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优势价值,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主题教育的教学探索

2023-07-17秦萍萍

关键词:中华历史作业

秦萍萍

摘 要:历史课程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主题教育的核心课程,统编历史教材以多样化的载体形式展现了与该主题有关的丰富且有价值的素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价值为聚焦点,以大单元教学为引领,以丰富的教学形式、体验活动为桥梁,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教育中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树立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在落实重大主题教育方面的独特育人价值。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大主题教育 大单元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3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滋养下根深叶茂、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中学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有助于学生系统、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领悟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历史《新〈课标〉》)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版中国历史有哪些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当中蕴含哪些值得我们传承和发展的优势价值?如何通过大单元教学引领学生洞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价值,树立文化自信?这些成为我们一线教师亟须思考、实践和研究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优势和价值

历史《新〈课标〉》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词共出现28次,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向学生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何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往往模糊不清、简略带过。在历史教学中,概念明晰是精准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概念模糊将直接影响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厘定、阐释与弘扬。

李宗桂先生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确切、明晰的概念界定,他认为:“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之所以将优秀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等融入思想文化的范畴,是因为“那些卓越的工艺品和精粹的管理思想,是由相应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所决定的,蕴含着特定的精神内涵”。《指南》指出:“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不论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还是“中华传统美德”都是从思想文化层面进行的表述,可见,针对中小学生进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主题教育,并不需要将全部的、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教给学生,而是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精选富含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与优势价值的部分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系列化、进阶式的主题教育,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形成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历史《新〈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挖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特色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科学智慧、审美情趣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优势。“中国历史记录保存了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因此,笔者依据《指南》划分的“三大主题”及具体的核心价值,将统编七年级历史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载体形式进行了如下归类整理:

1.在“核心思想理念”主题,通过河姆渡、半坡、良渚等遗存(载体形式: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通过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载体形式:经典篇目、人文典故),树立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通过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人物典故),学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都江堰、大运河、明长城等重大工程,《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巨著(载体形式:文化遗存、科技成就),感受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以及对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追求;通过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四大发明、传统医药成就等(载体形式:科技成就),学习继承创新、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中華人文精神”主题,通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四大名著、戏曲等(载体形式:艺术与特色技能),发掘中国人对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3.在“中华传统美德”主题,通过屈原、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等人物事迹(载体形式:人文典故),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培养弘扬正义、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通过中华传统节日(基本常识、文化遗产),传承对天人和谐的追求以及敬老爱亲等中华美德。

二、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主题教育的教学探索

正如前文所述,《指南》已经给我们一线教师划定了主题,搭好了框架并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价值;统编版七年级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适切的、载体多样的教学资源;历史《新〈课标〉》在育人目标、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给出了明确要求与建议。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如何科学地设计出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主题的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好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拥有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品质,逐步实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实践探索。经过教学摸索,笔者认为,可以参考以下步骤和方式来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主题教育。

第一,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价值,生成“大概念”。

所谓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为整体并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大概念统摄分散在各历史时期、各历史阶段的具有各种联系的适切的学科知识,对学生理解知识、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法和关键工具,有助于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深入认知。

教师在确定大概念时,一定要根据学情、围绕课标,遵循育人导向,以课程核心素养为达成目标,站在大概念的视角分析教材内容,设计出不同层级的大概念。大概念的主题可以跨单元设计大概念,例如,我们可以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七年级下册第6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确定“适应国情的改革推动国家发展”这一概念,引领学生理解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一贯保有的思想理念,顺应潮流的改革虽然有时过程艰辛、阻力重重,但最终会给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深远的影响。教师也可以就某一课内容确定一个大概念,例如,我们可以就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一课确定“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精髓”这一大概念,通过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感受到许多优秀的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这些思想观念历经几千年历史,经久不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土壤,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传承和创新发展。

第二,运用大单元教学,设计体验性任务和活动,体悟文化魅力。

确定大概念是实施大单元教学的第一步,在确定大概念及课时目标后,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及环节,组织和开展活动,以大任务、大问题统领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运用多种联系,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育家国情怀。例如《百家争鸣》一课的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环节一:中外联系,设疑激趣

材料: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等,他们虽然远隔万里,思想上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意图:将中外同时期、同领域的思想家通过一则材料放一起,开阔学生视野,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小小代言人”课堂活动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自选一个春秋或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上台为他代言,让同学们了解他生活的时期、所属学派和主要观点。

意图:设计大任务,引領学生阅读教材,提高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边读边思中了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核心思想,通过代言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环节三:史料研读,贯通古今,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请同学们研读下列史料,说一说儒家提倡的治国策略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儒家学派蕴含的智慧。

材料一  为证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意图:提高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表达观点的能力,以儒家为例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大智慧。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真教育离不开活动,离不开真活动,离不开触及孩子心灵的活动。通过体验性的任务和活动,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能够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设计多样化作业,践行文化传承与创新。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是想通过教育赋予学生能够适应自身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由“明理”到“增信”到“崇德”最终化为“力行”,通过身体力行,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指南·历史学科》指出教师应把作业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通过校本化作业设计,发挥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育人功能。因此,从学生水平、课标要求、素养提升出发,设计多种形态的作业,是引导学生践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

作业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辅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作业,二是课后的“历史行走作业”,每种类型的作业都具有多种样态的呈现方式。辅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作业,是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完成的,课堂的结束即意味着作业的完成,如果设计得当,不仅能促进教师的教,也能促进学生的学,同时大大减少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这种类型的作业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主题明确而唯一,切合本课的大概念。譬如: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美学追求、中国古代的重大工程等。

2.环节清晰,数量适中,控制在3个左右为宜。各环节设置明确、递进的任务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让学生真正学起来、动起来,在完成任务和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解决问题。

3.立足学生主体,利用多种表达方式,轻负增效。作业的各环节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水平设计任务和活动,通过勾画、说一说、讨论汇报、少量书写等多种方式进行反馈,杜绝“一写到底”的单一表达方式。

4.运用多种联系,如因果联系、古今联系、中外联系,让学生在对比中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和价值,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课后“行走作业”又可以称为拓展性作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于课外、校外完成的活动。“行走作业”的形态丰富多样,例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主题教育基地,历史调查、访问,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进行历史制作(PPT、宣传片、海报、模型),等等。如果说辅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作业是基础和主体,那么“行走作业”则是拓展和延伸,通过“行走作业”,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资源,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国四大发明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行走作业”。请同学们自选一项四大发明,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询等方式,制作PPT或者视频介绍该发明逐步产生的过程,是否领先世界?对外传播的范围是什么?给世界文明带来怎样的影响?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到中国古代人民在劳动中善于思考、勤于创造、精于改进的精神,认识到当时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同时通过PPT或视频创作,也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学科知识,跨学科生成特色作品的能力。

再如,撰写“中国古代医药学成就”调查报告这样一份“行走作业”,让学生通过走访中医院、药店,采访专业医生,结合《千金方》《本草纲目》等文献,撰写调查报告,并通过多种渠道向教师、同学、家长分享自己的心得。通过这份作业,可以提升学生的胆识,让学生从校园、家庭走向社会,从书本内走向书本外,从知识识记走向素养培养。学生在对中国古代医药学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提升了文化自信。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光芒不仅照射着中华大地,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确定大概念并实施大单元教学,可以活化历史教育,让教育的指向更明确,主题更突出,更能走进学生心里;通过多样化作业设计,可以促进教与学,让素养的达成水平可视化、可量化,于作业中实现减负增效与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术研究》2013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中华历史作业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新历史
作业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