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融合的策略分析
2023-07-17玄雨程
玄雨程
摘 要:我国想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快速发展,就必须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推动文化快速发展是民族振兴的基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在今天更应该被传承和发扬。想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就需要重视小学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从小学阶段就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品质的作用。本文从小学课程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入手,分析如何有效地将小学课程和传统文化深入融合以及相关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有效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08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于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重视小学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这一要求可以让小学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素养和语文知识能力,在塑造正确“三观”的同时,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所以,要重视传统文化走进课堂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传统文化与社会大众的生活紧密相关,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并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及思维形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可以为现代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精神、理念、思想及技术指引。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从文化、道德及民族等层面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从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传统历史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传承演变成为我国的文化瑰宝,这些经过时代检验和人们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优秀的历史文化对我国的文明发展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推动意义。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多种多样,形式更是丰富多彩。现阶段,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和课堂教育相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道德品质,感受中华优秀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文学内涵。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待我们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在学习中传承和发扬。教师要注重对于理念和模式的更新,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從而意识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传统文化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文言文知识和古诗词内容占有重要地位。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丰富和扩展课堂上的知识,不仅满足这一时期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好和情操,为语文知识的学习打好了基础,有利于课程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行
我国自古就是注重道德的礼仪之邦,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教育也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日常行为规范的形成,有着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所以在小学阶段,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当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文学素养。教师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部分,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尊师敬长,谦逊有礼,同时也要形成坚韧的品质。
3.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积淀中传承下来的,对于指导社会实践和帮助年轻人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民族的振兴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因此,在文化传承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们对于我国的优秀文化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思想观念和思考方式上得到良好提升,也有助于我国实力的增强,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学性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可以在长期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并且形成一种独特的力量,对学生的品质修养产生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是需要长期积累的,通过正确的学习方式思考文学中蕴藏的独特内涵,培养学生形成文学素养和文学气质,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小学时期的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养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长时间的传统文化熏陶中也有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和课堂的融合方式,在自身掌握传统文化精髓的情况下,和课堂进行结合,为学生展现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长时间影响下积累文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三、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不足
对于学生来说,小学时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但是我国的小学教育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利用上存在很大缺陷。因此,要有针对性地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两者的融合提供合理的方式。
1.各层面缺乏重视
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被忽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各方没有认识到其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并且由于目前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日益增加,为保障学生升入初中时能够有更好的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内容更多是围绕着考点,这些考点与学生的升学关系很大,但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不大,长此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忽略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这方面,家长的态度也是如此。这里我们以传统节日为例。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知道其习俗与部分文化,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的历史背景和形成原因,孩子们只知道端午节与屈原有关,但是并不了解屈原的故事。从这一些小事就可以看到整个大环境的情况,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生活中就面临着这样的现状。
2.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信息技术推动时代产生巨大的变革,我们的生活和互联网密不可分,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中,互联网的身影随处可见,促进我们的生活发生快速的变化。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且具有较强的探索欲,对于互联网上的内容有天然的兴趣。例如,通过互联网游戏《王者荣耀》,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些古代历史人物,例如武则天、赵云等。但是提到这些历史人物,学生们首先想到的却是他们的游戏信息,例如李白是个刺客,但是却不知道李白伟大浪漫主义诗人的身份,被后世誉为“诗仙”,以及他的诸多代表作。一些有名的武器也因为游戏《和平精英》被学生们所熟知,但是却不知道这些武器的历史故事和渊源。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一些国外的节日传入我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例如万圣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往往联系着一系列的促销活动,新颖的活动模式和氛围让学生觉得国外的节日更有吸引力,而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大幅度降低,甚至失去兴趣。
四、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融合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发掘课程内容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课外的一些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的有效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小学生充分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这些知识就可以内化为学生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体来说,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1.加强教师的思想认识,提高其文化素养
在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推动者,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并融合现当代技术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在信息技术时代下更好地传授传统文化。文化意识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只有意识和理念紧跟潮流,才能在新时代不被淘汰。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在不停的探索中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始终保持极高的兴趣和探索欲,进而实现教育方式的进步。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通过绘画和想象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人的内心情感。教师也应该重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亲和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吸引力,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情。这时候可以采取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获得相似的体验。例如,通过朗读课文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印象。情景教学和角色扮演都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的引导学生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互动效率,还可以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的内容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有效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是一种有效途径。教材内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发现各个文化之间的联系,在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模式后,引领学生探索传统文化,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重视学习活动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要教授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进而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例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时,教师会带领学生了解一幅闻名中外的传统优秀画作,就是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被誉为中国的传世名画,位列十大名画之一。这幅画主要描述的场景来自十二世纪中国北宋时期都城汴梁,包括当地不同行业人民的生活情况以及整个汴梁的美好风景。这幅画成为见证当时繁荣景象的最佳证据,是我们窥探古代历史的传世名作。而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可以更为简便地将这些名画呈现在世人面前,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名画所传达出来的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重要价值,同时也要意识到古诗词、对联、歇后语等一系列传统文化,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需要认真学习和发扬。
3.立足古诗词,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古诗词占有重要地位。古诗词内里所蕴含的独特韵味、词语语境和语言表达方式,都是小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和课堂融合在一起,例如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课堂中,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古诗词。多媒体下的古诗词将以更为清晰和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
比如,教师在《山居秋暝》的教学中,可以抓住这节课的独特特征,将传统绘画的元素融入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部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学生可以对其中的内涵展开想象。例如在阅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时,学生可以联想到清澈的泉水、明月落在松间。它的前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则带给学生细雨、大山的画面感。
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一些传统经典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溪山行旅图》,或者是《富春山居图》,学生在直观的体验中感受作品的相似处和意境。比如在这些作品里都出现了对溪流山川的描写,也存在树木落日的意境。这些美景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品表达出来的美感,体会古诗词的魅力。通过绘画作品和古诗词作品的呈现,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的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引领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作品,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格,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上越走越远。
4.开发资源,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通过对小学课堂教育模式进行调研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面对时代的挑战,如今未形成系统化、完整模式的语文课堂和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有待进一步发展。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思考方式各不相同,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和了解掌握这些特点,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就会事半功倍。生活化教学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模式开展一系列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比如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也是生活化教学最为简单的一种互动模式。节日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也可以在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得到提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节日产生兴趣,从而参与进来,切身感受浓郁的节日气氛,也能在参与的过程中传承这些优秀文化。节日活动应该充分和教学融合起来,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感受和体会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总结的过程中增加认同感。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应该重视融合传统文化内容,让传统文化的元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部分,引领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在不断接触和熟悉中學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在传统文化的作用下提升自己。想要将小学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知识充分融合,教师就应该不断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方式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在各种途径和形式的活动中愈发了解相关知识,自然而然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宋芳婕《让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学周刊》2021年第25期。
[2] 严引妤《学习节气知识,品读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节气传统文化的案例研究》,《新作文》2021年第21期。
[3] 柴智强《浅谈我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名师在线》2020年第4期。
[4] 张瑞娟《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