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2023-07-17刘国云
刘国云
摘 要: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与教育事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真正做到使两者保持相辅相成的关系,才可为祖国的长期稳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众多国家的认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融入各个国家及地。初中生作为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与义务。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探讨,借此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关键词:初中数学 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23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经过时间积淀后保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将其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扩充,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提高爱国精神及民族自豪感。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众多内容,其中数学文化种类最丰富,具有多样化特点,是数学历史、精神、思想、应用等元素的集合。初中数学相对小学数学来讲难度有着明显增强,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以下意义:
第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数学内容多以函数、图形、概率等抽象知识为主,同时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使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无法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而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则能够借助真实形象的历史事件、极具感染力的科学精神及引人思考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使学生更加完整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从而增强课堂学习效率。
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尽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并没有对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明确界定,然而通过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可以得出,其应以优秀传统数学文化为依据,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模式,从而使其形成抽象、建模等数学核心素养。
第四,了解国家传统数学,提高学生民族自信心及责任感。我国的数学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絢烂的数学文化,出现了众多伟大的数学家,将这些内容与初中数学教学相结合,可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思想,了解我国古代在代数及计算方面的成就,借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责任感,为数学教育的发展助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影响传统文化渗透的因素
第一,学生因素。小学数学多以简单计算及平面图形为主,同初中数学内容进行对比,其更加直观形象,难度系数较低。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时,多数会觉得方程函数、概念统计及几何图形等内容较为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解题过程中会遇到问题,从而削弱其学习信心,同时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部分学生学习方法较为单一,多数学生更加重视数学概念及与定理有关的内容,忽视了我国优秀传统数学文化的价值,进一步阻碍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第二,教师因素。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未充分掌握优秀传统数学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未曾认识到其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影响,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只是在涉及数学史及相关思想时会浅显地融入传统文化,致使传统文化的渗透流于表面,缺少真正内涵。此外,虽然部分教师有目的地渗透传统文化,然而融入过程较为生硬刻板,无法使学生真正对其了解,影响了传统文化的融入质量。
第三,环境因素。初中数学包含的知识点较多,学习任务较重,然而课堂时间是固定的,从而导致教师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更注重将课本知识向学生讲解、传授,从而缩短了渗透传统文化的时间,使传统文化内容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且,在渗透传统文化的环节中,某些教师的有认知偏差,认为数学史就是数学文化,致使学生无法综合、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削弱了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三、初中数学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新《课标》强调数学的价值,认为数学是人类良好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明确了数学的文化属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严格按照此需求,把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教学中,围绕课本知识,创设完整的数学文化体系,使其同数学知识处在同等地位,从而拟定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计划,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实现综合发展。例如,教师可拟定出以下教学目标:一是掌握数学思想的类别、含义及意义;二是掌握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使用方法;三是对以往的数学思维进行创新,围绕数学思想解决现实数学问题。
2.趣味性原则
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特点,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应充分考虑到其是否能够提高课堂气氛,增强课堂趣味性,以此作为选择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围绕教材中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定义的来源,借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3.实用性原则
传统文化渗透的关键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数学的内涵及外延。同时以此为基础,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积极融入真实例子,带领学生研究传统文化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激励学生使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课本中涉及黄金比例,教师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黄金比例完成的建筑,如唐朝石匠借助黄金比例做大头佛像的事例以及北京紫禁城中的部分建筑也利用了黄金比例,同时渗透与黄金比例相似的黄金矩形的定义,随后为学生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公交卡、银行卡等物品都是黄金矩形的具体表现形式,借此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参与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课堂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改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承担着组织者及引导者的角色,同时需要积极贯彻参与性原则,不断引导学生借助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模式,充分掌握传统文化内涵。总的来说,教师需对以往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借助多元化的教学形式,积极渗透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探究、实践等方式拉近与数学的距离,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
