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传统文化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融合策略

2023-07-17莫丽全

关键词:融合教材传统

莫丽全

摘 要:我国十分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各科教学也应顺应这种社会趋势,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优化和完善各学科的教学模式。初中教学中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方位感,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对地理、自然、人文等知识展开进一步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对此,教师应探索将传统文化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效融合的教学策略,增强学生自觉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地理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40

如今新课改正在逐渐落实,初中地理教学也在此影响下发生了改革,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地理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基于传统文化背景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各地区的风土人情、中国地形等方面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解,感受中国的地大物博,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对地理知识和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传统文化与初中地理教学融合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应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探索传统文化与初中地理教学融合的教学策略,以推动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的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

此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知识与国家、自然、人文等方面内容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借助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育人作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及道德品质,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可以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爱国之情。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的融合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能够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及在地理教学中起到的作用。这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意识到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要增强学生的这种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帮助。

(三)丰富地理教学活动的资源

将传统文化以多种方式融入地理教材中,可以促使地理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为学生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介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教师也可从多角度入手将其融入地理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同时,不管是传统文化知识,还是地理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与生活贴合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文化与地理知识,让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最为主要的是,应用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让地理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二、传统文化与初中地理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现阶段的地理教学中,部分初中地理教师还未形成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识。首先,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实施,促使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理念,但仍有部分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很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其次,教师忽略了完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的重要性,无法实现地理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再次,教师在教学前只考虑到教材内容及新旧知识的衔接,未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最后,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不足以融入传统文化知识。

(二)教师对素材的运用缺少灵活性

从一方面来讲,教师未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很多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只停留于表面,缺少融合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的有效方法,这种情况下的地理教学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从另一方面来讲,很多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时缺少灵活性,不懂得变通,知识之间的衔接不紧密,这会阻碍教学的开展,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需要提高渗透传统文化的能力

一些地理教师仍保留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融合传统文化和地理知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受到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教师很少会在地理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而从实际来讲,融合地理教学与传统文化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地理教材内容,同时让学生学习到与地理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可谓一举两得。此外,一些教师自身渗透传统文化的能力不足,未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将传统文化渗入地理教学的计划,导致知识的渗透不够深入,无法发挥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文化导入——激发学习动力

传统文化不管是作为教材中的知识,还是作为地理知识的补充,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的内容。利用传统文化进行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1.导入古诗词,创设地理悬念

兴趣是确保学生积极学习的基础和动力,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并对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创新教学方式。在地理课堂导入相应的古诗词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古诗词承载着我国的千年文化,凝聚着古人的才华与智慧,学生可以通过几句诗词在脑海中描绘出祖国的山川美景。同时,古诗词中还可以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以及那个时期的文化和风俗。因此,将古诗词融入地理教学中,结合地理知识设计悬念性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例如,在教学《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时,教师便可以结合这堂课的地理知识,在导入环节引入古诗词。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先搜集与本堂课相关的资料,如图片、视频、古诗词等,并制作出精美的课件,便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悬念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家都知道,按照农历节气来说,四月份是春季,也是桃花盛开的季节,但是山寺的花开时间要晚许多,你们知道原因吗?这时很多学生都会感到疑惑,并好奇真正的原因。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入本堂课的知識点“海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因为海拔高度会影响到气候,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寺在高处的山地之间,温度低,所以桃花盛开的时间要晚许多。如此既可以让学生领悟古诗词的魅力,对传统文化充满学习兴趣,还让他们掌握地理知识,可谓一箭双雕。

2.立足教学目标,创设导入情境

情境导入是很多教师都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形象的情境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创设导入情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目标搜集相关的素材,这样才能让后续的教学措施不会脱离教材,不会脱离地理知识独立存在。此外,围绕教学目标搜集传统文化材料,有利于延伸学生学习的深度,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综合发展。为了优化情境导入的效果,教师可对多媒体工具进行有效应用,以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找到传统文化知识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是多媒体工具可以将图片、视频等传统文化素材更好地展示出来,让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高。

例如,《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一课的知识就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遗址等,具有非常大的研究和考古价值。我国很多传统文化内容被纳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如安徽皖南古村落、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等,教师需提前下载相关的文化遗址的图片以及基本简介,在教学之初给学生展示,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到世界文化遗产,从遗产的破坏,到遗产如何保护,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产生研究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愿望。

(二)挖掘教材——多元化渗透

在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找到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衔接点,这样才能将两者进行融合,吸引学生自主探索地理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对地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从多角度入手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强化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1.挖掘民俗文化

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了较多的民俗文化,涉及了衣食住行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学生感知起来较为简单。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需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进行对比,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从学生所在的地区入手,去分析地区与这些民俗文化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知晓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进而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例如,在教授“黄土高原”一课时,就可对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和应用,黄土高原地区有很多文明遗址,如老牛湾、包子塔湾等,还有很多其他的民俗文化,如窑洞、服饰、歌舞、乐器、剪纸等。在教授本课知识时,将这些民俗文化凸显出来,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较大的意义。

2.挖掘物质文化遗产

与地理教材中文化遗产相关联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传统的特色建筑,这些建筑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所以,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并融入地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自然环境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例如在教授“人类的聚集地”时,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无数的部落,这些部落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已经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我国有很多独具文化特色的古村落,如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就具有非常浓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地处黄山山脉中,山高林密,皖南山区的特点非常突出。但是,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非常快速,大力推进旅游业,一些传统民居也逐步被高楼所取代,保护这些文化遗址已经成为全人类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出发,延伸到具体的遗址中,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了解保护文化遗址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非常大的意义。

(三)实践结合——开阔学生文化视野

课堂的教学时间始终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局限于课堂,要重视对教学进行延伸,增加课外活动。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搜集更多的文化材料,自主创办文化活动,也可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制作文化产品,从多角度出发,给学生提供文化实践的平台,内化学生的地理与传统文化素养。

1.精准设计教学目标,课前分配任务

建构主义指出,学生要想学习新知识,就需要立足原有的知识基础,“长出”新的知识。所以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也需有计划进行,不可盲目开展。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外搜集传统文化内容,便于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应用。

例如,在教授《祖国的首都——北京》时,每个学生都对北京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有很多特殊的文化建筑和名胜古迹。在教学前,教师给学生分配小組任务,让学生按照以下目标搜集文化资料:搜集与北京政治有关的素材,搜集与北京文化有关的建筑资料,总结北京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特点等。

2.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应用,实际上,社会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比教材中的资源更加丰富,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较大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开放”教学的原则,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对身边的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挖掘,让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刻板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更感兴趣,在课外实践中学生可以自主实践,合作交流,在“学中思”,在“做中行”,助力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考虑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资源,便于进行课外实践,如到博物馆参观,到烈士陵园参观等,让学生感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分析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等。

总而言之,地理是一门自然属性非常强的学科,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区域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但是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进行应用,传统文化的融入较少,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地理与传统文化是没有关联的。基于此,本文认为初中地理教师要加大渗透传统文化的力度,重视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他们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在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水平的同时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玉杰、陈迎春《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究》,《学周刊》2022年第3期。

[2] 别红远《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年第11期。

[3] 林楠《浅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高考》2018年第12期。

[4] 王海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分析》,《考试与评价》2018年第8期。

[5] 林香妹、吴文茂《中学地理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成才之路》2021年第24期。

猜你喜欢

融合教材传统
教材精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融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