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及策略

2023-07-17马小虎

关键词:生物学科生物生命

马小虎

摘 要: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初中生物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师要结合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及策略,提升生物课堂的效率,加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初中生物 传统文化 现状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5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华传统文化在我国的不同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青年学生的教育方面。初中教师可以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帮助学生强化中华文化自信。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能够发现生物学习的趣味和独特之处,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养与核心能力,培养生物学科思维,养成独立、健康、积极的人格。

一、当前初中生物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逐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但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实际教育的行动依旧进展缓慢,尤其是生物学科。由于生物学科具备一定的理科思维,但教学仍偏文科角度,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引入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无法准确将传统文化落实在学生的生物学习中。

其次,部分教师并不具备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生物学科知识点中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不足。如果教师不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反而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学习重点。

最后,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在传统文化的融入过程中,只是做到了片面引入,不能够将传统文化的实质与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进行匹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和固定。长此以往,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无法提升,也无法意识到生物学科的文化价值和魅力。教师所采用的口頭表述和PPT展示等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初中生物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融入诗词文化,激发学习热情

生物学科作为文理思维相融合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同时也要关注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生物语言应用方面融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生物语言的敏感度,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诗词,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的不同之处除了在于某些词语更加精炼和简洁之外,还在于古代语言具备独特的文学韵味。教师在生物教材中深入挖掘文本内容,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在文学氛围中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理解其具体含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时,学生能够逐步了解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教师要解决初中生可能会产生的疑问,如“为什么如今我们看到的青蛙全部都是绿色,而没有其他的颜色”等。教师可以借助传统诗词文化“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来解释上述问题,生物在自然界中保护自己的措施最显著的就是不让自己的天敌发现自己,由此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那些体色与栖息环境相类似的生物存活率更高,而这正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除此之外,生物进化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过程,学生在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的过程中,要明确整个生物圈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人类对生物圈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教师可以使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渗透传统文化,正是因为人类大肆捕捉青蛙,导致食物链关系失衡,害虫大量繁殖,稻田的生态系统平衡才遭到破坏,最终导致产量减少,这正是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伤害。

再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表达的含义是人类在寒冷的气温之下会收缩血管,减少血流量,从而保持自己的体温恒定,减少散热,这与学生所学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神经系统调节方式类似。由此可见,传统诗词中蕴含了无数的生物现象,均为古代人民在生活中总结和记录的宝贵财富,教师将传统诗词融入生物课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融入生命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生物学科的本质是关注生物的发展进程,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而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中也包括关注生命和珍惜生命,因此,教师在生物学科的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安全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需要借助线下的课堂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命安全和人身安全。除此之外,教师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大纲,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既要引导学生提高对自身生命安全意识的重视程度,又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养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将生命教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在学习《生物圈中的人》时,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了解人体的生命过程,包括人的起源发展过程,人体的营养物质由来,人体中有利物质、有害物质的运输和传递过程等。人体生命过程十分复杂且精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点突出生命的重要性,更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生命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我国传统的观念中,古人更相信生命源于天地,“天地合而万物生”。因此,我国不论在文化还是教育方面都要不断加强对于生命安全的重视,由此凸显生命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在结合传统文化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我国文化中对生命的描写作为课程的总结,如儒家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日常生活中,人体通过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对外界做出反应,这些都是人体可以自主调节的过程,不需要大脑的控制,确保了正常的生命活动,由此更能够突出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自身的生命安全,提高生命意识。

3.融入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经过时间沉淀之后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具备较高的文化价值,能够指导不同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还衍生出了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每一个青年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在生物教学中融入民族精神,学生可以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历史,学习到相关生物知识的发展现状和前沿技术,具备更加进步和科学的眼光,由此引导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将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知识进行对比,融入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由于知识点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以联想到变异与复制,由此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生物科学家,用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成就作为课堂引入,如“克隆之父”童第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摩尔根”谈家桢与中国动物遗传学家陈桢。童第周的主要成就在中国实验胚胎学方面,开创了我国的克隆技术;袁隆平优化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方式,帮助我国多个地区脱离了贫困与饥饿;谈家桢作为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更是因为发现了瓢虫色斑的“镶嵌显性现象”,不仅使整个国际的经典遗传学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为现代进化理论提供了关键依据,更是将“基因”一词引入中文语境中;陈桢主要在动物遗传领域做出巨大贡献,如金鱼的遗传、蚂蚁的行为等。教师在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上述生物科学家的故事和经历,不仅对于学生的知识面起到补充和扩展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进程,了解我国生物学科的实力,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中的传统文化,在著名科学家身上感受属于中国人的自豪与傲骨,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打破对中国生物科学领域的偏见。青年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要不断了解民族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4.融入和谐思想,营造良好氛围

