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通过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023-07-17洪艳艳
洪艳艳
摘 要:传統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养养成,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与作用。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数学教学的内容,借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优质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数学阅读教学活动中,开阔小学生的数学视野,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 阅读能力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22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小学数学教材、教学资料中,很多部分都涉及传统文化,小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文化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后续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和使用,这既是有效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策略,同时也有利于小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养成也具有积极作用。所以,本文针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的渗透进行详尽阐述,促进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有益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教师不仅有机会提升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能全面提高自身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慢慢积累并形成,其内涵深厚,形态多元。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引领学生去体验和理解传统文化,这不仅能够激发他们探索未曾接触的领域,同时也使他们在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下,领悟到数学学科的道德教育价值,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最终,将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和品格,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有助于传承中国文化的精华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变迁,其包容性、生命力和创新性日益显现。将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一方面,学生通过阅读有机会扩大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吸收,从多种视角去解读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古代中国人的勤奋与智慧。另一方面,教师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可以对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产生影响,不断充实并深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这种方式会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去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从而让中华文化精华在社会中得到传承。
二、基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要想成功渗透传统文化,就需要将传统文化和数学内容乃至实际生活相融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达到数学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双重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数学知识的特点,探明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以此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做好铺垫。加上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直接、简单、生动和丰富的元素,更能引发小学生的思想共鸣,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保证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形象性。
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深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厚植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和热爱祖国的情怀,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达到育人的目的。
1.借助传统文化中的古人故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学重量单位时,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发对“质量单位、称量工具”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在古代为什么大象的重量难称量?要称量大象的体重,需要哪些条件?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还增强了探究知识的欲望。
学习“立竿见影”前,先利用FLASH课件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民利用土圭判别四季的方法,然后师生合作,到操场上体验“立竿见影”的方法,记录一段时间内影长的变化,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依据太阳运动周期划分四季与节气并指导农事生产的智慧,感悟度量时间的意义。
利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故事,感受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常用计量单位的历史与发展,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底蕴,形成科学精神。
2.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数学内容包括数学符号、公式、定理、思想等,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为小学数学的学习增添更多趣味性,而且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挖掘数学中的传统文化,实现灵活应用。如:“+、-、=”等运算符号,以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符号的由来、对称性、实际应用,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了解数学的历史,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演示、呈现,让学生不用走出课堂,就可以了解各种数学符号的发展过程,掌握其具体应用,为课堂注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
教学“认识数”时,在学生感受用算盘表示数的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算盘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算盘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学习“数的运算”后,了解古人用算筹计算的方法。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展示文物中的图形,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习“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运动”等知识时,教师可以出示中国古建筑的图片、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同学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去欣赏,找一找图形中的平移、旋转、轴对称,感受中国自古以来方圆结合的设计。启发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事物,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体验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乐趣。
3.古今融合,展示传统数学的吸引力
虽然古诗和数学看似无关,但诗中往往蕴含着数字。当文字与数字融合,将展现出一种艺术的魅力。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深化这种内涵,并通过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典故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具有强烈的理性特征,而传统文化则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将二者融合,将使得数学知识的哲理性更加明显,让小学生认识到“理性”和“哲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
例如,在教授“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人的时间记录方式,如天干、地支,并详细解析其含义,让学生领会到传统的时间记录方法。利用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特殊称呼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60岁被称为“花甲”,70岁被称为“古稀”。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解释以月亮为基准认识时间的起源,如新月代表农历的首日,满月则代表农历的十五日。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数学书籍,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4.讲好古人的故事,感受科学精神
学习“圆的周长”时,通过讲述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让学生感知圆周率的计算过程,同时,也理解小数的十进制名称的表达,感受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贡献。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插入关于刘徽、华罗庚等名人的故事,学生通过了解数学史、学习数学家的精神品质,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思考探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力
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到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的特点,如果我们想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就必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策划各种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實践活动中,小学生是主角,他们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会进行认真思考。这种思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更为显著。采用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来融入传统文化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有效提升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动性,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首先,教师可以将课外阅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寻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任务,还可以推荐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报刊等,精选其中的内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组为单位分析其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探究其中的蕴藏的数学问题。这一教学活动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小学生,其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提升,能够保证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小组学习结束后,要给予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不仅能在班级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还能培养优良的班风学风。
其次,小组学习活动后,教师还可以继续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板报活动,将学习的内容、心得体会等设计成板报,供同学们再次学习。还可以在班级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比赛,并且将比赛中胜出者的作品张贴出来,并且给予学生奖励,通过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对学生进行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对于我国传统节日进行介绍。由于当前数学阅读教学主要是基于固定的文本而展开的内容分析活动,为了保障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教师可以挑选数学教材中常见的传统节日,通过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积极探究文本背后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文本阅读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背景进行了解与分析,使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更好地感知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学习节日的习俗来感知传统节日在当前的鲜活生命力。我国文化的传承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当今时代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其进行继承发扬的过程中也有着时代的特色。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背景进行了解的同时,通过探究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既可以使学生感知到文化的渊源,同时也能启发学生认识到发扬与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结合地方民俗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地方的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阅读教学可以巧妙地引入这一内容。教师可精选一些与本地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作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读内容,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将具有阅读价值的文章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去阅读并从中总结出本地独特的民俗特色。因为这些内容都源自本地的特色文化,即使小学生并不完全了解,也会产生熟悉的感觉,使用地方特色民俗作为阅读内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化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布置这样的课外阅读任务时,可以设定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阅读,设计的阅读任务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例如让学生回忆并搜索关于本地特色文化的信息,将其整理出来并在课堂上分享,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使得传统文化的教学更为有效,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传统文化修养
要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传统文化,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传统文化修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教学方案,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的态度进行教学,积极将传统文化融入阅读教学和数学素养培养中。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例如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对数学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训,并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和讲座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教师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学,认识到其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利用当前社会现象进行传统文化教学,避免教学内容过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使教学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好奇心相契合,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在提升教师能力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学校和相关部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教师的自主性,推动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学水平。
总之,新《课标》指出,要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高尚品格的培养,又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要从学生成长的需求出发,更要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注重创新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的结合形式,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 陈先强、郝玉静《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第2期。
[2] 王婕《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小学生》2017年第12期。
[3] 周海全《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考试周刊》2013年第59期。
[4] 梁银芳《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成才之路》2021年第18期。
[5] 许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科幻画报》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