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教与学之问: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2023-07-17叶娟丽
叶娟丽
摘 要:“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类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借用拉斯韦尔在《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中的分析框架,这一课程要解决的是教师与学生得到什么、何时得到以及如何得到的问题。就学生而言,他们得到了关于政治和政治学的结构化认知以及政治学的思维方式,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则实现了知识与方法的同步成长。学生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中的“所得”,既有即时效应的,更有影响终身的。而要真正有所得,学生需要在“读”“写”“思”“行”四个字上下功夫。
关键词: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常识;政治学思维
拉斯韦尔在其早期著作《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中即开宗明义:“政治研究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权势人物是在可以取得的价值中获取最多的那些人们。可望获取的价值可以分为尊重、收入、安全等类。取得价值最多的人是精英(elite);其余的人是群众。”[1]这段话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政治学就是研究“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以及如何得到”。
政治学研究如此,作为政治学类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政治学原理”,其教与学的真谛也是如此,即授课教师和学生,分别从“政治学原理”这一课程中得到什么,何时得到,以及如何才能得到。
一、谁得到什么——“政治学原理”课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所得
政治学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办公自动化管理、电子政务管理技能,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领导决策能力和外语应用、交际、谈判能力,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环境中对参与国家治理和国际合作的需要,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涉外机构、国际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新闻和文化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培养方案,作为政治学大类的平台课程,也可以说是政治学专业的“导论”,“政治学原理”课程不仅需要用简要的方式勾勒政治学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基本知识,还应当揭示政治和政治学内在的复杂性,引导学生以多维视角理解政治和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问题,进而达成对政治和政治学的多元理解[2]。具体地说,学生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中的收获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關于政治和政治学的结构化认知
根据当代心理学,所谓结构化,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就具体的知识点而言,“政治学原理”课堂可以让学生了解很多全新的政治学专业术语,这上百个政治学的关键概念及其理论缘起、内涵与外延的演化,会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政治学专业最基本的知识要素。如,并不简单地等于政治+发展的“政治发展”,并不简单地等于政治+文化的“政治文化”,并不简单地等于社会+资本的“社会资本”,都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政治学专业的独有概念,对这些概念的系统理解与基本掌握,是学生步入政治学知识殿堂的第一步。此外,“政治学原理”课堂还会系统梳理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全面分析历史上和现实中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政治制度,涉及历史上和现实中一系列伟大的政治哲学家和思想家,如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杰斐逊、汉密尔顿、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也有当代的达尔、亨廷顿、福山等,更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他们的政治智慧、思考政治的方式以及他们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会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人类政治思想史的基本脉络。政治家及其关涉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政治制度,都是“政治学原理”课堂教授给学生的常识性内容。
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是,人人似乎都懂一点政治或政治学,但普通大众关于政治与政治学的知识,没有结构化,就只能是孤立的、零散的甚至胡乱堆砌的知识点。而“政治学原理”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梳理关于政治和政治学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按不同的结构与层次进行排列,使知识变得具有组织性和系统化。如关于英国脱欧,外行看到的只是英国全民公投这样一个孤立的事实,而内行则可能看到这一事件背后的整个政治系统变迁,比如关于欧盟内在的危机、英国历史上已经根深蒂固的疑欧主义、全球化趋势的逆转(或者说逆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欧洲民粹主义抬头等。结构化的认知使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政治生活的认知,更加立体有质感,更加系统有逻辑,从而与普通大众的人云亦云区分开来。
