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3-07-17李瑶高嘉蓺
李瑶?高嘉蓺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幼儿教育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幼儿园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课程,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化教学模式融为一体,促进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 课程建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59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可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方向。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他们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幼儿园阶段打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十分重要。基于新课改的目标,幼儿园怎样基于文化资源、社会文化经验等搭建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是将传统文化良好地融入幼儿教育的关键因素。
一、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作用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传统美德
我们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一基本使命,大力宣传和发扬中华传统道德,这对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學前教育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的重要时期,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要把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伦理道德准则纳入教学内容之中,让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立德树人”的目标渗透到幼儿园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传统美德,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人民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同外敌进行了勇敢的战斗,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伟大的历史篇章,记录着中国人勇于奉献、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幼儿园应指导孩子们去体会自己国家的优良文化,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儿童早期教育是生命成长的基础,爱国情感的培育必须从儿童早期教育入手,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纳入幼儿园的教学中,起到继承和启迪的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3.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人民正在创建并延续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被纳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可。让孩子们自幼就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传统文化融入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对“非遗”的保护与继承有更深刻的认识。中华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悠久的历史,其中以拔河、抽陀螺、放孔明灯、猜灯谜等儿童活动最受欢迎。幼儿园运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的真、善、美的内容,来指导幼儿园的课程构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的教育作用,让儿童的认知与他们所知道、所感受到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能使儿童从中汲取重要的营养,对儿童文化信心的树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目前幼儿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问题
1.缺乏课程内容的合理规划
教育部门提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后,教师针对幼儿园阶段的教学展开了全面研究。但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成效不佳。而之所以会发生这一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对传统文化课的内容设计出现了偏差。对传统文化课程的执行力度不高,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制约和影响了其成效。一些幼儿教师将工作的要点放在幼儿对传统文化知识、技能的掌握中,而忽略了对学生美德、精神方面的培养。
此外,由于幼儿园传统文学教育的实施中,教师不曾对课程内容作出清晰、合理的规划,导致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不能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之中。此外,针对幼儿开展的传统文学活动,存在主题内容太过单一的问题,忽略了与传统文化、精神品质等的融合。有关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师没有立足于儿童的视角,结合其年龄特征、知识面等因素进行设计,而是以自我认识为主,导致课程设置不符合儿童年龄的特征和需求,影响了此项教学工作的开展。
2.教师缺乏传统文化教学的经验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知识学习方面,而忽略了传统文化促进幼儿素养发展的作用,导致教师对这方面内容的挖掘做得不够。其实,有些年轻教师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所以在进行文化教育的时候,可以把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起来,让孩子们既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体会到西方的思想。但是,由于教师缺乏相关的教育经验,因此,在进行儿童早期传统文化教育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即在课堂上,西方文化占据了很大比例,而且,教师也不能引导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认识,这就造成大多数孩子对西方的新鲜事物产生兴趣,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不重视。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中华优秀文化教学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开发。
3.幼儿园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营造
多样化的教育环境,对儿童的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幼儿园中,都存在着忽略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环境的建设,没有找到与教学结合的切入点,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幼儿园的操场、走廊、楼梯、教室、寝室等不同的空间,都缺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要素,因此,对孩子们也就难以产生影响。同时,幼儿园也不能脱离家庭和社会的帮助,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很深,尤其是“去老人之家,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等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体会到传统文化所包含的道德品质,从而为幼儿园创造一个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但是,目前许多幼儿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中,都忽略了家长、社区的共同参与,造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的过程中,缺少一定的情境作为支撑。
4.幼儿园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不足
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幼儿园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比较低,一般都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是有肤浅的了解,缺乏深入的理解。大部分教师都把认识和研究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作他们在学校里的教育任务。“说教”“灌输”是教师们常用的方法,因而缺少了生动、趣味的教育策略,不能让孩子们深入地去感受,也就不能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兴趣。在对儿童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们并没有对这些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儿童道德教育的效果也就不理想了。同时,在幼儿园教学中,也缺少以提高教师中华优秀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讨论,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备课的氛围。幼儿园基本没有安排教师到别的地方参加有关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