传统文化中讲究以“和”为中心,在当前新时代的生物教学中,“和”的含义可以具体理解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小组成员关系,实际教学中学生、教师与生物知识点本身之间的和谐共处等。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提高生物学习过程中实验的比例,由此引导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生物知识。

在学习《生物和生物圈》时,学生会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帮助、彼此共存的良好生态现象。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生存与斗争的竞争,但是同样也存在着共生的友好和谐局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利用多维的眼光与视角看待生物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不同种群间存在的竞争与共生,同样存在于人类群体中,这恰恰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的良好合作、良性竞争。

比如,在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教师会布置一些小组合作的作业和学习任务,如生物实验或者是生物实践活动,将实际调研和查找资料的任务交给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那么,学生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小组内的其他同学或者是其他小组进行学习和交流时,体现友好和谦虚的学习态度,在最终成绩的评估中教师更要避免恶性竞争,从而在班级内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共同提高学习效率。传统文化与初中生物的相互结合,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此过程中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深入感悟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精神。团队合作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与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与品德,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良好的课堂氛围则能够帮助学生和教师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形成较为轻松的课堂氛围。

5.融入感恩观念,提升道德品质

提起传统文化,学生最容易联想的内容为孝文化,即知恩图报,感恩父母。事实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不仅在于家庭,更在于生活处世的方方面面,如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然。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不同方面的感恩教育,由此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感恩”的具体内涵,做到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深入学习和感知。只有当学生成为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才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到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学生能够了解到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具体过程。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自己和爸爸妈妈在某些外貌上有显著的差异,比如爸爸妈妈都是单眼皮,但是自己却是双眼皮”,或说“自己的父母身高较高,但是初中时期自己的身高却并没有迅速成长”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貌产生很多想法,也可能会产生如“为什么我长得不够好看,是不是因为我的父母没有将好的基因遗传给我”等负面想法。实际上,“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些传统文化内容都表明生物在遗传性状上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表现,这也正是为什么双胞胎可能会长得一样,也可能会长得不一样。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借助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遗传学中的性状产生好奇心,更要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感恩教育,使學生建立正确的感恩观念,如“自己的长相都是父母给的,无论是好是坏都应该心存感恩”,或者“百善孝为先,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不应有所抱怨”等。传统文化中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较为重视,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承担着教导的重要作用,因此青年学生应该对父母持有感恩之心,并且将感恩的行为落实在生活中,而不是经常抱怨自己的外貌长相和性格特点。

教师将传统文化、感恩教育与生物学中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进行结合,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性状遗传并不由父母的主观意识决定,领会其中的生物学遗传知识,深刻认识到父母的爱与伟大,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除此之外,在学习《输血与血型》时,教师可以将当下国家的无偿献血政策进行科普,分析其中蕴含的全人类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同时讲解相关知识点,如为什么O型血可以给所有血型的人输血,但是只能接受O型血的输入。由此引导学生关爱众人,建立人类互帮互助的观念。

综上所述,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结合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的重点。对于教师而言,由于缺乏相关实践和经验,因此,教学挑战难度较大。对于学生而言,生物学习的重点仍然是知识点的掌握,但同时需要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吸收和深入感悟其中的人文思想,提高自己的核心素质与学习能力,最终在成长的过程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姜梓琛《劳动教育视角下节气文化应用于初中生物实践活动中的案例教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2] 杨东《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应用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3] 董平平《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石河子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4] 侯晓歌《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策略研究》,河南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5] 马春华《新时代初中生物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及路径优化》,《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十一)》。

[6] 林明基《解析初中生物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文理导航》2020年第7期。

[7] 徐淑芬《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革新初中生物教学》,《基础教育论坛》2019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生物学科生物生命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第十届食品与生物学科高水平SCI论文撰写与投稿技巧研修班招生简章
高三复习中生物学科的备考建议
第12话 完美生物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生物学科思想再认识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