2.关于政治学的思维方式
就像经济学强调“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政治学也强调“要像政治学家一样思考”。那么,政治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或者说,政治学有哪些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借用包刚升的概括,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国家思维、权力思维、因果思维①。
所谓国家思维,就是时刻关注一切政治现象背后的国家因素,就像经济学要时刻关注市场一样。现代政治是处于国家框架之下的,国家几乎是解决一切政治问题的前提。正因如此,从古典政治学开始,思想家们倾向于将政治的范围局限于跟政府或者国家相关的领域。而所谓的政治,就是城邦生活,就是国家或者政府从事的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政治观日益多元,既有威尔逊将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最低限度的政治范围,也有刘德厚教授主张的贯穿人类社会生活始终的广义政治观,但国家政治观仍然是主流,国家仍然是政治生活中最强势、存在感最显著的行为主体。
所谓权力思维,就是时刻关注政治权力的形成与运行规则,权力由谁掌握、权力来自哪里、权力如何运转、权力为谁而行使,决定了政治生活的基本面貌,进而也决定了国家的基本性质。臣民与帝王的家天下,和公民与“一切权力来自人民”理念下的国家,其关系样态显然是不一样的。但人们往往更愿意津津乐道于权力斗争的策略,习惯于将政治化约为“权力的游戏”,而政治学思维更重视权力的来源与运行,更强调权力的正当与制约,因为权力形成与运行的规则不同,政治发展的后果也会截然不同。
所谓因果思维,就是时刻关注政治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仅仅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不能解释发生的机制以及发生的背后动因,这仍然只是停留于外行看热闹的阶段。对于现实的政治生活以及政治学研究而言,简单地提出政治主张或者作出政治判断容易,困难的是对这种主张或者判断进行解释甚至归因,而这种解释或归因,或者说揭示重大政治现象背后的机制与动因,才是政治学应承担的使命。对于美国总统大选,观战比较容易,对大选趋势作出预测与判断很难,当然更难的是对其发展趋势背后的文化、制度和经济根源的剖析。在生活中,贩卖乌托邦或政治理想主义很容易,非议甚至激烈地批判政治也容易,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政治学的因果思维,要基于因果机制来解释政治现实,进而推动政治发展。
国家思维、权力思维、因果思维,还包括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思维等,都是政治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对于任何政治现象,不仅要分析它应当怎样、现实如何,更要解释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导致这种差距的因果机制是什么,进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这种政治学思维的养成并不容易,需要经由长期的经验积累与理论训练,而“政治学原理”课堂就是培养学生独特的政治学思维的重要起点。
以上是从学生的视角而言。从教师的角度看,在培养学生关于政治与政治学的结构化认知和政治学思维方式的同时,教师自己的理念与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因为政治学是一门动态发展中的学科,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始终处于变化中的政治关系以及复杂关系中的人。政治世界,不但一直在演变当中,而且根本不存在终点的问题(除非接受有世界末日的观点)。因此,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时,其实并没有“最好”而顶多只有“较好”的办法[3],这些“较好”的办法是在不断的比较与抉择中形成的。而这种选择,它受制于特定时代的技术条件、社会开放程度,受制于特定地域的制度环境、文明发展水平。如果我们对政治的分析是有效的,那么它必须能够说明和解释新发生的重要事件[4]。
政治学的这种动态性质,使得我们永远都在探求新的和更好的解决方案,即使是那些政治学中永恒的问题,我们的观察与解释也需要审时度势。正是政治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具体问题、新问题,使教师自身关于政治学的一些基本理念与具体知识也得以迭代更新,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技术,也因与“政治学原理”课堂每年涌入的“新鲜血液”不断磨合、互动而得到磨练提升,进而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因此,严格地说,“政治学原理”课程中的“谁得到什么”,不仅是针对学生的,也是针对教师自身的。学生结构化认知与政治学思维的养成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自我革命的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奔赴,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何时得到——“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即时收获与长远影响
科学的力量或者魅力在于其专业化,政治学也是如此。前已述及,在“政治学原理”课堂上,学生可以收获结构化的认知和政治学思维,但这种获得与教学并非完全同步,有些收获可能是即时的短时期内可以见效的,但更多的却是对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终身影响。
1.即时收获:日常生活中的政治与政治学
政治问题不仅仅出现在阅读和讨论中,流传于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中,在日常,我们也需要面对政治话题,它会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形式出现[5]。如果我们打算限制政治可能造成的伤害,并释放其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潜力,参与政治和理解政治自然就成为迫切的需要。不管是否希望如此行事,我们终究都无法逃避政治[6]。普罗大众纵是如此,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我们不仅无法逃避政治,我们还必须经常性地训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思考政治以及应用政治学的基本知识。“政治学原理”课堂上收获的政治学常识、关于政治和政治学的结构化的认知、关于政治学的思维模式,会使我们对自己身处的政治世界有更加清醒与系统的感知。
