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双减”的家校共育优化策略

2023-07-17郭小江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家校共育优化策略

郭小江

[摘    要]“双减”政策落地背景下,深化家校共育内涵,拓展家校共育价值边界,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新方向。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重心向课堂、家庭的场所转向,家校共育如何进行范式调整,以适应现实发展要求,无疑是当前各级教育主体需要深入思考与探讨的课题。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在阐明“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现实逻辑的基础上,指出“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并重点探讨强化政府介入、发挥学校优势、挖掘家庭资源、达成思想共识等具体的优化策略,从而实现新教育生态的重塑。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共育;现实困境;优化策略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传统家校共育已经无法满足现实要求,亟须完成整体的范式转变。另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家庭教育的地位被拔高到新高度,正式成为一大教育“端口”,如何进一步深化家校共育,不仅关系到现代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而且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但就现状来讲,当前,家校共育在形式、内容、介入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突破现实困境,深化内在机制,提升工作成效,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一、“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理性逻辑

“双减”背景下,发挥家庭教育独特优势,回归教育本位,实现价值认同,构建校内外协同的教育服务体系,打造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样态,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逻辑。也就是说,家校共育机制的优化建设,是时代协同性、适应性,以及教育本位性的根本要求。从本质上来讲,相比于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学校教育对理念转变、机制构建、技术进步等适应调整是需要时间的,但社会构成要素却处于快速变化中,这就决定了家庭和学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滞后性的问题。对于家庭来讲,其可以提供对社会变化的生活理解和个体应对,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对孩子应变能力的及时调整,换句话说,社会的“变”在经过家庭过滤后,能够以一种更为缓和的姿态作用于孩子,进而对孩子思维、行为产生相应影响,显然,这种个体化指导是学校教育无法达成的。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属于固有资源,家庭教育属于隐性资源,家校共育的有效实施能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拓展家校协同育人的价值边界。特别是在“双减”时代,在政策、技术、资源等的赋能下,家校共育如何进行多维度的共融共生,进而释放更多内在效能,无疑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而这也是当前家校共育优化建设根本的逻辑依托。

二、“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

实际上,家校共育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其在现实推进中还面临许多困境。

(一)合作方式单一

客观来讲,当前我国家校共育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家长委员会、家长会、教学开放日、学生习作展览等为主,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撑体系,常态化组织规划缺位,随意性问题突出。换句话说,家校深度合作不足,家校共育的整体层次较低,缺乏正式组织和完善制度,无法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家校讲坛构建、家校课程开发、家长驻校监督、家长智慧学堂等,基本处于预想阶段,真正落于实处进行实践探索的少之又少。最严重的是,在家校共育中,家长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校通常要求家长配合相关工作,双方完全处于不平等关系中,学校和教师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家长则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导致许多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不强,最终流于形式。

(二)合作内容浅层

教育新常态背景下,立德树人战略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指导,核心素养理念则是内核指向,要求学校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但就现状来讲,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共育内容仍然局限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行为养成上,导致合作内容浅层化问题突出,如学校单向汇报学生在校表现、要求家长做好家庭督促、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及其他学校活动等。显然,家校共育的思想支撑依然停留在“唯智论”“唯德论”层面,忽略了学生劳动、体育、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从根本上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战略诉求,也不利于“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

(三)家庭介入不深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树立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理念,切实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采用正确方法促进未成年人养成教育的高效生成。但因宣传教育不够,当前,大多数家长并未明确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身份定位、权利义务等,责任意识淡薄,普遍存在着教育是学校的事情错误认知,甚至逃避与学校的互动交流,这是家校共育中家庭介入不深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前家庭教育系统性不强,内容深广度不够,缺少对家国情怀、创新意识、传统文化、心理健康、主流价值观等方面的介入教育。

三、“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家校共育的优化策略

在明确“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理性逻辑与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政府、学校、家长等相关主体必须做好定位重构,明确各自角色地位和责权范围,从思想、行为、体制等多方面进行转变,全面寻求未来家校共育的高效生成路径。

(一)强化政府介入,完善联动机制

“双减”政策帷幕拉开近两年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课后服务、作业管理、风险防范等层面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全面向纵深处改革,推进“双减”政策从严落地、从细落实,确保“双减”工作常态长治不走样,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22年2月底的一次全区范围内就“‘双减政策推行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效降低,作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得到妥善治理,甚至紧张的亲子关系得以缓解等。更加喜人的是,大多数参加问卷调查者表达了对“双减”政策的心理契合,认为“双减”政策比较符合自身对孩子受教育现状的期待。《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明确指出,家庭和学校之间要做好协调配合,步调一致推进现代教育改革深入发展。整合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资源,将家校共育落到实处,政府必须积极介入,通过政策手段完善联动机制。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就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各级政府作为“双减”政策第一责任主体职能凸显的积极响应。因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协作部门要全面承担“双减”时代家校共育的统筹工作,做好顶层设计,精准规划部署,确保整体方向的正确性。教育部门要联手其他相关部门做好理论研究和实践拓展,构建完善的督导机制和考核机制,引入专家团队进驻校园实施全面考察与指导。常态化推行面向广大家长的家校共育系列公益课,促使家长形成正确认知,提升家庭教育素养。政府一定要明确学校的主体地位,定期督促家校共育内容建设、形式创新和成效巩固,将家校共育真正纳入学校业绩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学校积极性。另外,要设立专门的家校共育办公室,派专人负责跟进家校共育建设工作,并做好上下协调工作,及时汇总问题,加强研讨解决,确实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事不推、责不躲”的工作优良作风,主动作为,积极对接。最为重要的是,政府相关部门要鼓勵社会力量介入家校共育,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开放社会对家校共育的监督,进而形成全员参与的体制性保障,以及多方协同的共育新生态,促进家校共育的制度化发展,进而推动“双减”时代现代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

