使教师进行深层次探究,让教师对知识讲解过程中存在的难题、问题加以探索,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这样一来,教师对于教学研究的自主性、积极性会得到显著提升。第二,通过多样化教研活动,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研究。过去教师所参与的教学研究,通常都是由教研组长带头探讨,但是在“教—研—训”一体化培训模式下,教研活动涉及同节课备课中发现不同、不同课备课中发现全新育人观念等一系列内容,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整体效果与质量。第三,通过教学科研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的深层次研究,高等院校应当组建一支技能过强、素质过硬的教育科研骨干团队,以确保高校教育科研工作顺利开展,避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出现表面化、形式化的情况。因此,高校应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高校领导人员应根据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情况,把教师“教—研—训”进行有机结合,在良好的教研训氛围下,促使高校教师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得以显著提升。
3.2 构建线上教研平台,提升教师教研活动的便捷性
高等院校若想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须确保教师个人展开经验学习及积累的频率达到相应的要求[4]。近年来,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的教书育人及教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教师不再局限于线下教研。因此,各高等院校皆可试着构建线上教研平台,通过线上教研活动的有序开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流动时间的消耗,摆脱以往时间、空间的约束。例如,在对语文学科展开教研活动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记录自己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在互联网平台上传个人的教学视频,由其他高校教师观看及评论。另外,高等院校还可以开展现场直播教学,通过骨干教师的线上直播示范教学,供新手教师展开经验的沟通及学习。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高等院校“教—研—训”活动开展的整体质量,不但可以减少高校教师因人员流动所产生的时间消耗,还能够让每名教师的教学视频可以随时随地地被调用并观看,在信息的延续与储存方面具备极强的优势。
3.3 构建一体化模式
据调查,教师“教—研—训”一体化具有大小之分。从一体化模式的结构来看,主要包含由高校所有教师、教研员等共同构成的大一体化以及由同一学科教师所构成的小一体化;从一体化模式的功能角度来看,包括教研一体化及教学一体化。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教—研—训”一体化模式,在具体构建伊始,就需明确掌握一体化的实际发展前景。在本次研究中,一体化模式通常是由教师所在学习相近或者相同的学科教师构建而成的,便于教师的线下交流及高校对教师的科学管理,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同一学科的教师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相似的教学难题,一体化成员或许会因为有共同话题而积极将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他人分享,从而进一步提升“教—研—训”一体化的整体凝聚力[5]。另外,在一体化组织结构方面,由大一体化领导各个小一体化的学习及教研。通常情况下,每一个一体化组织结构由一名坊主及多名学科教师所构成的,另外,教研员与管理者等诸多参加负责本一体化的教学研究工作组织及管理工作,成员、教研员、坊主及管理者共同构成了互融、民主、开放的密切合作关系。
3.4 明确研修目标
研修目标来自一体化成员的共同愿景,是共同愿景具体化的直接体现[6]。依据一体化背景对研修方向和要求方面的定位,可以将研修目标划分成具体目标及总体目标。其中,具体目标主要是对总体目标进行细致划分,具体目标的制定应符合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成员的实际情况,而且具有一定的可实现性、可操作性;而在对总体目标进行具体制订阶段,应当严格遵守“最近发展区”原则,防止“大而空”的描述。只有明确研究目标,才能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教—研—训”活动及任务的科学开展提供相应的指引。
3.5 构建合理的沟通体规则
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模式的规则主要是要求一体化成员遵循行事准则及章程。有组织便应有纪律,因此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成员皆应有其自身特殊的工作程序及工作流程,在此情况下,则需依赖有关制度来对组织及教师的具体行为进行规范。经研究,一体化最为普遍的规则通常包含对于一体化中物、事、人的管理机制,如一体化活动机制、坊主和成员职责、资料管理机制等[7]。同时,一体化的活动制度能够确保教育教学、教学研究等活动得以有效、顺利开展;坊主和成员的职业规定了他们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及义务;资源管理机制主要是一体化构建的重要成果及轨迹,是充分反映一体化运转效果的重要依据。这部分规则必须以文本方式呈现出来,让高校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身为一体化成员应遵守的职责及行为规范。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及成长皆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构建“教—研—训”一体化模式是促进高校教师个人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各高等院校应密切关注教研模式的创新,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合理构建线上教研平台,同时开展多样化教研竞赛活动,全面激发教师参加教研训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悦. 高职院校积极互赖专兼职教师一体化构建研究[J]. 船舶职业教育,2022,10(1):16-17,21.
[2]周霈.“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教—研—训”一体化的构建与应用[D]. 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21.
[3]于凡.“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学习一体化构建策略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2):35-36,84.
[4]韩利红. 社会互赖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一体化构建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37-41.
[5]闫建璋,郑文龙.“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教师一体化及其构建策略探析[J]. 现代教育管理,2019(8):49-54.
[6]魏宝宝,孟凡丽. 教师一体化构建:蕴含价值、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 当代教育论坛,2019(4):23-33.
[7]朱羽潇.“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学习一体化的构建[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9):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