正如索思韦尔在其著作中举的例子,“朋友说我太胖了。虽然没错,但这跟他有什么关系?”——这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情形。这件看似寻常的生活小事,其实也蕴含着一个深刻的政治哲学道理,即一个人的行为能否影响他人以及可以影响他人到何种程度——这就涉及关于个人自由的不同理念。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至高无上,而新自由主义则认为在适当的情况下国家可以合法地干预个人自由。密尔认为,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个人自由不受限制,而确保个人自由的唯一方法就是限制国家的权力。具体到上述事例,朋友对我的体型作出合乎他自身标准的评价,是他的自由;但如果他的自由损害到了我的个人权利(比如人格、尊严),那他发言的自由就要受到适当的限制,即以不损害我的权利为限。类似的事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政治学不假外求,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之中。而对这类外行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周遭感知进行恰如其分的政治学解读,正是“政治学原理”课堂带来的即时收获。
2.长远影响:人生中的政治与政治学
对于“政治学原理”这类课程的深远意义,有研究进行了权威概括,包括“第一,有助于我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第二,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的政治问题……第三,有助于学生学好政治学专业其他课程……第四,有助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7]。除了第三点涉及相对即时的收获外,其他几条意义都涉及一个人的整个人生。
首先,关于政治方向与政治立场的问题。前面提到,关于个人权利与自由,不同的政治哲学家持有并不完全一致的看法,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并因此形成意识形态的争议与冲突。因此,在众多的政治学概念、理论中选择相信什么、信奉什么,会直接地影響到一个人的政治意识形态,会影响到其对政治现象的解读、判断以及解决政治问题的目标、方式与程序,进而对政治实践产生影响。因此,无论是否选择从事政治实务类工作,无论是否以研究政治为志业,我们在“政治学原理”课堂上所收获的政治学知识与思维方式,都会对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关于对政治复杂性的认识。政治世界的复杂性是毋庸置疑的。政治的样态既受制于历史、文化、制度传统,又与现实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既可以是个人的政治行为,也可体现为团体的集体行动,甚至包括阶级冲突与国家行为。政治大系统涉及多种政治行为主体,存在多元复杂的政治关系。就拿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而言,从来就没有一种线性的单一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根据现有的研究,经济越发达,国家走向民主化的概率就越高;但是反过来却未必如此,民主化不一定能够带来经济增长,民主国家也有可能经济落后,非民主国家也有可能带来迅速的经济增长。政治现象与经济现象之间、政治系统中各种变量与变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而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比较政治研究就揭示了后发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倒U型关系与树状关系,而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政治学原理”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面对现实政治世界时的复杂性思维,使我们在复杂的政治现实面前不致迷失自己。
最后,关于推进中国政治发展问题。理论的学习从来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政治学原理”的课程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涉及马克思
主义政治理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对这些内容的理论把握,有助于了解我们制度的根源、传统与特色,熟悉中国当下的政治实践,理解我国治理改革的原理与规则,坚定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为未来参与政治实践或者研究中国政治打下基础,进而促进中国政治的发展。
综合来看,关于政治和政治学的结构化认知,更容易给我们带来日常生活中的即时收获;而政治学特殊的思维方式,则可能影响到我们的终身。因此,我们可以说,“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收获,既可以是即时的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学生研习的既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政治学,也可以是人生的政治学。
三、如何得到——“政治学原理”课程的读、写、思、行
在我们的培养方案中,“政治学原理”课程是政治学大类学生四年本科期间学时最长、学分最多的课程,足见本课程对于整个政治学专业学生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学好“政治学原理”并不容易,要真正地从这个课堂收获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全新的思维方式,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读”。尽管我国政治学恢复重建的历史只有40来年,但在西方,政治学却是人文社会科学中最古老的学科之一,由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所创立。此后,经由古代、中世纪、近代的漫长发展,大量的政治哲学家、思想家致力于为人类政治生活寻找正当的理由以及理想的模式,并因此形成了豐富的人类思想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政治学的经典著作。