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研究

2023-07-17林雅霖朱纪芸

理财·收藏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常态背景

林雅霖 朱纪芸

就业关系国计民生,也涉及国家的稳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毕业生充分就业。本文以厦门工学院为例,实证调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现状,深入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方法,以期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特点

(一)大学生就业环境严峻,就业招聘呈现新形式

2022年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招聘形式呈现出线上招聘与线下招聘相结合的新形式。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内人员密集的特点,相关部门与高校主动打破原有工作模式,以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就业形势和需要。除线下招聘外,很多高校还新增了校园云招聘、云宣讲活动等就业招聘渠道。

(二)大学生就业选择呈现多元化

现代经济体系的锻造升级给大学生多元化就业提供了机遇。首先是市场中不断涌现出新就业形态。如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加持拓展了新就业形态,进一步增加了毕业生在实现就业过程中的选择。其次是政策性岗位的增加。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以政策性岗位的吸纳作用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盘”。通过对厦门工学院近两年(2021—2022年)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的数据对比分析显示,以政策性岗位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仍占有很大一部分,其中毕业生就业意向以考研、考编的比例最高。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高校就业指导现状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

以厦门工学院为例,2021年、2022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在90%以上。这两年毕业生中有62%以上选择在福建省就业,其中有半数以上应届生扎根在经济发达市区,其他经济较为落后城市对毕业生就业吸引力较低。在已就业毕业生职业分布统计中,1/3以上学生选择自己本专业行业,其他更多倾向于政策性好或高薪行业。另外,通过随机抽样方式,抽取厦门工学院2021届与2022届毕业生样本300人,回收问卷271份,其中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21.4%,一般47.2%,不满意31.4%。可见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二)就业指导与服务现状

通过个案访谈,了解到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就业课程的实践性与针对性较为缺乏。整体课程设置存在着系统化、理论化等问题。另外,专任教师队伍专业性不足,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咨询方面存在着缺位。

访谈结果显示,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大学生在大一、大二的就业指导主要集中在课堂内的课程讲授(例如,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或者创新创业导论课程等)。在大三、大四,尤其是毕业季的时候,基本上以就业办统筹下的高校辅导员为主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为主。同时,专任教师与辅导员在工作中没有太多的关于就业指导与服务上的交涉。在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过程上,存在着就业指导方式单一;大学生前期更侧重于课堂上的理论教育,缺乏课后社会化操作化的实践;后期没有做到全面深入融入就业群体的特点。

(三)大学生就业与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思想认识狭隘

一是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部分大学生忽略了时代发展趋势与要求,对就业政策与形势掌握不全面。(2)部分大学生对学习定位不清晰,荒废学业,没有掌握好专业就业知识。(3)部分学生只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未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没有发挥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效果。

二是受传统刻板印象的影响。多数同学更加倾向于选择传统行业中比较稳定的可以带来“好名声”的工作,例如公务员、教师、国企等工作。很多较具发展前景的企业往往因为非国企性质、知名度低、地处非中心城市、规模较小等因素被广大毕业生冷落。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上。一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更为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2.6%的应届毕业生认为就业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见表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自身能够在大学期间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参与更多提升实践能力的课程将更有利于未来的就业。二是表现在综合素质方面。用人单位更欣赏综合型人才 。综合性人才在用人单位创造的价值,具有更高的上升空间,也更有可能给用人单位带来更多的价值。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期间,希望从事本专业行业,并只专注自己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有49.1%,考虑其他专业行业,并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占比19.5%。这说明,有临近半数的大学生在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时,忽略了专业以外的其他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毕业生在校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与就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3.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存在面对着步入社会,寻找工作时的自我角色转换不及时的问题。在心理层面,应届毕业生无法较为及时地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另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较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2021届与2022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显示很有压力的占比50%左右。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实现路径

(一)重视“三全育人”,推进就业育人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就业形势,高校在全校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时应更加重视“三全育人”理念的运用。例如,从全员育人的角度上,厦门工学院打破实际工作中一贯的单一化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开展多元化发展,调动专业教师、班主任、兼职导师、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等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教职工的积极性,组建专业就业指导服务群体,助力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从全方位育人上看,高校应不断優化就业指导工作组织架构,提升就业指导课程与就业服务的实效,灵活整合各项资源,协同各个环节发力,建立更加完善的符合实际需求的就业指导体系。

(二)增强精准化指导,促进高质量就业

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视对大学生的精准化指导,提升就业指导效果,促使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首先,应进行精准化宣传与就业动员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根据当前实际,精准解读与宣传国家出台的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甄选与之适合的就业渠道并做好未来规划。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与就业过程中对自身能力、心态与专业知识的把握与学习,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国家政策性岗位中,动员大学生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中。其次,进行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以大学生的择业方向与类型进行划分:考研、考公、考教师编制、选调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国企就业、私企就业、创业与参军等。根据大学生不同就业需求,高校就业指导可以设置不同的专题指导。

(三)实现资源整合,完善就业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根据就业内容调整就业指导方向,推动就业衔接工作,促进高校就业体系走向完善。一是高校应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高校须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把握,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制订与有机结合长远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规划,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为主体,针对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对在校生与毕业生做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确保每一个阶段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实用性,确保高校就业工作的高质量完成。二是高校需要营造就业氛围,推动教育实践化与操作化。除了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更多的大学生就业理念,还需不断完善大学生专业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为大学生搭建更多社会实践与专业操作化的平台,为大学生后期就业打好实践基础。

【基金项目:厦门工学院2021年度校级科研基金课题(KYSZ2021009)】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常态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