1.深挖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借助教学案例充分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在初中数学课本中,部分内容包含素质教育及人文教育元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材编者也十分认可文化教育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恰当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教师若想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围绕教材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借此保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体会传统文化的意义,进一步实现融合教育的目的。
以初中数学“翻转与轴对称图形”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就课本中包含的“囍”字剪纸展开延伸,为学生播放我国古代婚礼的短视频,引导学生主动找出视频中所包含的轴对称图形,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学生普遍会对生动形象的视频感兴趣,借助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知道对称美也是数学之美,同时对视频中的古代建筑物、文化等进行欣赏。
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众多元素均有对称性,例如面扇将对称美的特点完美呈现出来,教师可为学生展示面扇的图片,随后提供给学生彩纸和相应的工具,使学生尽情发挥,剪出美观的轴对称图形,根据自身所剪图形进行翻折,从而加深对对称的理解与掌握。借此在增强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提高其民族自豪感,进而积极学习科学知识,为文化传承做贡献。
2.通过传统文化故事,提高学生对古代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大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长此以往,学生将会降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按照新《课标》及新课改的相关需求,数学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应恰当结合传统典故,借此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借助听故事的方式将注意力放到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氛围更加活跃。
以初中数学转化思想的相关内容为例,若教师单纯为学生进行概念的讲解,学生将很难充分掌握知识,然而教师若借助古代典故使学生对概念进行掌握,教学效率将得到明显提升。对此,在本堂课中,教师可渗透曹冲称象的历史典故:曹冲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与常人的不同之处。有一次孙权为曹操带来一头体格十分庞大的象,曹操向众人询问如何对这头大象进行称重,众人都想不出好的方法,这时曹冲想出了一个主意,先将大象引到船上,随后在船身上做记号,再将其他物品放入船中,通过计算物品重量得出大象的体重,曹操按照此方法,将象的体重算出。典故讲完后,教师为学生介绍曹冲想出的办法就是数学中的等量代换法。等量代换在数学中被广泛应用,需要学生牢记。借助古代典故不但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数学思维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借助传统文化的渗透实现育人目的,打造良好的融合情境
教师若想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与调整,使其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且打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育人情境,提高传统文化育人成效,借此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助力。初中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需按照学生的发展特点找出恰当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时,因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掌握不足,没有办法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构建出与其对应的几何图形,从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剪纸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知识讲解,随后为学生提供相关工具,使其自行绘制轴对称图形,从而将枯燥的文字转变为实物,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4.融入传统文化游戏,体会传统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游戏对初中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大部分学生十分乐于同伙伴一起做游戏,并因在游戏中取得胜利而骄傲。因此,教師可以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游戏,不但能够满足其好胜心,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借助传统游戏使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初中数学“概率”相关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在知识讲解结束后带领学生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两人一组进行组队,任意出手,游戏进行多次后,分别计算出两人获胜的概率,借助这种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加强对概率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还能够在其中渗透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招手令》中就记载了“石头剪刀布”是古人猜拳的一种方式,书中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完整地叙述了此种游戏,教师可以借此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具备数学文化精神
教师要想将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应定期举行数学探索活动,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在此环节阅读相关数学古籍,借此使学生充分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并且学生也将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责任感,使学生肩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并为之不断努力,积极学习与探索,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世代流传。
例如,教师在讲解完勾股定理的相关内容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周髀算经》中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内容,并对其展开深入探索。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将学生平均分为几组,为每组布置任务,要求各组成员针对不同语句进行分析并借助材料找出有关的故事,促使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另外,在学习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延伸:东汉时期的《周髀算经》中就涉及“径一周三”的古率,同时,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次创造出“割圆术”,利用此方法计算出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且借此计算出圆周率数值为3.1416,人们将其视作我国古代数学极限理念的最佳作品。随后,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及3.1415927之间,也是历史上首位将π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学生借助此类知识,可以形成热爱祖国的精神,进一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大量的智慧,可供学生学习的知识非常多。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基于此,教师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并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强化教学能力,借此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碧芬、张永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科书:现状、反思及其展望——基于浙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分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第1期。
[2] 周玲、王昌梓《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数学传统文化的探究》,《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11期。
[3] 陈晓婕《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西南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