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对策探析
2023-07-17邓晓娟
邓晓娟
[摘 要]2017年,财政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该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和监管更加严格。同时,随着事业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其固定资产规模也随之增加,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已成为事业单位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更好地保护、利用和管理固定资产,确保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和经济效益。本文立足于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从固定资产管理意义入手分析,讨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普遍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改进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促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与制度化。
[关键词]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规定,这是因为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的重要资源,对事业单位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准确的核算和管理,以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合理使用和增值,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1.1 固定资产定义的变化促使资产管理更加规范
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固定资产的定义与旧制度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制度将固定资产定义为具有以下特征的长期持有的有形或无形资产:预期在组织经营活动中持续使用;预期在其使用寿命内提供经济利益;单独计量并能够可靠地计量其成本和净值;成本可以可靠地计量。由于旧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定义的模糊和不明确,一些事业单位可能会将一些无形资产或者流动资产误认为固定资产,或者将固定资产拆分成多个小部分计算,导致资产管理混乱、不规范。而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更加严格、明确,使得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时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和计量固定资产,从而提高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1]。
1.2 折旧方法变化使得资产管理价值能够被充分反映
在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资产折旧方法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固定折旧法变为了按照资产预计使用寿命折旧的方法。这种折旧方法更加符合资产的实际价值变化,能够充分体现资产管理的价值。具体而言,固定折旧法的折旧金额是固定的,无论资产的实际使用寿命如何,折旧金额都不会变化;而新的折旧方法则根据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计算折旧金额,能够更加精准地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变化。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事业单位优化固定资产管理,科学制订资产更新和报废计划,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增加资产价值。
1.3 资产管理要求变化使资产管理更加高效
在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资产管理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通过规范化的资产管理流程和精细化的资产管理方法,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精度,进而使资产管理的价值能够被充分反映出来。具体而言,在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资产的计量和计提方法、资产分类和折旧方法等方面均有所变化,使得资产管理的信息更加准确和全面。此外,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还要求加强对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包括建立完善的资产台账、加强资产跟踪和监管、加强对资产盘点的管理等,从而使资产管理更加高效[2]。
2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2.1 资产清查难度较高
在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查难度高。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固定资产记录不完整。固定资产的购置、处置、调拨等操作记录不完整,导致固定资产账簿与实际情况不符,难以准确计算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第二,资产分类标准变化。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对资产分类标准进行了调整,与旧制度存在差异,导致部分资产分类不确定或分类标准不一致,清查难度加大。第三,资产编号重复或缺失。资产编号在清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或管理不严格,存在资产编号重复或缺失的情况,增加了清查的难度。第四,资产位置变更不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往往分布在不同的部门或场所,但资产位置变更记录不清晰,难以快速准确地找到资产,增加了清查的难度。第五,资产使用状态难以确定。固定资产使用状态的变更需要及时记录,但由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流程不完善或人员流动频繁等原因,资产使用状态难以确定,使清查难度加大[3]。
2.2 资产管理质量有待提升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仍有待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产分类不准确。由于新会计制度对资产分类有更为严格的要求,目前部分事业单位未能正确进行分类;第二,事业单位对资产减值的预估不足,导致资产管理质量不高;第三,新会计制度对资产信息的要求更为详细,但目前部分事业单位的资产信息不完整或不准确;第四,资产登记不完善、不及时、不准确,或者有些资产没有被登记入账,导致资产管理数据不完整、不准确,难以进行资产清查;第五,由于新会计制度对资产盘点有更为严格的要求,但部分事业单位的资产盘点程序仍然不规范;第六,资产处置不规范、处置程序不清晰,或者处置过程不透明,导致固定资产流失、滞留等问题,影响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益;第七,资产评估不准确、不合理,或者评估方法不规范,导致资产估值偏差较大,影响了资产的正确计量和管理;第八,资产使用管理不规范,如保养不及时、修理不及时等,导致资产的寿命缩短,使用效率降低,增加了資产的管理成本;第九,资产报废管理不规范,如报废标准不清晰、程序不严谨等,导致固定资产无法及时报废,影响了资产管理效益[4]。
2.3 资产信息化建设进度滞缓
第一,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的,若系统不完善或缺乏相应的管理软件,就会导致信息化程度不高,影响资产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二,手工操作频繁。对于一些固定资产信息化程度不高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往往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如手工登记、盘点、清查,这种方式操作效率低,且容易出现数据录入错误等问题。
第三,资产编码规范不统一。资产编码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工作,若资产编码规范不统一,就会导致信息化程度不高,影响资产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细化。
第四,资产信息共享不畅通。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不畅通不仅会影响资产信息化建设的程度,还会导致重复录入、信息不一致等问题,影响资产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五,安全保障不到位。随着资产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资产信息的安全保障也越来越重要,若安全措施不到位,就会造成信息泄漏、损毁等问题,严重影响资产管理的正常运行。
3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资产账簿管理
