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最新进展、实践难点与深化路径

2023-07-17肖伟华,宫佳,杨思思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新时代

肖伟华,宫佳,杨思思

摘  要: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高校教育改革实践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仍然存在评价理念偏位、评价标准模糊、评价效度有限等问题。为此,进一步厘清评价理念、明晰标准定位、提升评价效度是新时代深化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改革;实践难点;深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0-0096-04

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关乎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在高等教育阶段,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更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抓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等文件的发布,构成了我国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政策框架,在学界以及各地高校掀起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潮。但总体上看,当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入实践依然面临诸多难点与瓶颈,亟须进一步探讨相关政策制度在各地高校落地扎根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最新进展

(一)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国内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兴起与发展,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整体呈现螺旋上升态势,并在近十年形成了一个成果涌现的研究高峰,汇聚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学界关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内容、方法等基础理论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共识,即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部门根据教育的目标,是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素质进行全面性、过程性测量与评价的重要制度安排[1],构建科学、有效、合理的高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学、学校的管理、社会的选才用人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而如何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也存在较为多元的观点。在构建原则上,陈睿等综合比较了国内外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情况,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遵循导向性、全面性、合理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等原则[3]。张乐乐等认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应持守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育人和持续改进的理念,明晰其明确性、可度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和时限性[4]。在构建一个怎样的评价体系这一问题上,赵春广、郝英提出应构建一个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5]。魏晶等创新性地提出一种从赋值型、终结性评价向发展型、咨询性评价的评价方式转变[6]。在具体措施上,学者们从评价目标确立、评价模式选用、评价指标建立等方面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构路径进行了论述。例如,周晓晶等在多方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构建了涵盖12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并得出具体评价结果[7]。李少荣指出,高校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时应重视定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合理使用量化评价,弱化评价结果的现实功用等,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全面发展[8]。

(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实践逐渐推进

《总体方案》作为国家层面的行动指南,将改革学生评价作为重点任务之一,要求通过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等六大方面,切实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为全面贯彻《总体方案》,上海、天津、江苏、湖南、云南等省(市)陆续出台符合本省(市)实际情况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创新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导向、主要内容、方法手段等,并对其他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实践做了更深入的规范、完善和指导。

(三)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初显

2000年前后,国内已有部分高校陆续探索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为代表的学生评价制度,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双一流”高校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内容、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总体方案》印发后,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已经成了广大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各高校纷纷结合本校学生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重点围绕工作理念更新、评价内容调整、过程性评价方法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例如,陕西师范大学科学设计了德育目标要求,在所有教育阶段开设体育课程、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等,全面完善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探索建构涵盖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科研能力、實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多元成长评价体系,实现了基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生成“学生成长画像”的教育实践。

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点

(一)评价理念滞后偏位

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国教育界,并逐渐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9],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代表的学生评价制度也在国内高校落地并被不断探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理念的制度实践,成为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制度安排。然而,由于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活动各个阶段形成制度优势与制度惯性,致使以素质教育为理念的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已接续推进了三十余年,但最终达成的实际效果却是从单一素质的应试教育转向多方面素质的应试教育[10],经过高考选拔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仍然是以接受学科知识教育为主。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培养尽管与基础教育相比,在落实素质教育方面已经迈出了巨大步伐,但没有改变考试和分数依然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的状况。在当前的高校学生评价工作中,用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作为标准和“指挥棒”,去实现对长期经历学科知识教育实践的学生的测评与引导,必然会导致理念与实践的巨大内在张力,其结果就是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学生培养的实践现实格格不入。

(二)评价标准抽象雷同

学生评价体系是包括学生、教师、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所处评价环境及其他不确定因素所组成的充满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的系统[11]。但当前已经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的高校在设计评价标准等具体指标时,普遍照搬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政策文件提出的评价标准,并未真正结合各地各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不同代际学生的成长特点、不同的办学定位等方面制订针对性强、特色明显的评价标准,呈现出“千校一面”的窘迫状态。在高等教育要更加紧扣国家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陆续写入中央文件的背景下,抽象雷同的学生评价标准已经难以满足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标准需全面提升的时代要求。

(三)评价结果区分度模糊

理想的综测素质评价可以有效践行从单一到多元的评价理念,学校、教师、同学、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等多元主体的参与是综合素质评价在实践层面能够成为破除“唯分数”评价的关键[12]。然而,在实际工作层面,由于评价过程的形式化、各主体对评价对象的了解程度不同等原因,多元主体参与下得出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往往呈现出低区分度的问题。首先,评价过程的形式化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在调研中发现,由于高等教育阶段的班主任与学生、同班学生之间的相处远不如基础教育阶段那样时间长、亲密度高,因此高校学生综合测评过程中,评价主体所给出的评分往往因缺乏全面的了解而存在较大的主观性、随机性。再次,由于综合素质评价是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高利害”评价,致使无论是班主任评分还是学生互评打分都存在明显的“高位平均”现象。“高位平均”效应下,测评结果区分度差、有效性低,也使评价结果在应用过程中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某大学的本科学生综合测评办法明确规定,测评结果应作为学生各类评优评奖、党员发展、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参考作用已经日渐式微。