因此,作为政治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在“政治学原理”课堂真正有所收获,第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读”,要大量地阅读政治学说史上的经典著作,比如传统儒学原典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在经典中体验政治哲学之美,体验古典政治学所高扬的至善、美德与正义。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是“写”。“写”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生活,反映一个人的成长,它对于专业学习来说,也是一种训练深度思考能力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当然,“写”然后知不足。因此,写作还可以倒逼人去阅读,主动拓宽知识面,保证自己能够有源源不断的知识输出。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不断自省、觉察、感悟、反思的过程。在这个思维过程中,一个人关于某个观念、某个理念的定位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从而反过来可以巩固知识的学习。因此,写作也是“政治学原理”课堂学生要有所收获而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三是“思”。基于政治生活的复杂性,政治问题从来没有独一无二的完美解决方案。同样,在对政治现象的解释与解读中,基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也几乎很难达成完全的共识与一致。这就意味着,对政治学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对政治实践的理解与评价,既容易出现争议与矛盾,也易于走向人云亦云,沦为“乌合之众”,失去自己对政治形势的理性判断。基于此,要想在“政治学原理”课堂上有所斩获,就得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敢于思考,更要善于思考,要观察与分析别人看不到的那些复杂的政治联系,要关注逻辑也要考察历史,要强调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最终从复杂的、系统的、动态的政治现象中学习认识政治的本质。
四是“行”。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在政治学的发展历史上,理论与实践互相激荡,互相促进,才有了今天政治学的繁荣。今天的我们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往往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因此,在这样的时代学习政治学,就需要适时地走出书斋,走出校园,走到田间地头,走到国家治理与政治发展的第一现场去。“政治学原理”尽管主要是课堂教学,但学生要想真正地有所收获,就需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加强认知实习,在实践中,去观察体验,去记录事实,去调查研究,去发现问题,进而检验理论,贡献新知。因为我们读万卷书的目的,终究是为了行万里路。
回到本文的设问,对于“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与学来说,“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以及如何才能得到”,我们有了一个初步的回答。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首先得到的是政治学常识,如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政治制度、政治事件,以及制造了这些概念、理论、制度与事件的政治哲学家与政治家。为此,学生需要养成全新的政治学思维,包括国家思维、权力思维、因果思维,以最终获得关于政治和政治学的结构化认知,为后续的政治学学习做好储备。而鉴于政治学是深嵌于鲜活政治实践的学科,在塑造学生政治学认知与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也得以更新知识结构,磨练教学方法,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只是任何理论的研习都是无法功利化的,“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所得”并非总能带来即时回报,尽管政治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构建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学,但政治学研究的“所得”关注的仍然是长久与遥远的未来。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同时也作为受误解最多的学科,政治学的研习更需要热爱、激情与努力。同样,要想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中有所得,“读”“写”“思”“行”是必备的基本功,这四者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教者才能得其所愿,学者亦能得其所哉,教与学才能各得其所,各美其美。
注释:
① 参看包刚升在“得到”上的讲座“西方政治学通识30讲”,具体见“第29讲 关于思维:政治学思维模式究竟如何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
[2]景跃进,张小劲.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第一版前言.
[3]蔡东杰.政治是什么[M].北京: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2015:4.
[4]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M].刘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序言.
[5]加雷思·索思韦尔.政治学有什么用?[M].姚子玄,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1:1.
[6]安德鲁·甘布尔.政治学为什么重要[M].孔新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20.
[7]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政治学概论》编写组.政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40-41.
[基金项目:武汉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建设综合改革项目之“示范课堂建设项目”(2021-04-02)]
[责任编辑:陈立民]