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助力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3-07-17詹建华
詹建华
[摘 要] 先进的多媒体是助力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应用泛滥,企图用多媒体替代教学”“只求趣味,忽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形象为主,弱化对抽象思维的培养”“注重程序,忽视课堂的动态生成”等问题,因此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多种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相融合;根据学情把握多媒体应用的“度”;借助多媒体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思维
教育手段现代化是学科教育教学的大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 近年来,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学生的思维层次推向了新的高度. 实践证明,多媒体能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表展示在学生面前,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还能通过数学实验的模拟,突破教学难点. 纵然多媒体对数学教学有着万般利处,但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存在的问题
1. 应用泛滥,企图用多媒体替代教学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上承担了一些传统教学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机械计算、板书的工作,从而节约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师生有充沛的精力探讨其他更重要的问题. 然而,正因为多媒体的便捷与高效,使得不少师生一旦遇到问题就习惯性地寻求多媒体帮助,哪怕是课堂中的核心概念、核心问题、教学重点等,也是借助PPT进行展示,课堂上一点板书都看不到.
更有甚者,一些教师直接将专家授课视频、微课视频拿来在课堂上播放教学,美其名曰“更新授课模式,达成资源共享”,但此时的教师则由原来的教学引导者变成了一个知识的播放者,教学模式也由传统的人为灌输转化成如今所谓“先进”的机械灌输.
知识是静止不变的,而课堂却是动态变化的. 多媒体虽然能有效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但它终究是没有感情的机器,并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更不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而改变教学方式[1]. 事实证明,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与引导具有不可替代性.
2. 只求趣味,忽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让学生接触到了许多新鲜事物,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 但有些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只考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一些过于花哨或极端的画面与音乐来追求片面的视听效果,完全忽视了多媒体只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
对多媒体本末倒置的应用,分散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注意力,弱化了主题教学,学生的精力与思维都被丰富的视听效果所吸引,却将课堂真正的教学主题与学习任务忘得一干二净. 其实,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辅助教学,确实能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要讲究一个“度”,过分追求新颖、奇特的视听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3. 形象为主,弱化对抽象思维的培养
抽象素养与直观形象素养都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数学教育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抽象素养的培养,将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导致学生在知識的理解上出现了不少问题,而多媒体的介入,又让一些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于注重知识的直观形象化,企图将每个问题都变成直观的图表形式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严重阻碍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数与形是数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形”,也要关注知识的“数”,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揭示思维过程,同时发展直观形象素养与抽象素养. 有些教师为了增加课堂容量而压缩探究时间,在解题教学中,直接将解题过程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从而掩盖了解题思维历程,学生因缺乏主动思考而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掌握解题技巧,更谈不上知识的融会贯通.
4. 注重程序,忽视课堂的动态生成
无论教师多么精心备课、预设,课堂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意外”,有些教师为了让课堂顺着自己的思维往下走,教学时完全按照课件设计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课堂的动态特征. 事实证明,完全按照课件进行程序化的教学,虽然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真正成功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与探索中激活思维,形成学习能力. 比如说运算环节,若一味地依赖计算机,学生的运算能力必然大打折扣.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数学运算相对繁杂,当学生在课堂中显现出“意外”情况时,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与学生一起追根究底,探寻出更便捷的运算方法,而非让计算机直接替代人工运算.
解决策略
1. 多种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相融合
数学课堂教学随着多媒体的介入变得更具生机与活力,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迈向了新的阶层. 然而,多媒体应用的目的在于辅助课堂教学,而非替代课堂教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杜绝单纯地将现代化技术直接搬到课堂中,而应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的辅助功能,让多媒体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催化剂[2].
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先进的多媒体相融合,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教师明确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应用好各种优秀的教育教学手段与理念,比如“以生为本”“做中学”“翻转课堂”以及必要的板书等,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与逻辑性等特征,深化对知识本质的认识.
有些教师能制作出精美的PPT,课堂上就以“幻灯片+解说”的模式进行程序化的教学,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必然达不到启发思维、举一反三以及促进学生各项数学能力发展的目的. 若将传统的“做中学”理念与先进的多媒体相融合,则能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亲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一些手工难以完成的数学现象借助多媒体展示,又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观想象素养,可为抽象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案例1 “椭圆的定义”的教学.