(二)发挥学校优势,创新合作方式

传统家校共育中,学校处于中心地位,所有活动几乎是根据学校计划开展,如家委会、家长会、开放日、家长义工等,都是学校组织牵头的。虽然这种模式能够发挥学校的制度化优势,有助于家校共育的常态化实施。但同样也容易出现“一言堂”、形式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挫败家长参与家校共建的积极性,容易滋生消极情绪。对此,要在发挥学校主导优势的同时,积极创新合作方式,调动家长参与积极性与创造性。近年来,朱永新教授主张的“新教育实验”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革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就是由学校主导组建家校共育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家长俱乐部,然后通过共同阅读、共同书写、共同赏析电影、共同创办读物、共建微信群、实施家校互访、共建学校社团等双向、多元合作方式,真正实现了学校到家庭的延展、联结,有利于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双减”政策下的家校共育,必须深化学校与家庭的多向互动,通过多向联结构建开放平台,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作用,提高教育合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立足学科特点进行灵活施为,进而形成微观层面的生态建构,将家校共育落于实处。基于学校层面,学校秉承“明德精进”的校训,始终坚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办学品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在学校、家庭、社会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长期坚持“树旗帜、明方向、讲团结、筑底线、共进步”的特色做法,聚焦培养时代新人。同时,学校要俯下身段,坚持“双联双接”制度,即家长主动联系学校,学校主动联系家长;家长主动对接老师,教师主动接洽家长,彼此相互协作与配合,逐渐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交叉体系。同时,成立优化育人环境工作小组,开展综合量化考评,进行问题督察推进,为“双减”政策下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就高中学校来讲,办学竞争压力、社会对学校的高度期许,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挑战,学校需统筹谋划推进高中教育减负不减质,聚焦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确实促进教育公平,让教育回归本真。就实践个体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家校共育的特色活动,秉持家校共育的服务理念,打造家校合作的育人平台,实现学校学科育人课程、校内体验课程和校外实践课程的有机整合,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学习共同体,以学科建设为基点,补牢家校共育的大网。

(三)挖掘家庭资源,丰富合作内容

“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的高效实施离不开家庭资源的有力支撑,包括家长的职业资源,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社会资源,其有效挖掘利用,能够进一步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家校共育价值边界。如家长可利用自身职业资源,参与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提供相关领域的课程资料,完善有益于学生综合发展的公益课程、实践课程等。当然,学校要通过双向互动,有效引导家庭教育向居家学习的重心转移,鼓励家长承担自身的主体责任。如指导家长开展家庭会议,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升学计划,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参观,增长见闻和智慧。另外,还要在学校决策管理领域挖掘释放家庭资源的优势效能,通过家长教师联合会、育人环境活动小组、家校协同教育在线平台、家长膳食委员会等,确保学校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全面性,强化家长对家校共育的认同感,以及参与现代教育改革的责任感。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家长参与英语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中,在符合高中生共性的培养方案中结合各自孩子的特点,构建一套契合“双减”诉求和学生个性需求的培养模式,打破“唯成绩论”的思想束缚,促进英语课堂提质增效、智慧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家庭资源的挖掘能够延展到社区、社会资源的利用,就是以家长学校为纽带,解决家校共育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问题,促使家长更加深入地参与学校管理过程中,提高合作素养和共育效果。

(四)达成思想共识,增强服务认知

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政府、家庭和學校各个层面要高度重视,提高服务认知,深刻理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价值认同,理清现实逻辑,在协调与合作中增进政府、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互信机制”。换言之,我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从思想认识上认同彼此的“教育专业能力”,这样方能形成育人的最大合力,而不是彼此互相猜疑,导致信任缺失。同时,我们的政府、学校等职能部门要摒弃高位思想,提高谋划全局意识。具体说来,就是要深入基层,俯下身段,走近家长,形成互动,去倾听家长的心声,去交流孩子的思想,从家长、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与家长共谋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真正去挖掘每一个特定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情感和心理。同时,政府应该明确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不应该缺位,应积极引导,主动作为,发挥育人主阵地的应有之责,把其作用最大释放,优化协同育人的功能。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家校共育赋能学校高质发展内涵,作为系统性、战略性的教育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长等的有效参与。各级主体应基于各自角色定位,立足实际加强现状审视,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困境,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转变实施,以促进家校共育整体范式的转型。归纳来讲,既要有政府积极介入,完善联动机制,又要发挥学校优势,创新合作方式,同时要挖掘家庭资源,丰富合作内容,从思想上达成共识,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必将发挥家校共育的优势作用,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凯.以“双减”为契机打造家校融合教育新生态[J].中国教育学刊,2022(03):108.

[2]王家祥,茹宗志.“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教育焦虑的纾解[J].教学与管理,2022(07):19-22.

[3]王贤德.“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协同育人的困惑、澄明及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02):28-33.

[4]杨雪梅,王维.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双减”推进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02):104.

[5]付卫东,刘慧敏,陈安妮,胡依然.教育新基建助力“双减”政策落地:需求、优势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01):27-34.

[6]钟悦之.家校共育模式助力中职学生成长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1):159-161.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家校共育优化策略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