在政府會计准则制度下,事业单位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台账是必要的。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台账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固定资产清单,包括固定资产名称、型号、数量、入库日期、实际价值、累计折旧、净值、折旧方法、折旧期限、使用状态、存放地点等信息;第二,固定资产明细账,对每一笔固定资产信息进行单独登记;第三,固定资产台账,对固定资产类型、账面价值、折旧额、净值等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第四,固定资产处置台账,全面登记单位固定资产处置信息,具体包括资产处置日期、处置方式、处置收入、处置成本、账面净值等;第五,固定资产盘点表,对固定资产进行实物盘点,并与账簿相对照,确认账簿记录的固定资产数量和价值是否准确。
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当规范固定资产账簿管理,第一,合理编制固定资产目录,反映单位所有固定资产信息;第二,设计固定资产账簿,根据固定资产目录,设计固定资产账簿内容;第三,建立电子档案,将固定资产目录和账簿以电子形式存储,便于管理和查询;第四,设定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建立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结合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要求对管理流程梳理并优化;第五,资产入账登记,根据资产目录,对每一项资产进行入账登记,并标明资产编号,确保每一项资产都有唯一的标识;第六,累计折旧计算,按照规定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计算每个资产的累计折旧;第七,定期盘点,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盘点,核对资产目录和账簿,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第八,资产清理处置,对已经报废、无法修复或无用的资产进行清理处置,包括报废、捐赠、变卖等。
3.2 转变管理理念,重视人才培训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需要转变管理理念,从传统的“数物并重”转变为“重信息、重科技、重管理”。在这一背景下,事业单位可以视固定资产为生产力,对内持续强调资产使用价值,全面发挥其作用;同时,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风险防范,规范管理流程。
第一,增加培训投入。针对各科室职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政策、操作规程、信息化系统使用等。
第二,定期开展内部检查。事业单位应对内部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准确识别固定资产管理及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有效提升固定资产管理质量。
第三,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事业单位可通过绩效考核机制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在绩效考核机制的约束下,职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意识会明显加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资产管理,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第四,定期召开交流会议,将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的管理要求传达到各部门,促进各部门之间的经验交流,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此外,事业单位还要重视人才培养,例如制订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计划,包括职业目标、培训计划、评估标准等,以帮助职工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制订固定资产管理培训计划,包括基础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管理能力培训等,以提升职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和考证;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评估,了解职工的工作表现、学习成果和职业发展意愿,对职工进行奖惩和培养,保证职工有良好的职业环境。事业单位可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为单位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5]。
3.3 建立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分工,确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涉及部门的职责,如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责任划分,合理分配权责,保证资产管理的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第二,制定固定资产购置、验收和登记制度,明确资产购置的程序和要求,建立严格的验收和登记制度,保证资产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第三,制定固定资产存放和使用制度,明确资产存放的场所和方式,规定资产的使用范围和方式,确保资产使用符合规定,减少资产损失和浪费;第四,制定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在盘点制度约束指导下,定期清查和盘点单位资产,核查单位资产台账,保证资产账实相符;第五,制定固定资产维修和报废制度,明确资产维修和报废的标准和程序,规范资产的维修和报废过程,保证资产的价值和使用寿命;第六,制定固定资产台账管理制度,规定资产台账的建立和管理要求,保证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七,制定资产安全保护制度,加强资产防盗和防火安全工作;第八,制定固定资产内部审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3.4 积极推广使用信息技术
在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下,事业单位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固定资产管理,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精度。具体措施:第一,采用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对固定资产实施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在信息系统支持下跟踪监管固定资产采购、配置、使用、计提折旧、报废处置等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和信息精度;第二,建立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系统,将条形码标签贴在固定资产上,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实时追踪和管理。条形码可以通过扫描枪与电脑进行快速匹配,能大幅度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第三,完善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平台,加强资产数据收集和分析,实现资产信息的共享和传递,避免信息孤岛和重复录入的情况;第四,基于信息计划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线上审批流程,实现固定资产采购、配置、处置等审批环节的在线处理,大大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效果;第五,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建立健全的权限管理和数据备份制度,保证资产信息的安全和可靠性[6]。
4 结语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事业单位应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要求,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优化管理方法。事业单位可以从固定资产账簿管理、转变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加大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建设高质量管理队伍、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主动适应新制度要求。
参考文献
[1]宁萍.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2):108-110.
[2]陶新平. 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究[J]. 中国民商,2021(6):166-167.
[3]金玉珠. 论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处理[J]. 当代会计,2021(8):101-102.
[4]李艳玲.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 中国市场,2020(8):124,132.
[5]熊宏芳.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化路径[J]. 首席财务官,2022(24):114-116.
[6]吴丹丹.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探讨[J]. 经济师,2023(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