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背景下将生活化情境教学融入中学美术课堂的有效策略
2023-07-17伍姣姣
伍姣姣
摘 要:美术作为艺术类学科,其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并在生活化情境中去近距离体验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中学美术教师应秉持生活化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生活同美术艺术学科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来创设和谐舒适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并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渗透,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美术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关键词:生活化 情境教学 中学美术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5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教改的不断推行,在这个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其应用到美术学科的教学中会取得相当可观的成效,为美术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中学美术教师应根据实际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避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中程序化、单一化、区块化的教学形式,而是要灵活运用各类新型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元的课堂体验和视听盛宴,同时坚持生本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核心和根本,专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美术学科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一、美术和生活的关联性分析
美术同生活之间的关系正如人类同食物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整體,缺少一部分都会变得不完整。美术是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生活气息才有美术的色彩,犹如城市的喧嚣繁华对比戈壁滩的荒凉孤寂;而生活中缺少美术元素就如双眼戴上墨镜,目光所及一片朦胧暗淡。因此,正确地认识美术和生活的关联性是非常必要的,其关联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术源于生活。自人类正式步入发展道路起,生活中就存在各式各样的美术,例如,原始人类将狩猎的场景刻画在岩壁上,随着时间推移,美术一步步发展和完善,才有了“笔墨山河”“移步异景”,总的来说美术正因其适用性价值以及同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才逐渐成熟。
其次,丰富精神生活。美术是一门艺术类学科,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靠美术来表达内心的想法,满足精神的追求,长久以来美术艺术已深深印刻在人们的心中、骨子里,如提到“壮丽山河”,就可以想到滚滚长江东逝水、巧夺天工华山峰等,这些都来源于生活的沉淀和人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借以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满足内心和精神的追求。
最后,赋予生活产品价值。经过不断发展,人们对美术的追求不再局限于蕴含生活气息,而是将目光放在了对生活产品的追求方面,使得生活产品不再仅仅具有单一的使用价值,更具有独特的美感和外在表现。可以说,正因为有了美术的快速发展,才有了如今的生活品质,人们的生活才更精致、更具有审美价值。
因此,美术同生活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正确认知和清晰定位二者的内在联系,才能够真正发挥生活化美术情境教学的作用和价值。
二、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情境的特征
传统文化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素材来源,新时期推行中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实践性。美术自古以来就具有“记录”这一重要作用,从原始人类时期的岩画到封建社会时期的水墨画和水彩画等,无一不是记录相关历史时期的人、事、物,经过不断的历史发展、完善、创新等,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美术艺术学科。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在人格健全和内涵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中学生受到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其中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中学美术教师要重视美术学科的实践性,充分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美术学科教学的需要来创设自由、和谐、轻松的环境和氛围,高效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提升美术修养。
其二,启发性。“天马行空”一词最早是形容诗文的豪放,后在美术学科中常常指个体思维的活跃、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新颖等,此外,美术学科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其根本在于艺术二字,艺术从来不拘泥于某种形式,美术同样如此,若只是单纯学习水墨画,固然可以在水墨画领域独树一帜,但文化大融合时代需要的是创新而非单纯的继承,因而,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应侧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打破学生的思维壁垒,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想象,加强对美的感知和辨认,提高对美的运用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传统文化背景下将生活化情境教学融入中学美术课堂的策略
1.营造传统文化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作为历史较为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其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早已形成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内在表现元素。美术同文化之间同样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美术课堂上来,营造生活情境,给学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能够近距离地“触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中学美术教材中选编有大量知名的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传统文化与美术结合创设生活情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美术作品较为抽象等,教师就可以通过渗透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故事、创作者经历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加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如在鉴赏《清明上河图》这一名作品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拓展《盛世·汴梁》的相关历史文化,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清明上河图》放大,进一步带领学生去观察画中房屋的建筑风格、人们的服装样式、整体城市布局等,共同感受北宋汴梁城的繁华景象。此外,为加深学生对这幅名作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共同了解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如咸平之治、仁宗盛世,以及诸如农业、牧业、手工业、海外贸易等情况。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鉴赏,既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美术著作来了解相关历史,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又能够通过精彩的解说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进而有效学习和分析这幅画作,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达到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又如,在讲解《洛神赋图》这一作品的绘画技法时,要重点讲解其中所展现的各种传统文化符号,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认知和掌握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美术教学的过程,有助于促进初中美术教学体系的健全完善,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达成教学目标。