三、构建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策略
1.明确课程中传统文化的运用策略
在幼儿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学习的主要内容,既能给教师们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又能让孩子们在教室里了解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进而对幼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在构建幼儿传统文化课程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渗透方式,对传统文化与幼儿课程的结合策略进行科学规划,同时,教师要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正确的理解,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有效提炼,并将其传授给孩子,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环境。
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适当选择幼儿可以理解和掌握的传统文化,并将爱国主义作为教学的核心和目标。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精神,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提出了以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确保儿童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可以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使儿童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应契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开展幼儿教育,应将其心理特征、年龄特征考虑在内。基于此,应制定满足幼儿需求的课程内容和模式,由此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传统文化与儿童的生活更好地契合。要培养幼儿在生活中挖掘和发现传统文化知识的意识,认可传统文化,将其视其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建课程。幼儿已具备简单的思考能力,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传统文化故事,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
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丰富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图文并茂的古诗词、传统中华礼仪、节气等方面的知识等,达到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目的。同时,因为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行为和思考能力,可以被故事所吸引,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内容选择方面可选故事性强的视频,强调真善美,传播忠孝义等传统美德,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升其综合素养。
3.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仍有不少幼儿园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认知不足,整体理解较为肤浅,加之理解的角度不全面,造成教师自身的水平不足,导致课程内容规划不合理,影响了幼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基于此,应该促进幼儿园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容体系,以此促进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深远的意义。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设计亦存在不足。包括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但仍然是以记忆、模仿为主;且在积极扩展教育资源方面存在不足,活动内容较为浅显,没有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全面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为自己的教学打好基础。
此外,教师要有效掌握对儿童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案。基于此,在实践过程中,以文化启蒙为关键词,鼓励教师结合幼儿实情,展开全面评估。包括对学习内容、组织方式等予以思考,激励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思考。基于此,鼓励教师深入研究相关课题,持续性地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开展和实现途径展开深层次的研究。
4.提高幼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
在当前的幼儿园中,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发工作主要由幼儿园教师承担。一些教师在探索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融合问题时,由于缺乏经验和他人的帮助,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要求教师加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实践,不断地优化,探索出适合自己班级幼儿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拓展思维,挖掘周边可用的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剪辑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制作贴近生活的课件。还可以引导幼儿制作一些传统物品,如灯笼、窗花等,借此机会向学生讲述这些传统物件的作用、意义,达到多维度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应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形成具有连贯性和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从中受益。
基于此,对于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幼儿园教师作为开发的主体,要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将开发课程的相关工作深入地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从而促进课程和教学实践的更深度融合。同时,要激发幼教人员的主动性,促使其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包括对本地资源的使用、教师之间经验的分享等,由此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5.创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情境
在针对幼儿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基于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求,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游戏等。并基于此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造趣味的传统文化教学课堂,将传统文化深植幼儿的心中,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以此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实践中,教师还可以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引入传统文化,达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目的,如开展编花绳、放风筝、踢毽子、抽陀螺等游戏,让学生体验到传统体育游戏的趣味性,达到普及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为儿童讲解这些游戏的历史,通过引用古诗等方式,让儿童了解风筝的别称是纸鸢,从而在游戏的过程中增长知识。
同时,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与同伴交流等方式,达到推动传统文化教学发展的目的。这样以点带面,形成整个社会传承传统文化的氛围,最大程度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此外,在课堂上,加强对传统神话故事、忠孝故事的讲解,将中华礼义信的传统美德根植在幼儿的心中,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如在向幼儿讲解“坚持”的意义时,可引入“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以孩子们喜爱的诗人李白为主角的故事,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加深对“坚持”这一品质的理解。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多向生活靠近,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以社会为大课堂,教室为小课堂,对幼儿开展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此,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活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生活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为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洪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11期。
[2] 黄爽、王岚、刘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及反思》,《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