课堂伊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椭圆形的物品或星体运动轨迹,让学生通过直观视觉来感知椭圆与生活、科技等的联系.
当学生对椭圆与生活的关系产生初步认识后,教师取一只一次性的纸杯,要求学生说一说杯口的形状与几何特征(目的在于回顾圆的概念与特征);而后教师通过挤压,让杯口变成一个椭圆形,再次要求学生说一说杯口的形状,顺利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椭圆的定义与画法.
三角形、长方形、圆、椭圆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较多,学生都不陌生,而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平面图形的定义与画法都有了一定的研究经验. 因此,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椭圆形的星体运动轨迹或物品,能让学生瞬间就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与椭圆有关.
纸杯的引入,则是将“做中学”的理念与多媒体教学相融合的过程,学生首先自主回顾圆的定义与相关性质,思维随着教师压扁杯口顺利地转移到对椭圆的研究中. 显然,这是一个成功的新知导入,两者的结合让课堂变得丰富、灵动,有效启发了学生思考,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将圆压扁成一个椭圆,这不仅是一种生活经验与直观感知,更是在建构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探索新知. 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索圆是如何被压扁成椭圆的,压缩过程中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椭圆上的点具备什么性质,等等. 此研究过程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与演示中作出理性判断,从而顺利抽象出椭圆的相关性质与画法.
通过此教学案例,不难看出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融合,能有效推动课堂的进程,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行为.
2. 根据学情把握多媒体应用的“度”
多媒体的应用能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促进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然而,抽象素养也是核心素养的六大要素之一,若课堂中只关注多媒体的应用,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然会影响学生抽象素养的形成,最终让学生对多媒体产生依赖,养成思维惰性.
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最近发展区,利用多媒体助力课堂教学时进行合理布局,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辅助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布局设计课件时,可将教学内容分成如下几个版块:①主题;②主干知识;③例题或习题教学.
案例2 “多面体和旋转体体积公式”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与祖暅原理有直接联系,因此这也是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的契机.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去了解多面体和旋转体的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探索与分析,最后进行总结,让学生感知数学美.
整个教学过程可适当地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但实际探索过程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与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抽象出相应的知识,而非通过课件直接展示. 当学生有所突破后,再结合多媒体的演示功能,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就感. 如图1所示,将结论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能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突,强化学生理解知识,可为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实际认知与需求适度地应用课件,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内化,还能让学生在视听中完善对知识的认识.
3. 借助多媒体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着丰富的思想.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能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预设教学进程,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些突发情况往往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应变能力,而多媒体则是化解“课堂危机”的重要辅助工具.
如大家所熟悉的几何画板的应用,能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感知图形的变化过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操作进行实验、观察、猜想与验证等,从而有效化解心中的疑虑,让课堂教学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顺利前行.
当然,教师制作课件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制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成就感,当面临课堂中的突发情况时,也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分析,这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案例3 “空间几何体表面积”的教学.
在多面体的表面积公式的探索中,学生主要表现出了以下两种探索思路:①分别求出多面体各个侧面的面积,再相加;②将所有侧面展开,变成一幅平面图,即将空间问题转化成平面问题进行研究.
关于旋转体的表面积公式的探索,大部分学生基于以上多面体表面积公式的启发,很快就提出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进行研究. 随之,圆锥、圆台等几何体的表面积问题都用同样的方法得以解决.
这是一个预设外的新想法,作为教师当然知道这是极限思想,但这位学生在没有接触过极限思想的情况下,竟然有了这种想法,实属不易,由此也能看出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 为了给予该生更多的信心,教师立即借助多媒体将极限思想的相关内容展示了出来,并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后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查阅研究.
面对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选择鼓励、肯定的方式促进课堂教学资源有效生成. 在此过程中,多媒体起到了畫龙点睛的作用,若教师在课堂内与学生抽象讨论极限思想,必然会导致时间流逝,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利用多媒体则能完美直观地展示出极限思想,既能弥补学生思维的空缺,又不影响课堂教学进程,课堂也会因为意外而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总之,多媒体能有效助力课堂教学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作为教师应从学情出发,把握好多媒体应用的“度”,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相融合,使得课堂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彰显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缪蓉,朱本军. 传统课堂和多媒体课堂教学进程的对比研究[J]. 数学通报,2006(10):16-19.
[2] 丛昌平. 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探索和思考[J]. 高中数学教与学,2015(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