2.营造直观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自己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由教师进行讲解和分析。此外,营造直观的生活情境,也能够将美术学科中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并充分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完成美术学习。直观生活情境的创设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美术教材中编入了很多国内著名景色和美术著作,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在充分了解相关美术知识的基础上,基于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所学习的知识和了解的美术作品进行再创作,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如在鉴赏苏州园林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了增强学习的直观性,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苏州园林中丰富多彩的景色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加强对苏州园林的直观认识,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同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东园视野开阔、中园极具精华、西园建筑精美等。再如留园,院内亭台楼阁高低不同、参差有度,曲廊回庭蜿蜒辗转、绵延近千米,又有建筑同山、水、石相互交融的天然之趣。又如苏州园林环秀山庄,以假山为主要景色,布局则以水池为辅,展现出山水相依、相辅相成的园林景观,被誉为“苏州三绝之一”。如此,通过营造直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得以近距离观察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辅以相关信息资料进行补充拓展,使学生能够充分感知苏州园林的精巧奥妙、奇特景观,同时慨叹古人精妙绝伦的设计和布局,赞叹古人的智慧和才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特色,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实现美术教育的作用。
3.营造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
美术作为一门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艺术类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能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主要原因,同时又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美术学科的应用价值。美术教学并非单一的鉴赏,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在于实践,即动手绘画。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美术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还要对美术基本的线条和色彩有一定的理解,反之则是胡乱涂鸦、浪费时间、浪费资源。此外,中学美术教师在营造生活情境时,要严格以实践为核心,以生活情境为主要条件,探寻生活中相关的教学素材和案例,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
如教学《霓裳之舞》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作为学生实践的依据和参考,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主分配角色,扮演记者、市民,并分配一些服装的图片给市民,由记者围绕书桌模拟“街头采访”,提问诸如“这款服装有哪些功能?”“这款服装是符合制作的?有什么代表意义吗?”“如果自己做的话,会准备哪些材料呢?”这些问题不仅贴近生活、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还能够让学生更热衷于对美术学科的学习,既能够感受美术学科存在于生活中的美,还能够切实体验美术的美如何作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体现于生活中,并从中挖掘传统文化在不同美术艺术创作形式中的不同表现方式,再通过简单的实践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美术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理解和感受。
4.营造自然生活情境,扩大美术教学平台
美术作为艺术类学科之一,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够局限于课堂,而是可以有计划、有章程、有规则地组织学生去探索户外的自然环境,营造自然生活情境,让学生以更饱满的姿态、更放松的心情去观察自然生活中的美,进而体验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记录独属自己的关于美的感想,从而丰富自身对美术学科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兴趣和积极性。
如在教学《向日葵》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去近距离观看向日葵,让学生们自主观察向日葵是否會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向日葵具体长什么样,向日葵存在哪些色彩元素,向日葵中的籽在未成熟时是什么形状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以自己更喜欢的方式去走近自然来感受美。
再如,教学齐白石的《虾》时,教师可以按照齐白石先生看虾、画虾的过程带领学生近距离观察鱼儿在水中游戏的姿态、白鹅在水中游的场景、鸟儿在天空中飞行的轨迹、小兔子在草地上蹦跳的形态等,加强学生对相关美术作品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5.营造探究生活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内在精神
美术教育的核心作用与初衷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内在体验和感悟,让学生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同时通过美育加强情感教育,利用美育的普遍性和超脱性,引导学生正确体验和解读美术知识。此外,中学美术教师在引领学生鉴赏时,不能一味从线条、色彩、构图等角度进行,而是要从细微处着手,联系现实和虚拟,辅以美术学科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让学生更深入、更具体、更全面地了解和学习美术学科。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如何真正融入生活,只有学生真正融入生活,取众所长补己之短,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来丰富自身的美术知识,才能提升自身的美术学习能力和效率,由此真正使美术教育发挥最大的价值和作用。
另外,教师也可以挖掘区域特色文化元素,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民俗艺术,切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促使学生能够从普遍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美、感受美。如,选择剪纸和编结作为教学内容,展示更具代表性的剪纸与编结作品,激发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探索欲望,然后介绍具体的操作过程,让学生在感受精湛技艺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最后,让学生自主操作剪纸和编结的技艺,切身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达成美术课程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正视美术学科中存在的生活化元素和气息,将美术融入生活,加强学生的生活化美术体验和感悟,营造生活化情境,增强学生的认知,教师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美术修养,基于时代的发展,灵活运用各类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创设各类教学情境和教学场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美术教学服务,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及综合能力,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环环《生活化情境教学融入初中美术课堂研究》,《科普童话·新课堂》2021年第12期。
[2] 杨学俊《生活化情境教学融入初中美术课堂的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3] 赵淑桂《浅谈中学美术课堂生活化之策略》,《教师》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