三、新时代深化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路径

(一)进一步厘清评价理念是新时代深化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前提

思想理念是行动策略的前提,学生评价理念对于学生评价过程中的目标导向、内容指标、测评方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国家教育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学生评价理念也应不断发展、革新。因此,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应与时俱进地进行理念的鼎新、迭代。其一,各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总体方案》中“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总要求,指导各高校在学生评价模式、学生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理念更新,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学生评价的指导性意见。其二,各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始终坚守教育的人民性,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学生评价改革中大胆汲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等国内外最新评价理论的先进理念,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切实改变以往学生评价中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推进学生评价变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进一步明晰标准定位是新时代深化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根本

学生评价标准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等现实需要制订的,用于衡量学生发展变化程度及其价值的一套具体化、情境化的评价规则。推进新时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必须明晰各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制订符合本校学科类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学生评价标准。首先,要明确新时代高校人才的培养定位。《总体方案》对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内涵做了明确界定,即通过完善德育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强化体育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通过改进美育评价,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通过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终极目标。其次,要突出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不同类型的高校除了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还应该结合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区域地域特点等,重点设计符合本校毕业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特质的评价标准。

(三)进一步提升评价效度是新时代深化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

由多元主体参与的学生评价本质上是多元主体之间一种特殊的互动交往。由于高等教育阶段教学环节的选课走班制与日常管理环节行政班级制并存,导致班主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往呈现出频率低、强度弱的特点。特别在之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线上教学致使师生、同学间的日常交往更加弱化。这种形势下,必须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和专业技术手段,有效破解“弱交往”所导致的评价结果有效性低的困境。一方面,信息化平台具有数据采集渠道多元、信息处理效率高、结果呈现形式丰富、查询便捷高效等优势,探索建设能为学生精准“画像”的学生评价信息平台,是破解当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不显著这一难点的关键举措。另一方面,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中加强大数据等专业化技术的有效运用,是破解当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有效性偏低的重要依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极探索智能化的精准评价机制,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库等,将有效保障评价的信度、效度与公平性,助力新时代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深化。

四、结语

在大力推进“四新”建设的浪潮下,高校学生评价的诸多方面亟待进一步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对高校学生评价提出的新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继续鼓励、指导各大高校在接受新时代提出的新挑战的同时主动求变:在办学育人实践中进行更多紧跟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具有办学特色的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尝试,在具体改革实践中不断优化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从而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指挥棒”功能。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高校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与长时间形成的、贯穿全学段的教育评价文化相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只针对某一些学段进行制度性改革可能也只暂时触及教育评价改革的“表皮”,如何进一步实现教育评价文化变革这一“内里”的转变,是今后所有教育评价改革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议题。

参考文献:

[1] 沙丽华,崔建京,苏冰,等.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机理和策略[J]. 辽宁教育,2021(02):5-9.

[2] 文孝强.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达成度评价指标[J]. 高教学刊,2020(16):19-22.

[3] 陈睿,许蓓蕾,黄芳.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04):64-68.

[4] 张乐乐,陈恩伦. 新时代大学生评价体系建构:理念、原则、要素与框架[J]. 现代教育管理,2021(07):89-96.

[5] 赵春广,郝英,刘丽英. 构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J]. 经济师,2016(05):197-199.

[6] 魏晶,吕婷,刘意岚.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创新探索[J]. 河南教育(高教),2018(07):48-51.

[7] 课题组,周晓晶,等.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基于多方协同育人视角[J]. 大庆社会科学,2017(04):138-140.

[8] 李少荣.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反思与创新[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02):59-63.

[9] 蔡婉怡,杨静,龙宝新. 遮蔽与澄清:素质教育的理性反思与超越路径——从南京一中“素质教育事件”谈起[J]. 教学研究,2021,44(04):80-86.

[10] 刘铁芳. 教育走向人本:当代中国教育自觉的回顾与反思[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5-16.

[11] 潘玉驹. 高校学生评价的“麦当劳化”及其超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6):133-137.

[12] 劉志军,徐彬. 综合素质评价:破除“唯分数”评价的关键与路径[J]. 教育研究,2020,41(02):91-100.

(荐稿人:魏圆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