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班会常见问题及优化策略
2023-07-17武燕
【摘 要】心理班会逐渐成为中小学班主任探索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的有益尝试,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一些典型问题。对此,班主任应以学生需要精选班会主题,以评价改进教学设计,以情境生成学生体验,以问题推动资源挖掘,从而提高心理班会的质量,真正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班会;班主任;区域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5-0074-03
【作者简介】武燕,江苏省张家港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张家港,215600)德育研训员,高级教师。
随着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班主任的心育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班会逐渐成为中小学班主任探索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的有益尝试。笔者根据江苏省张家港市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带领本区域内的骨干班主任,以心理班会的形式进行区域实践,总结出心理班会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心理班会中的常见问题
1.忽略学生的体验
在心理班会上,常常容易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有的班主任将心理班会的重点放在传授心理学知识或理论上,如在“换个想法,换种情绪”心理班会中,班主任把情绪ABC理论讲解得非常仔细,然而学生毫无兴致,更别提应用于生活。究其原因在于没有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转变观念可以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心理的发展源于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因此,心理班会应当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心理发展。
还有的班主任意识到要以活动为轴心开展心理班会,一堂课安排多个活动,导致内容满满当当,却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体验的机会。如一位班主任发现六年级学生在性别认同上存在困惑,于是设计了“我是女生,我是男生”心理班会,主题选择符合学生需要,也注重活动体验。然而,课堂导入、猜盲盒(猜猜是男生还是女生)、唱歌(女生唱《我是女生》、男生唱《男儿当自强》)三个活动虽然形式不同,但是主要作用都是活跃气氛,学生玩得很开心却没有收获。因此,心理班会的活动在深不在多,要把时间留给能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活动,切忌为了活动而活动。
2.忽略课堂的生成
很多班主任已经能够设计良好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分享内心的想法与情感。此时,若想让课堂从热闹走向深入,班主任需要敏锐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内容,帮助学生不断进行心理建构。在一节“我觉得我很棒”的心理班会上,班主任请学生进行冥想,并根据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为自己的自信程度打分。一位分数不到60分的学生分享的画面是自己做美食取得了成功,这个画面和她打的分数是矛盾的。若班主任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细节并进行追问,将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在“食指抬人”环节,男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但没有女生参与。班主任如果能够充满好奇地询问原因,也许就能引导学生发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从而利用这一契机帮助女生打破局限。因此,心理班会并不是完全预设好的,在师生、生生、学生与活动的互动中都有可能生成预设之外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教育的契机,值得深入探讨。
3.忽略学生的价值选择
不同成长背景下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经验与思想。在心理班会上,学生在体验活动中逐渐敞开心扉,分享内心的情感与想法,这种深入的情感交流与思维碰撞,有助于促进学生成长。倘若班主任不能保持价值中立,心理班会就变成“一言堂”,势必会破坏班级安全、信任、开放、包容的氛围,不利于学生自我探索。在“读懂彼此的心”心理班会中,班主任通过设计小组讨论“假如我是爸爸妈妈”,让学生在换位思考中理解父母。这个设计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只教会学生从父母角度思考问题,与主题“读懂彼此的心”不匹配;第二,班主任选取的案例中,“推开门一看,孩子在看乱七八糟的漫画书”,这里的“乱七八糟”是父母对漫画书的评价,“一天到晚只想着打游戏,所以考试才考得这么差”属于父母的主观臆断。父母这样的语言本身就存在问题,还要让学生理解,这是不公平的。同样在这节课中,班主任提问:“父母为什么这么爱唠叨?”在抛出这个问题之后,班主任播放了一段父母的语音,语重心长地诉说着父母有多么不容易。这段语音已经定好了课堂的基调,即使学生再厌恶父母的唠叨,也只能顺着班主任的意图去理解父母。其实,如果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能保持价值中立,带着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去分析,学生就会意识到父母的唠叨背后是关心、爱护和期待,甚至感受到父母的焦虑,自然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更容易与父母共情,从而达到理解父母的目的。需要提醒的是,价值中立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判断,心理班会需要班主任进行价值引领。
二、如何上好心理班会
1.以学生需要精选班会主题
心理班会的主题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成长需要,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目的。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计划性,心理班会的主题选择更加灵活机动,班主任要将心理辅导工作有意识地渗透于日常教育,根据班级管理中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主题。总之,心理班会的主题选择要“从学生中来”,具体实施要“到学生中去”。虽然在市级层面上已有心理班会的相关课件、教案,但我们依然建议班主任在使用前要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相应主题的心理班会,并且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对于调查问卷的结果,班主任也要秉持谨慎的态度。一些学生会揣摩班主任的意图,在问卷上写出“完美却不真实的答案”,如在了解学生对“情窦初开”的态度时,学生的答案集中在“好好学习,不谈恋爱”。这样的答案可能代表着学生的真实想法,也可能是揣度之后的答案。因此,班主任需要对调查问卷的设计、提问的方式进行反思,同时也要多方验证,力求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2.以评价改进教学设计
心理班会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改变、行为改变、体验改变、关系改变、自我满意度的改变等方面来制定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在设计一节心理班会时,班主任要对教学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可以采取逆向设计的方法。逆向设计指先确定预期的教学目标,再决定可接受的教学结果,最后设计教学活动。如一位班主任设计了“我的情绪小怪兽”心理班会。听课时,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情绪问题时只是重复了本身就会的方法,并未掌握教师传授的方法,这说明这节课是低效的。在磨课时,我们发现这位班主任的教学目标是含糊的、不够聚焦的。在团队的帮助下,他厘清了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帮助低年级学生识别情绪,希望达成的教学结果是教会学生为自己的情绪命名。随即,他围绕这一教学目标重新设计了教学活动,教学的主线清晰了、逻辑顺畅了,教学效果也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提醒我们,心理班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晰,以便于课后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评价教学效果,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3.以情境生成学生体验
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只有被学生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才可能被学生主动地运用于日常生活。这就要求班主任将心理班会的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情境、问题、任务之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去经历、去参与、去探究,促使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寻找资源解决问题,从而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以问题推动资源挖掘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视频《小斑马》讲的是一只小斑马身上的条纹突然改变了形状,它非常害怕,努力尝试让身上的条纹恢复原状,但当它的小伙伴觉得它很厉害、接纳它并为它鼓掌时,小斑马也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独特性。这个视频非常适合“独一无二的我”这节心理班会。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中,这个视频只是简单地进行呈现,学生很喜欢,但没有深度利用。经过磨课,班主任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对这个视频进行解读:(1)小斑马发生了什么?它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2)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3)假如你是小斑马的小伙伴,你会对它说什么?(4)这只小斑马是幸运的,但如果它的小伙伴不接受它,那么它还可以怎么办呢?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班主任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最终让学生学会接纳并发展自己的独特性。
心理班会要发挥更大的效用,需要的不仅是班主任个人的探索,更需要學校、地区德育教研的力量,通过心理健康教师的参与、班主任之间的不断研讨以及专家的指导,打造出心理班会的精品课,为更多的班主任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